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背板的两侧;扩散板设置的天侧端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上,扩散板的天侧端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扩散板的地侧端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扩散板的地侧端与翻边之间设置第一缓冲件,当扩散板受热膨胀时,预留的膨胀空间不足,则扩散板能够通过挤压第一缓冲件以弥补扩散板的膨胀空间,避免扩散板将膜片和/或液晶屏顶起造成产品功能损伤或整机损坏,从而提高可靠性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视机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设备逐步往超薄、越窄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需求。然而将显示设备的边框做的越薄、越窄时会压缩扩散板的膨胀空间,导致膨胀空间不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或者显示设备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引起显示设备内高温的情况时,扩散板受热鼓起,由于膨胀空间不够则会导致扩散板将膜片和/或液晶屏顶起,或者将支撑件顶起,从而造成产品功能损伤或整机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产品的膨胀空间不够导致功能损伤或整机损坏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扩散板以及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中,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其包括扩散板以及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中,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设有翻边,所述第一缓冲件一端抵接在所述翻边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连接部以及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翻边连接,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前框以及液晶屏,所述前框的一端与所述胶框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延伸部背离所述扩散板的一侧,以使所述前框与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安装层,所述液晶屏的边沿安装在所述安装层内。可选地,所述液晶屏与所述延伸部之间设有第二缓冲件;和/或所述液晶屏与所述前框之间设有第二缓冲件。可选地,所述扩散板上朝向所述液晶屏的一侧设有膜片。可选地,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板之间设有粘接件。可选地,所述粘接件为柔性材质,所述粘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粘接件具有弹性,所述扩散板膨胀时拉扯所述粘接件可使所述粘接件发生形变。可选地,所述背板上具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支撑件。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与所述翻边之间设置所述第一缓冲件,当所述扩散板受热膨胀时,预留的所述膨胀空间不足,则所述扩散板能够通过挤压所述第一缓冲件以弥补所述扩散板所需的膨胀空间,避免所述扩散板将膜片和/或液晶屏顶起造成产品功能损伤或整机损坏,从而提高可靠性及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显示装置中扩散板膨胀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扩散板11膜片20背板21翻边22安装腔23第一安装部24第二安装部30第一缓冲件40胶框41连接部42延伸部50前框60液晶屏70粘接件80支撑件90安装层91第二缓冲件100膨胀空间110安装间隙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20及所述扩散板10,所述背板20上具有第一安装部23及第二安装部24,所述第一安装部23与所述第二安装部24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20的两侧,所述扩散板10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23上,所述扩散板10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24上,其中,所述扩散板10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23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100,所述扩散板10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24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天侧端以及所述地侧端表示所述扩散板10的位置,具体的,当所述背板20正常安装时,所述天侧端表示所述扩散板10朝向所述显示装置顶部的一端,如图2中A方向所示,而所述地侧端则表示所述扩散板10朝向所述显示装置底部的一端,如图2中B方向所示。其中,所述背板20的顶部延伸出所述第一安装部23,所述第一安装部23位于所述背板的顶部,也即所述第一安装部23的位置与所述扩散板10的天侧端对应;所述背板20的底部延伸出所述第二安装部24,所述第二安装部24位于所述背板的底部,也即所述第二安装部24的位置与所述扩散板10的地侧端对应。当所述扩散板10安装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板以及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n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中,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扩散板以及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
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中,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
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扩散板以及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
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中,所述扩散板的天侧端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之间设有膨胀空间,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到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安装间隙内设有第一缓冲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设有翻边,所述第一缓冲件一端抵接在所述翻边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扩散板的地侧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所述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