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供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97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29
本案揭露一种电源供应器,包含壳体、插头及发光二极管,壳体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及底面共同定义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第一侧壁包含具有孔洞的延伸部,延伸部由第一侧壁相邻于开口的位置朝向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插头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包含底座及接触环,插头的底座位于容置空间内,接触环位于容置空间外,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孔洞内且包含底座及透镜,透镜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底座上,发光二极管的底座与接触环位于不同平面,而透镜及发光二极管的部分的底座暴露于开口,且发光二极管的底座部分被插头的接触环遮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供应器
本案是关于一种电源供应器,尤指一种可提升壳体内的可利用空间的电源供应器。
技术介绍
为了使电源供应器朝向高功率密度及微小化的趋势发展,现有的电源供应器的体积逐渐下降。传统电源供应器具有发光二极管,作为指引及照明的功能,其中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发光二极管基板上,而发光二极管基板则设置于电源供应器的壳体上并位于壳体内部,然由于电源供应器的体积朝逐渐下降发展,故设置发光二极管基板于电源供应器内将压缩了电源供应器内的可利用空间,导致部分电子元件无法设置于电源供应器内。此外,传统电源供应器的发光二极管及插头是设置于电源供应器的壳体内部,且发光二极管及插头更完整地须经由穿过壳体的开口而暴露于壳体外部,故为了使发光二极管及插头可穿过,壳体的开口的面积需要大于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面积加上插头的面积,进而造成电源供应器仍需要配置较大体积的壳体,如此一来,将阻碍电源供应器的微小化。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电源供应器,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案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电源供应器,其是可节省电源供应器的壳体的内部空间。为达上述目的,本案的一较佳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电源供应器,包含壳体、插头及发光二极管。壳体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及底面,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及底面共同定义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第一侧壁包含延伸部,延伸部由第一侧壁相邻于开口的位置朝向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延伸部上具有孔洞。插头是经由开口而部分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插头包含底座及接触环,插头的底座位于容置空间内,接触环位于容置空间外且与延伸部相邻。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延伸部的孔洞内,且包含底座及透镜。透镜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底座上,发光二极管的底座与插头的接触环位于不同平面,而发光二极管的透镜及发光二极管的部分的底座暴露于开口,且发光二极管的底座部分被插头的接触环遮蔽。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相互连接,该第二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相互连接,且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分别与该底面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接触环具有一第一接触侧、一第二接触侧、一第三接触侧及一第四接触侧,该第一接触侧与该第二接触侧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接触侧的一面朝向该容置空间外,该第一接触侧的另一面贴合于该延伸部的表面,该第三接触侧与该第四接触侧相对设置且位于该第一接触侧及该第二接触侧之间,该第三接触侧的一面朝向该容置空间外,该第三接触侧的另一面贴合于该第三侧壁的一端,该第四接触侧的一面朝向该容置空间外,该第四接触侧的另一面贴合于该第四侧壁的一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侧朝向该容置空间外的表面与该延伸部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该透镜的表面中心与该延伸部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电源供应器还包含至少一电子元件及一按压部,该电子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按压部是经由该开口而部分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按压部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部件及一第二部件,该第一部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贴合于该电子元件及该插头,该第二部件位于该容置空间外,该第二部件于经由外力按压时,该第一部件朝向该第二侧壁的方向倾斜,进而推动该电子元件及该插头朝向远离该底面的方向移动,使得该电子元件及该插头经由该开口而退出该容置空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延伸部的该孔洞位于该第三侧壁及该按压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延伸部的该孔洞位于该第四侧壁及该按压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电源供应器还包含一风扇,用以对该电源供应器散热,该风扇设置于该壳体,且相邻于该开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发光二极管还包含一凹槽及至少一卡勾部,该凹槽环绕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的外周缘上,该凹槽可经由该孔洞而与该延伸部相卡合,该至少一卡勾部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的外周缘上,且相较于该凹槽而相邻于该容置空间,该至少一卡勾部经由该孔洞而卡合于该延伸部上。附图说明图1是为本案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侧视图;图3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前视图;图4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为本案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源供应器的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1a:电源供应器2:壳体21:第一侧壁211:延伸部212:孔洞22:第二侧壁23:第三侧壁24:第四侧壁25:底面26:容置空间27:开口3:插头31:底座311:凹槽32:接触环321:第一接触侧322:第二接触侧323:第三接触侧324:第四接触侧33:导接端4:发光二极管41:底座42:透镜43:凹槽44:卡勾部5:风扇6:电子元件7:按压部71:第一部件72:第二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案。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是为本案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侧视图,图3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前视图,图4是为图1所示的电源供应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案的电源供应器1可经由外部电源(未附图标示)进行供电,且包含壳体2、插头3及发光二极管4。壳体2具有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第四侧壁24及底面25。第一侧壁21与第二侧壁2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23与第四侧壁24相对设置,且第三侧壁23与第四侧壁24分别位于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2之间。第一侧壁21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相互连接。第二侧壁2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相互连接。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分别与底面25相连接,且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第四侧壁24及底面25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26,而容置空间26具有开口27,其中容置空间26的开口27与底面25是位于壳体2的相对两侧,且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是分别位于容置空间26的开口27与底面25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1的长度为18.5厘米,第一侧壁21的宽度为3.9厘米,底面25的长度为7.35厘米,底面25的宽度为3.9厘米,然上述的各个长度仅为其中的一种可能实施态样,并不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供应器,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壳体,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一第三侧壁、一第四侧壁及一底面,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对设置,该第三侧壁与该第四侧壁相对设置且位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之间,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该第三侧壁、该第四侧壁及该底面共同定义具有一开口的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侧壁包含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由该第一侧壁相邻于该开口的位置朝向该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该延伸部上具有一孔洞;/n一插头,是经由该开口而部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插头包含一底座及一接触环,该插头的该底座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接触环位于该容置空间外且与该延伸部相邻;以及/n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孔洞内,且包含一底座及一透镜,该透镜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上,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与该插头的该接触环位于不同平面,而该发光二极管的该透镜及该发光二极管的部分的该底座暴露于该开口,且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部分被该插头的该接触环遮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供应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一第三侧壁、一第四侧壁及一底面,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对设置,该第三侧壁与该第四侧壁相对设置且位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之间,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该第三侧壁、该第四侧壁及该底面共同定义具有一开口的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第一侧壁包含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由该第一侧壁相邻于该开口的位置朝向该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该延伸部上具有一孔洞;
一插头,是经由该开口而部分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插头包含一底座及一接触环,该插头的该底座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接触环位于该容置空间外且与该延伸部相邻;以及
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孔洞内,且包含一底座及一透镜,该透镜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上,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与该插头的该接触环位于不同平面,而该发光二极管的该透镜及该发光二极管的部分的该底座暴露于该开口,且该发光二极管的该底座部分被该插头的该接触环遮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相互连接,该第二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相互连接,且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分别与该底面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供应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环具有一第一接触侧、一第二接触侧、一第三接触侧及一第四接触侧,该第一接触侧与该第二接触侧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一接触侧的一面朝向该容置空间外,该第一接触侧的另一面贴合于该延伸部的表面,该第三接触侧与该第四接触侧相对设置且位于该第一接触侧及该第二接触侧之间,该第三接触侧的一面朝向该容置空间外,该第三接触侧的另一面贴合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啟寿张景棠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