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30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解决了现有基于分立元件的恒流电路温漂大,通用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双端恒流电路包括两个端口及两个恒流部分,两个恒流部分内部均设有肖特基二极管、三极管等多个分立元件,所述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通过两个肖特基二极管补偿发射结压降带来的温漂,降低温漂的不利影响,另外通过两个恒流部分的反向连接,省去了电源和地线,克服了传统恒流电路对电源和地线的依赖,避免通用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
本技术涉及恒流电路设计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由集成恒流器件组成的恒流电路是最实用的集成芯片恒流方案,应用十分广泛,例如,采用LM317集成芯片恒流方案的恒流电路常用于为传感器(温度,照度,压力等)提供较高的恒定工作电流,但由于本身存在静态功耗,因此其最低恒流值不得小于5mA,否则无法稳定工作。集成恒流器件组成的恒流电路相对于分立元件组成的恒流电路而言,工作电压的范围窄,静态功耗大,而且集成恒流器件的芯片原料不易获得,并且各个型号芯片之间的代换性差,所需的研发周期和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基于分立元件的恒流电路相对更容易设计。2012年1月25日,广东工业大学在中国专利(公布号:CN202127534U)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LED线性恒流控制电路,基于串联的LED芯片组和电压源Vs,线性恒流控制电路由电流取样电阻R1、偏置电阻R2、三极管T1及三极管T2组成,无需专用恒流控制芯片,结构简单,但此线性恒流控制电路中三极管T2的基极和发射极引脚之间的压降存在温漂(30℃至90℃下温漂高达20%)严重影响精度和稳定性,而且仅能恒定一个引脚的电流,此线性恒流控制电路单独应用时,需要提供电源和地线,工作条件苛刻,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基于分立元件的恒流电路温漂大,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降低温漂影响,提升通用性。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口X、第一恒流部分、第二恒流部分及第二端口Y,所述第一恒流部分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一电容器C1,第二恒流部分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端口X、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于a点,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b点,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于e点,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f点,第二端口Y、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m点,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n点,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于h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g点;第一恒流部分中的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中的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f点,第一恒流部分中的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中的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g点,即第一恒流部分与第二恒流部分是反向并联的。在此,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及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导通压降的温度系数分别接近于第一三极管Q1及第四三极管Q4发射结导通压降的温度系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及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可用于补偿电路中发射结压降温漂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温漂影响。优选地,所述第二恒流部分还包括第二电容器C2,所述第二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在此,第二电容器C2或第一电容器C2的存在均是为了防止双端恒流电路发生自激振荡,保证双端恒流电路使用时的稳定性能,有利于其稳定工作。优选地,所述双端恒流电路还包括启动电阻R3,所述启动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g点,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f点。在此,在第三三极管Q3与第二三极管Q2之间(或第二恒流部分与第三恒流部分之间)加设启动电阻R3,可以缩短双端恒流电路的启动时间,便于双端恒流电路在启动时间要求不同的场合的应用,提高了双端恒流电路的通用性。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与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与第四三极管Q4均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均为高频低阻抗的陶瓷电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包括两个端口及两个恒流部分,两个恒流部分内部均设有肖特基二极管、三极管等多个分立元件,双端恒流电路通过两个肖特基二极管补偿发射结压降带来的温漂,降低温漂的不利影响,另外通过两个恒流部分的反向连接,省去了电源和地线,避免传统恒流电路通用性差的缺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应用于LED恒流驱动的整体连接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出的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的结构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位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提出的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可适用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电流设定范围广、照度要求稳定、安装连接方式简单、成本要求低等多个照明场合,具体的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应用于LED恒流驱动整体连接图,图中,Vs表示用于为LED整体结构供电的电源,Ⅰ表示LED灯带,Ⅱ表示本技术提出的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电源Vs、LED灯带Ⅰ及双端恒流电路Ⅱ依次串联,使所传入串入LED灯带与电源之间进行恒流。图2表示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的结构连接图,参见图2,双端恒流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口X、第一恒流部分1、第二恒流部分2及第二端口Y,第一恒流部分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一电容器C1,第二恒流部分2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端口X、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于a点,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b点,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于e点,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f点,第二端口Y、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m点,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n点,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于h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g点;第一恒流部分1中的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2中的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f点,第一恒流部分1中的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2中的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g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口X、第一恒流部分、第二恒流部分及第二端口Y,所述第一恒流部分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一电容器C1,第二恒流部分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n第一端口X、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于a点,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b点,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于e点,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f点,第二端口Y、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m点,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n点,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于h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g点;/n第一恒流部分中的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中的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f点,第一恒流部分中的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中的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于g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双端恒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口X、第一恒流部分、第二恒流部分及第二端口Y,所述第一恒流部分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一电容器C1,第二恒流部分包括第二电阻R2、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第一端口X、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于a点,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b点,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于e点,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f点,第二端口Y、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m点,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n点,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于h点,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g点;
第一恒流部分中的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恒流部分中的第三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灿黄家发卢东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明道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