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9906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包括下端与容器相连且具有上下贯穿的空腔的阀体以及与阀体上端封闭相连的压帽,压帽上端设有动力进气口,阀体一侧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通道;空腔中设有上端伸入压帽中的活塞杆,活塞杆上端设有与压帽内侧壁封闭配合的活塞,活塞上侧形成与动力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气室,活塞下侧形成与出气口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室,活塞杆外周套设有两端分别与活塞杆和阀体相抵的压缩弹簧,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及压缩弹簧合力驱动活塞上下移动;空腔的内壁在出气口通道下方设置有凸环,活塞杆下端设置有能在活塞杆下移时与凸环分离而在活塞杆上移时能与凸环封闭相抵的封闭组件。该容器阀易于控制且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
本技术涉及阀门
,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
技术介绍
容器阀是一种用于将容器内的高压气体进行减压后进行输出的装置,比如灭火器瓶体中的灭火剂,即是经设置在瓶体上端的容器阀进行减压后输出进行灭火。现有技术中的容器阀大都采用顶刀刺破泄放膜片组件的方式使容器中的高压气体减压排除,如图1所示。但是现有的容器阀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泄放膜片组件被刺破后,瓶体内的气体会持续向外排出,无法关断,容易造成浪费;容器阀向外排放气体时,高压气体经容器阀流向管路时,易对阀门下游零部件、人员等造成损伤风险,使用安全性不高,如果在阀门出口处再安装减压装置,无形之中使得其体积和成本都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好、在气体进行排放时能进行关断的并在开启时能恒定减压的内置稳压装置的容气阀。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与容器相连且具有上下贯穿的空腔的阀体以及与阀体上端封闭相连的压帽,所述压帽上端设有动力进气口,所述阀体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通道;所述空腔中设有上端伸入压帽中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端设有与压帽内侧壁封闭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上侧形成与动力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气室,所述活塞下侧形成与出气口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室,所述活塞杆外周套设有两端分别与活塞杆和阀体相抵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及压缩弹簧合力驱动活塞上下移动;所述空腔的内壁在出气口通道下方设置有凸环,所述活塞杆下端设置有能在活塞杆下移时与凸环分离而在活塞杆上移时能与凸环封闭相抵的封闭组件。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组件包括套设在活塞杆下端的密封圈,所述活塞杆下端外周设有凸台,所述活塞杆下端端部螺纹连接有导流螺母,所述密封圈嵌设固定在所述凸台与导流螺母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所述活塞杆上设有能与第一限位台相抵以限制活塞杆下移距离的限位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台上设有垫圈。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壁在第一限位台下方设有第二限位台,所述压缩弹簧上端与限位环相抵而下端与第二限位台相抵。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中设有下端封闭的第一直孔,所述限位环上设有第二直孔,所述第一直孔侧壁的下段设有至少一排用以连通第一直孔与出气口通道的第一小孔,所述第一直孔侧壁在靠近限位环下侧位置设置有至少一排用以连通第二直孔与第一直孔的第二小孔。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外周嵌设有O型密封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容器阀通过向动力进气口输入气体时,第一气室压力大于第二气室压力与压缩弹簧弹力之和,推动活塞及活塞杆向下移动,密封圈与凸环相分离形成供气体通过的阀门,容器内的气体由出气口通道排除,由于第二气室与出气口通道相连通,当出气口通道压力增大至一定值时,第二气室压力与压缩弹簧弹力之和会大于第一气室压力,使活塞和活塞杆向上移动,使得密封圈与凸环相抵而使阀门关断,出气口通道压力会逐渐降低,当出气口通道压力降低至一定值时,活塞和活塞杆再次向下移动使容器内的气体从出气口通道排除,如此往复,在排气过程中,在活塞、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压缩弹簧等部件的作用下使得出气口通道中的压力始终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增加了使用安全性,同时,当停止向动力进气口输入气体时,容器中的气体不会从出气口通道排除,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减少了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容器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容器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图1为现有技术中容器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容器阀包括泄放膜片组件101、活塞102、压帽103、O形密封圈104、垫圈105、弹簧106,O形密封圈107、气体通道108、密封圈109、导流螺母110、低泄高封阀111、气室112、出气口通道113、阀体114、进气口通道115;活塞102组装在阀体114内,活塞102上有O形密封圈104、107,活塞102与阀体114密封接触并能在阀体06内孔中上下移动,活塞102下端有密封圈109,密封圈109由导流螺母010螺纹压紧在活塞102上;密封圈109与阀体014内孔形成阀门;活塞102上端内孔装有泄放膜片组件01。