流化床指形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71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2
流化床指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化床反应器的指形管换热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的底端设有用于封闭外管下管口的外管头,所述内管的下管口与所述外管头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管的下管口附近均布至少二个增流孔槽,所述内管外侧套设有加强箍,在高度上所述加强箍将所述增流孔槽全部覆盖或部分重叠,所述加强箍上设有与所述增流孔槽适配的箍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外管头的装配或更换,可大幅提高流化床反应腔内的气固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化床指形管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流化床反应器的指形管换热结构。
技术介绍
流化床常规作为气固反应容器,其内腔在反应前期需靠介质传导热能、达到反应所需高温,在反应后需将强反应热导出;流化床通常采用指形管作为换热部件。现有技术中指形管通常采用套接的内管和外管结构,在指形管底部内管设置开孔与外管导通,用于换热介质的流入或流出。但常规技术内管仅仅依靠其底部的管口实现热介质的流动,使得指形管内外层之间介质的流动速度滞后于流化床内腔的温度转换需求,从而导致流化反应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介质高效能流动,结构强度高,从而可适配流化床换热需求的流化床指形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流化床指形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的底端设有用于封闭外管下管口的外管头,所述内管的下管口与所述外管头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管的下管口附近均布至少二个增流孔槽,所述内管外侧套设有加强箍,在高度上所述加强箍将所述增流孔槽全部覆盖或部分重叠,所述加强箍上设有与所述增流孔槽适配的箍口。进一步地,所述增流孔槽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底端二分之一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增流孔槽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底端四分之一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头为倒圆锥体、圆台或倒斜锥体。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头焊接连接在所述外管的管口。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头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的管口。本技术的流化床指形管,通过在内管设置增流孔槽,实现内管与外管的充分导通,同时为保证内管的结构强度,防止内管在换热介质冲击下变形,在内管上设置了加强箍,从而使得换热介质在外管与内管之间进行可靠、高效的导通,提高指形管的换热速率,使其适配流化床的换热需求。本技术还考虑了外管头的尖端在固态粉料冲击下的磨损,设置分离的外管头和外管体,便于外管头的装配或更换;进一步地,外管头的尖端还可根据指形管设置位置的不同,选择倒圆锥体、倒斜椎体或圆台等多种造型,不同造型的外管头间隔设置、从而形成扰流结构,可大幅提高流化床反应腔内的气固反应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仰视图,图4是外管头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外管头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外管头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外管头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增流孔槽与加强箍设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管体;2-内管,21-增流孔槽,21’-高度与加强箍部分重叠的增流孔槽,21’’-高度被加强箍完全覆盖的增流孔槽;3-外管头,31-连接端,32-尖端;4-加强箍,41-箍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8,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本技术的流化床指形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2和外管,外管的底端设有用于封闭外管下管口的外管头3,内管2的下管口与外管头3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外管体1和内管2之间具有空腔,用于换热介质的流动导热;内管2的下管口附近均布至少二个增流孔槽21,内管2外侧套设有加强箍4,在高度上加强箍4将增流孔槽21全部覆盖或部分重叠,加强箍4与增流孔槽21在高度上部分重叠的情况如图中21’所示,加强箍4将增流孔槽21在高度上全部覆盖的情况如图中21’’所示;加强箍4上设有与增流孔槽21适配的箍口41,箍口41的设置可使内、外管内的换热介质充分导通,避免加强箍4封闭增流孔槽21造成的导流弱化。加强箍4包覆内管2,对内管2提供周向约束,提高内管2的结构稳定性、防止其在换热介质的冲击作用下发生变形,确保换热介质在内、外管之间的可靠、高效导通。增流孔槽21设置于内管2的底端二分之一范围内,此时内、外管具有较好的介质导通效果,但内管2的结构稳定性略低。增流孔槽21设置于内管2的底端四分之一范围内,此时内、外管具有较好的介质导通效果,且内管2结构稳定、运行可靠。外管头3为倒圆锥体、圆台或倒斜锥体,外管头3具有连接端31和尖端32,连接端31与外管体1连接,尖端32伸出外管体1向下延伸。外管头3为倒圆锥体、圆台或倒斜锥体,具有不同造型的尖端32的指形管间隔设置,在流化床的反应腔内形成扰流结构,使反应腔内的反应气体和反应固体充分接触,有利于提高反应效率。外管头3的实施例一:尖端32设置为圆锥体。外管头3的实施例二:尖端32设置为斜圆椎体,椎体斜向左侧,用于设置在流化床进粉侧(右侧)的指形管端头,对进粉侧气流形成扰动。外管头3的实施例三:尖端32设置为斜圆椎体,椎体斜向右侧,用于设置在流化床远离进粉侧的指形管端头,对远离进粉侧的内壁回弹的气流形成扰动。外管头3的实施例四:尖端32设置为圆台,用于与不同斜向的斜椎体尖端间隔设置,使流化床反应腔内形成更为丰富的气流扰动,提高反应效率。外管头3焊接连接在外管管口下部,外管头3的连接端31与外管体1的下端管口焊接连接。外管头3还可通过螺纹连接在外管管口下部,外管头3的连接端31具有外螺纹,外管体1的下端管口具有与连接端31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这样可在外管头3的尖端32发生过度磨损后,方便地对外管头3进行位置调整或换新。对于本案所公开的内容,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本案所公开的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案所公开实施例所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案所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以上,仅为本案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案所公开的内容,对其中某些技术特征作出的变换均应在本案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流化床指形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的底端设有用于封闭外管下管口的外管头,所述内管的下管口与所述外管头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n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下管口附近均布至少二个增流孔槽,所述内管外侧套设有加强箍,在高度上所述加强箍将所述增流孔槽全部覆盖或部分重叠,所述加强箍上设有与所述增流孔槽适配的箍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流化床指形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的底端设有用于封闭外管下管口的外管头,所述内管的下管口与所述外管头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下管口附近均布至少二个增流孔槽,所述内管外侧套设有加强箍,在高度上所述加强箍将所述增流孔槽全部覆盖或部分重叠,所述加强箍上设有与所述增流孔槽适配的箍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指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流孔槽设置于所述内管的底端二分之一范围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存山李超周同坤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万福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