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及其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674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12
本申请涉及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及其转子,包括泵体、转子,泵体包括上泵体、下泵体,泵体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离心腔,转子的底部设有封闭式叶轮,封闭式叶轮设有抵接凸部,离心腔的腔壁与封闭式叶轮的侧壁之间形成引水通道,转子包括环形磁铁,转子设有阶梯槽,泵体设有陶瓷转轴,转子设有穿孔,穿孔的孔壁设有石墨增滑层,泵体包括通水件。通过设置封闭式叶轮、引水通道,提高了增压泵对水体的传输效率;通过设置陶瓷转轴、石墨增滑层,减少转子与泵体的摩擦阻力,减少摩擦产生的能量损耗;通过设置上泵体、下泵体,便于人员对转子进行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及其转子
本申请涉及增压泵
,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及其转子。
技术介绍
无刷直流增压泵为水泵的一种,无刷直流增压泵使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原理,在其转子上加上叶轮,在外壳结构上设计成使液体作离心运动的腔体构成,无刷直流增压泵采用了电子组件换向,没有碳刷摩擦,所以不会产生火花;效率高、低功耗、比有刷电机寿命长、噪音低。图1为相关的一种无刷直流增压泵,包括泵体1、定子、转子、电路板,泵体1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供转子转动安装的离心腔15,进水口、出水口均与离心腔15连通,转子的侧壁设有磁块,转子设有底部叶轮,泵体1包括上泵体11、下泵体12,上泵体11、下泵体12将离心腔15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定子与电路板均固定于上泵体11内部。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该增压泵对水体的传输效率不高,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增压泵对水体的传输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及其转子。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包括转子本体,所述转子本体的底部固设有封闭式叶轮,所述封闭式叶轮与转子本体的材质均为塑钢,所述封闭式叶轮的底部设有抵接凸部,所述封闭式叶轮的进水口位于抵接凸部的端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闭式叶轮较半开式叶轮其对于水体的离心效果更佳,封闭式叶轮的设置,能够提高泵体对水体的传输效率,塑钢材质较轻且在水中的使用寿命较长,抵接凸部用于与泵体离心腔腔壁相贴,将进水通道与离心腔阻隔,使进水通道与封闭式叶轮的进水口正对,由于从封闭式叶轮底面与离心腔腔壁之间逃逸的水体未经离心所带的动能较低,该部分水体与离心后的水体混流后会减少离心水体的流速,造成增压泵对水体传输效率的下降,抵接凸部可减少从封闭式叶轮底面与离心腔腔壁之间逃逸的水体从而提高增压泵的水体传输效率。优选的,所述转子本体包括环形磁铁,所述转子本体外壁设有供环形磁铁定位安装的阶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阶梯槽的设置便于人员快速准确地安装环形磁铁。优选的,所述转子本体贯穿设有供增压泵上转轴穿过转动连接的穿孔,所述穿孔的孔壁内固设有石墨增滑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墨增滑层的设置可进一步减小转子本体的转动时的摩擦阻力,提高泵体的工作效率。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包括转子、泵体,所述泵体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通道、离心腔,所述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均与离心腔连通,所述转子与泵体转动连接,所述封闭式叶轮的进水口与进水通道位于离心腔内的端口正对,所述离心腔的腔壁与封闭式叶轮的侧壁之间形成引水通道,位于所述引水通道背离其水流传输方向一端的离心腔的腔壁与封闭式叶轮相贴,所述引水通道的出口端与出水通道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水通道背离其水流传输方向一端的离心腔的腔壁与封闭式叶轮相贴,造成该部分引水通道闭合可阻隔叶轮甩出的水体在离心腔内循环,提高水体的传输效率,引水通道可对叶轮甩出的水体进行导向,使之能够快速到达出水通道,提高泵体对水流的传输效率。优选的,所述引水通道的宽度与深度的尺寸沿水流的传输方向渐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叶轮转动将水体从周向侧壁的甩水口甩出到引水通道时,由于越靠近出口端的水体汇集越多,引水通道尺寸设置便于汇聚的水体能够正常进入出水通道。优选的,所述泵体包括通水件,所述通水件位于离心腔的内壁,所述通水件的侧壁与封闭式叶轮进水口的内壁相贴,所述通水件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进水通道的端口连通、另一端位于封闭式叶轮的进水口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水件的设置使进水通道中的水能够直接进入封闭式叶轮内部并与抵接凸部之间形成进一步的密封,在封闭式叶轮转动工作时,水体不易从叶轮的出水口逃逸,提高水体的传输效率。优选的,所述泵体设有供转子转动连接的陶瓷转轴,所述陶瓷转轴的端部与通水件相抵,所述通水件、陶瓷转轴均可拆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水件、陶瓷转轴可拆卸连接,便于人员更换受损的通水件或陶瓷转轴,较为方便。