阀体114上端有压帽103,压帽103上装有驱动装置先导阀、侧面装有低泄高封阀111,压帽103与活塞102间有气室112。这种容器阀的工作原理是:进气口通道115连接在诸如灭火剂瓶体的容器上,出气口通道113连接输送管路。一般情况下阀门在弹簧106力作用下是关闭的;当发生火灾时,先导阀117接到系统的命令后,将顶刀116向下压,顶刀116刺破泄放膜片组件101膜片,灭火剂容器内高压气体气体就从进气口通道115经气体通道108、泄放膜片组件101流向气室112,使气室112内的气体压力上升,压迫活塞102向下移,打开阀门,高压气体从进气口通道115经阀门流向出气口通道113。现有技术中的容器阀在泄放膜片组件101被刺破后,瓶体内的气体会持续向外排出,无法关断,容易造成浪费;而且容器阀向外排放气体时,高压气体经容器阀流向管路时,压力难以控制,易对阀门下游零部件、人员等造成损伤风险,使用安全性不高,如果在阀门出口处再安装减压装置,无形之中使得其体积和成本都增加。鉴于现有技术中容器阀的这些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容器阀。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容器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容器阀包括下端与容器(比如灭火器的瓶体,图中未示出)相连且具有上下贯穿的空腔216的阀体212以及与阀体212上端封闭相连的压帽201,所述压帽201上端设有动力进气口214,所述阀体212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腔216相连通的出气口通道211;所述空腔216中设有上端伸入压帽201中的活塞杆204,所述活塞杆204上端设有与压帽201内侧壁封闭配合的活塞210,所述活塞210上侧形成与动力进气口214连通的第一气室202,所述活塞210下侧形成与出气口通道211连通的第二气室203,所述活塞杆204外周套设有两端分别与活塞杆204和阀体212相抵的压缩弹簧206,所述第一气室202、第二气室203及压缩弹簧206合力驱动活塞210上下移动;所述空腔216的内壁在出气口通道211下方设置有凸环217,所述活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与容器相连且具有上下贯穿的空腔的阀体以及与阀体上端封闭相连的压帽,所述压帽上端设有动力进气口,所述阀体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通道;/n所述空腔中设有上端伸入压帽中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端设有与压帽内侧壁封闭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上侧形成与动力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气室,所述活塞下侧形成与出气口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室,所述活塞杆外周套设有两端分别与活塞杆和阀体相抵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及压缩弹簧合力驱动活塞上下移动;/n所述空腔的内壁在出气口通道下方设置有凸环,所述活塞杆下端设置有能在活塞杆下移时与凸环分离而在活塞杆上移时能与凸环封闭相抵的封闭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稳压装置的容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与容器相连且具有上下贯穿的空腔的阀体以及与阀体上端封闭相连的压帽,所述压帽上端设有动力进气口,所述阀体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通道;
所述空腔中设有上端伸入压帽中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端设有与压帽内侧壁封闭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上侧形成与动力进气口连通的第一气室,所述活塞下侧形成与出气口通道连通的第二气室,所述活塞杆外周套设有两端分别与活塞杆和阀体相抵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及压缩弹簧合力驱动活塞上下移动;
所述空腔的内壁在出气口通道下方设置有凸环,所述活塞杆下端设置有能在活塞杆下移时与凸环分离而在活塞杆上移时能与凸环封闭相抵的封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组件包括套设在活塞杆下端的密封圈,所述活塞杆下端外周设有凸台,所述活塞杆下端端部螺纹连接有导流螺母,所述密封圈嵌设固定在所述凸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忠星翁国栋沈云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三安制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