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冬楚专利>正文

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127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包括炒茶炉,炒茶炉右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侧支撑载板,侧支撑载板的顶部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连轴,支撑连轴靠近上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炒茶锅,炒茶锅外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架,支撑侧架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制轨道,限制轨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滑块,限制滑块的内测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支撑顶板底部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传输转轴,传输转轴位于炒茶锅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料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炒茶技术领域。该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达到了充分利用炒茶过程中的余热,同时提升炒茶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
本技术涉及炒茶
,具体为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
技术介绍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目前炒茶机炒茶结束后锅体自身的余热不能得到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炒茶过程中较碎的茶渣混合在茶叶中,茶渣受热较快,从而经常出现茶渣炒糊的现象,炒糊的茶渣与茶叶混合在一起,从而对茶叶的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解决了目前炒茶机炒茶结束后锅体自身的余热不能得到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炒茶过程中较碎的茶渣混合在茶叶中,茶渣受热较快,从而经常出现茶渣炒糊的现象,炒糊的茶渣与茶叶混合在一起,从而对茶叶的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包括炒茶炉,所述炒茶炉右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侧支撑载板,所述侧支撑载板的顶部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连轴,所述支撑连轴靠近上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炒茶锅,所述炒茶锅外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架,所述支撑侧架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制轨道,所述限制轨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滑块,所述限制滑块的顶部通过挤压弹簧与限制轨道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滑块的内测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所述支撑顶板底部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传输转轴,所述传输转轴位于炒茶锅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料板。炒茶炉生火对炒茶锅内部的茶叶进行炒制,等待茶叶即将炒制完成时,控制电动机工作,电动机通过齿轮啮合带动支撑连轴转动,从而可将新的炒茶锅转动至炒茶炉的顶部,实现茶叶快速炒制。驱动电机工作,从而传输转轴带动翻料板圆周转动,从而翻料板对炒茶锅内部的茶叶进行翻炒。优选的,所述支撑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下方的输出轴与传输转轴的顶部轴心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侧支撑载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支撑连轴的底部轴心处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优选的,所述侧支撑载板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板。快炒制完成的炒茶锅转动至保温板的顶部,在支撑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保温板对炒茶锅底部热量进行保温,从而工人可根据炒茶锅的余热对茶叶继续炒制,达到了充分利用炒茶过程中的余热,同时提升炒茶效率的目的。优选的,所述保温板的顶部采用外低中高的形状。优选的,所述翻料板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筛选收纳槽,所述翻料板的顶部且位于筛选收纳槽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筛选滤网。翻料板较低一端先于茶叶接触,从而茶叶在筛选滤网顶部滚动,从而对茶叶进行筛选,茶渣进入筛选收纳槽内部,达到了实现茶渣与茶叶分离,避免茶渣对茶叶质量的影响。优选的,所述翻料板采用三棱柱形状结构。(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通过炒茶炉生火对炒茶锅内部的茶叶进行炒制,等待茶叶即将炒制完成时,控制电动机工作,电动机通过齿轮啮合带动支撑连轴转动,从而可将新的炒茶锅转动至炒茶炉的顶部,实现茶叶快速炒制,同时快炒制完成的炒茶锅转动至保温板的顶部,在支撑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保温板对炒茶锅底部热量进行保温,从而工人可根据炒茶锅的余热对茶叶继续炒制,达到了充分利用炒茶过程中的余热,同时提升炒茶效率的目的。(2)、该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通过驱动电机工作,从而传输转轴带动翻料板圆周转动,从而翻料板对炒茶锅内部的茶叶进行翻炒,翻料板较低一端先于茶叶接触,从而茶叶在筛选滤网顶部滚动,从而对茶叶进行筛选,茶渣进入筛选收纳槽内部,达到了实现茶渣与茶叶分离,避免茶渣对茶叶质量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侧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翻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炒茶炉、2侧支撑载板、3支撑连轴、4炒茶锅、5支撑侧架、6限制轨道、7限制滑块、8支撑顶板、9传输转轴、10翻料板、11挤压弹簧、12驱动电机、13电动机、14主动齿轮、15从动齿轮、16支撑弹簧、17保温板、18筛选收纳槽、19筛选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包括炒茶炉1,炒茶炉1右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侧支撑载板2,侧支撑载板2的顶部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连轴3,支撑连轴3靠近上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炒茶锅4,炒茶锅4外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架5,支撑侧架5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制轨道6,限制轨道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滑块7,限制滑块7的顶部通过挤压弹簧11与限制轨道6固定连接,限制滑块7的内测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8,支撑顶板8底部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传输转轴9,传输转轴9位于炒茶锅4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料板10。炒茶炉1生火对炒茶锅4内部的茶叶进行炒制,等待茶叶即将炒制完成时,控制电动机13工作,电动机13通过齿轮啮合带动支撑连轴3转动,从而可将新的炒茶锅4转动至炒茶炉1的顶部,实现茶叶快速炒制。驱动电机12工作,从而传输转轴9带动翻料板10圆周转动,从而翻料板10对炒茶锅4内部的茶叶进行翻炒。支撑顶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2,驱动电机12下方的输出轴与传输转轴9的顶部轴心处固定连接。侧支撑载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机13,电动机1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14,支撑连轴3的底部轴心处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5,从动齿轮15与主动齿轮14啮合连接。侧支撑载板2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6,支撑弹簧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板17。快炒制完成的炒茶锅4转动至保温板17的顶部,在支撑弹簧16的弹力作用下,保温板17对炒茶锅4底部热量进行保温,从而工人可根据炒茶锅4的余热对茶叶继续炒制,达到了充分利用炒茶过程中的余热,同时提升炒茶效率的目的。保温板17的顶部采用外低中高的形状。翻料板10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筛选收纳槽18,翻料板10的顶部且位于筛选收纳槽1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筛选滤网19。翻料板10较低一端先于茶叶接触,从而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包括炒茶炉(1),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炉(1)右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侧支撑载板(2),所述侧支撑载板(2)的顶部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连轴(3),所述支撑连轴(3)靠近上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炒茶锅(4),所述炒茶锅(4)外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架(5),所述支撑侧架(5)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制轨道(6),所述限制轨道(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滑块(7),所述限制滑块(7)的顶部通过挤压弹簧(11)与限制轨道(6)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滑块(7)的内测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8),所述支撑顶板(8)底部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传输转轴(9),所述传输转轴(9)位于炒茶锅(4)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料板(10);所述侧支撑载板(2)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6),所述支撑弹簧(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板(17),所述保温板(17)的顶部采用外低中高的形状,所述翻料板(10)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筛选收纳槽(18),所述翻料板(10)的顶部且位于筛选收纳槽(1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筛选滤网(19),所述翻料板(10)采用三棱柱形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余热利用炒茶机,包括炒茶炉(1),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炉(1)右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侧支撑载板(2),所述侧支撑载板(2)的顶部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转动连接有支撑连轴(3),所述支撑连轴(3)靠近上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炒茶锅(4),所述炒茶锅(4)外侧且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架(5),所述支撑侧架(5)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制轨道(6),所述限制轨道(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制滑块(7),所述限制滑块(7)的顶部通过挤压弹簧(11)与限制轨道(6)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滑块(7)的内测固定连接有支撑顶板(8),所述支撑顶板(8)底部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传输转轴(9),所述传输转轴(9)位于炒茶锅(4)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料板(10);所述侧支撑载板(2)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6),所述支撑弹簧(1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雄坚邱冬楚
申请(专利权)人:邱冬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