优选的,所述泵体包括上泵体、下泵体,所述上泵体、下泵体将离心腔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上泵体、下泵体通过螺栓可拆装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泵体、下泵体通过螺栓可拆装连接,便于人员对离心腔内的转子、通水件进行检修。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封闭式叶轮、引水通道,提高了增压泵对水体的传输效率;通过设置陶瓷转轴、石墨增滑层,减少转子与泵体的摩擦阻力,减少摩擦产生的能量损耗;通过设置上泵体、下泵体,便于人员对转子进行检修。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的一种无刷直流增压泵的爆炸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转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转子本体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泵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下泵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的泵体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泵体;11、上泵体;12、下泵体;13、进水通道;14、出水通道;15、离心腔;16、引水通道;17、陶瓷转轴;18、通水件;19、连接通道;2、转子本体;21、封闭式叶轮;22、阶梯槽;23、环形磁铁;24、穿孔;25、石墨增滑层;26、抵接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2-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参照图2和图3,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包括转子本体2,转子本体2呈圆柱状,转子本体2的底部固设有封闭式叶轮21,封闭式叶轮21与转子本体2为一体成型而成,封闭式叶轮21与转子本体2的材质均为塑钢,封闭式叶轮21的底部固设有抵接凸部26,封闭式叶轮21的进水口位于抵接凸部26的端面上。转子本体2包括环形磁铁23,环形磁铁23呈环状,转子本体2外壁开设有供环形磁铁23定位安装的阶梯槽22,环形磁铁23的端部与阶梯槽22的底壁抵接,环形磁铁23的内壁与阶梯槽22的内壁相贴,阶梯槽22可对环形磁铁23进行定位便于人员准确安装环形磁铁23。转子本体2设有供增压泵上的陶瓷转轴17穿过转动连接的穿孔24,穿孔24的孔壁内固设有石墨增滑层25,石墨增滑层25由穿设在穿孔24中的高密度石墨管形成,石墨增滑层25的设置可进一步减小转子本体2的转动时的摩擦阻力,提高增压泵的工作效率。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封闭式叶轮21进一步提高转子本体2对水体的传输效率,通过设置抵接凸部26提高封闭式叶轮21对进入增压泵内水体的离心效率,减少从叶轮逃逸的水体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增压泵的水体传输效率。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参照图4和图5,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包括泵体1、转子,转子与泵体1转动连接,泵体1包括上泵体11、下泵体12,定子与电路板均固定于上泵体11内部,上泵体11、下泵体12将离心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包括转子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2)的底部固设有封闭式叶轮(21),所述封闭式叶轮(21)与转子本体(2)的材质均为塑钢,所述封闭式叶轮(21)的底部设有抵接凸部(26),所述封闭式叶轮(21)的进水口位于抵接凸部(26)的端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包括转子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2)的底部固设有封闭式叶轮(21),所述封闭式叶轮(21)与转子本体(2)的材质均为塑钢,所述封闭式叶轮(21)的底部设有抵接凸部(26),所述封闭式叶轮(21)的进水口位于抵接凸部(26)的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2)包括环形磁铁(23),所述转子本体(2)外壁设有供环形磁铁(23)定位安装的阶梯槽(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2)贯穿设有供增压泵上转轴穿过转动连接的穿孔(24),所述穿孔(24)的孔壁内固设有石墨增滑层(25)。


4.一种直流无刷增压泵,包括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子、泵体(1),所述泵体(1)设有进水通道(13)、出水通道(14)、离心腔(15),所述进水通道(13)、出水通道(14)均与离心腔(15)连通,所述转子与泵体(1)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叶轮(21)的进水口与进水通道(13)位于离心腔(15)内的端口正对,所述离心腔(15)的腔壁与封闭式叶轮(21)的侧壁之间形成引水通道(16),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美顺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迪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