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94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交流配电开关和与其相并联的防雷模块;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与交流配电开关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每个LED支路串联一个恒流电路,LED支路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恒流电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LED支路包括多个相串联的LED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LED灯具成本高、可靠性低及灯具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满足了智能照明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LED照明
,涉及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ED)固体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环保、长寿命等优点,被誉为第五代照明光源。由于LED灯具的效率高、节能效果好,LED灯具已经逐步替代了白光灯,而且,LED灯具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理论上,LED的使用寿命在10万小时以上,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LED电源的设计不同或是驱动方式选择不当,使LED灯具在使用过程中流经LED灯具的电流不稳定,使LED灯具极易受到损坏。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想到在电路中增加一个恒流驱动单元。现有技术中,恒流驱动单元一般都是采用恒流芯片来代替,但是,恒流芯片一般都是一种型号只能输出固定的电流,当更换不同功率的LED灯具后,所需驱动电流将发生变化,因此普通恒流芯片不能满足其需要,灵活性很低;为此,人们进一步设计出了可调恒流驱动芯片,但是,可调恒流驱动芯片的价格昂贵,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使用成本;与此同时,采用恒流芯片,只能起到一个输出固定电流的作用,但对电路的保护性方面并没有实际作用,如果有多组LED灯具同时并联使用时,某一组的LED灯具发生损坏,造成该支路短路,导致的直接效果就是电源的破坏等,同时还带有火灾等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现有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LED照明装置进行改进,以满足智能照明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解决了现有的LED灯具成本高、可靠性低及灯具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满足了智能照明的需求。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所述的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的交流配电开关,交流配电开关的两端并联设置有防雷模块;所述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通过交流配电开关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所述的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每个LED支路串联一个恒流电路,LED支路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恒流电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LED支路包括多个相串联的LED灯;所述的恒流电路包括与LED支路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MOS管V1的栅极和LED支路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2,MOS管V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设置有三极管V2、三极管V3;MOS管V1的漏极与LED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与三极管V3的基极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集电极均与MOS管V1的栅极与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LED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1;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负极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的三极管V2和三极管V3均为NPN三极管。进一步,所述的恒流电路还包括与LED支路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4,MOS管V4的栅极和LED支路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6,MOS管V4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设置有三极管V5、三极管V6;MOS管V4的漏极与LED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4的源极与三极管V6的基极相连接,MOS管V4的源极还通过电阻R8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5的集电极、三极管V6的集电极均与MOS管V4的栅极与相连接,三极管V5的基极和LED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5;三极管V5的发射极、三极管V6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5的基极通过电阻R7与电源负极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的三极管V5和三极管V6均为NPN三极管。进一步,所述的LED支路与恒流电路的个数相等。进一步,所述的防雷模块包括防雷器,防雷器分别与防雷报警器、防雷空开告警器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与交流配电开关相并联的防雷模块;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与交流配电开关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本技术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以及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采用N+1冗余备份整流电源系统保证供电的稳定性,保证稳定的直流输出;LED灯具不需要单独配置LED驱动电源,只需要简单恒流电路就可以稳定工作,使得灯具成本大幅降低,充分体现了现代智能照明的功能;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LED灯具成本高、可靠性低及灯具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满足了智能照明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LED照明控制电路的模块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LED照明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的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所述的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的交流配电开关,交流配电开关的两端并联设置有防雷模块;所述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通过交流配电开关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所述的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每个LED支路串联一个恒流电路,LED支路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恒流电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LED支路包括多个相串联的LED灯;所述的恒流电路包括与LED支路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MOS管V1的栅极和LED支路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2,MOS管V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设置有三极管V2、三极管V3;MOS管V1的漏极与LED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与三极管V3的基极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集电极均与MOS管V1的栅极与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LED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1;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负极相连接。参见图2,为本技术的LED照明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整个系统的电源输入为市电输入,支持单相220V和三相380V输入;电源输入端接交流配电开关和防雷模块,作为整个系统的输入保护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n所述的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的交流配电开关,交流配电开关的两端并联设置有防雷模块;/n所述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通过交流配电开关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n所述的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每个LED支路串联一个恒流电路,LED支路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恒流电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LED支路包括多个相串联的LED灯;/n所述的恒流电路包括与LED支路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MOS管V1的栅极和LED支路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2,MOS管V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设置有三极管V2、三极管V3;MOS管V1的漏极与LED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与三极管V3的基极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负极相连接;/n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集电极均与MOS管V1的栅极与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LED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1;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负极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照明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输入保护电路相连接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和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
所述的输入保护电路包括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的交流配电开关,交流配电开关的两端并联设置有防雷模块;
所述的LED灯具供电电源系统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一端通过交流配电开关与电源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相连接;
所述的带恒流电路的LED灯具模块包括多个相并联的LED支路,整流模块与LED支路相对应;每个LED支路串联一个恒流电路,LED支路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恒流电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LED支路包括多个相串联的LED灯;
所述的恒流电路包括与LED支路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MOS管V1的栅极和LED支路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2,MOS管V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设置有三极管V2、三极管V3;MOS管V1的漏极与LED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与三极管V3的基极相连接,MOS管V1的源极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负极相连接;
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集电极均与MOS管V1的栅极与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LED支路的输出端之间并联设置有电阻R1;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三极管V3的发射极均与电源负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负极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朗晟智慧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