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包括:车载平台、移动装置、一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三层工作平台、伸缩柱、延长平台和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在车载平台的底端设置移动装置;在车载平台的上端设置一层工作平台;在一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二号工作平台;在二号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三号工作平台;在车载平台和一层工作平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和三层工作平台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伸缩柱;在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延长平台;在三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便利,功能多样,制造成本低,工作效率高,便于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及施工安全
,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
技术介绍
现在我国隧道施工90%以上采用炮掘法施工,而立拱架、初喷和钻炮孔占一个施工循环的80%时间;且掌子面伤亡事故大多发生在立拱架和钻炮孔这两道工序内。现在立架采用人工,且悬空裸露拱顶,人员多(一般8-10人),不安全。立架挂网和炮孔布置工序分开,不能平行作业,时间长。现有隧道机械装备有盾构机、立架台车、喷射混凝土台车、凿岩台车。盾构机要求地质条件比较简单、装备昂贵;立架台车、喷射混凝土台车、凿岩台车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内容: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包括:车载平台、移动装置、一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三层工作平台、伸缩柱、延长平台和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在所述车载平台的底端设置移动装置;在所述车载平台的上端设置一层工作平台;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二号工作平台;在所述二号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三号工作平台;在所述车载平台和一层工作平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和三层工作平台之间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伸缩柱;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延长平台;在所述三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优选的是,所述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包括压力传感器、伸缩杆和横杆;所述伸缩杆有四个,且分成两组设置在三层工作平台的上端中心位置,并且相互对应;在前后两所述伸缩杆上设置横杆;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伸缩杆顶端和横杆的接触处。优选的是,所述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为隧道初支拱架。优选的是,所述伸缩柱为垂直伸缩柱。优选的是,所述延长平台为可伸缩平台或者折叠平台。优选的是,所述移动装置为胶轮或者履带。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同一辆台车可适应不同围岩条件下的开挖工艺(全断面开挖、两台阶开挖、三台阶开挖),可适应不同的隧道断面。2、台车和钢拱架组合形成对拱顶的支撑,工人在有保护的拱顶下工作,安全有保障。3、台车不同作业平台,可同时进行挂网、锁脚锚杆、焊接、钻孔作业、围岩压力观测,喷射混凝土,功能多,且制造成本低。4、台车支撑力大,工作支撑力可达20吨,可抑制拱顶围岩小变形,防止大块岩石掉落。5、可多榀拱架预先焊接组装好,由台车搭载到指定位置一起安装,操作人员少,劳动强度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车载平台,2-移动装置,3-一层工作平台,4-二层工作平台,5-三层工作平台,6-伸缩柱,7-延长平台,8-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1-压力传感器,82-伸缩杆,83-横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2所示,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包括:车载平台1、移动装置2、一层工作平台3、二层工作平台4、三层工作平台5、伸缩柱6、延长平台7和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在车载平台1的底端设置移动装置2,通过设置移动装置2便于带动本装置的移动,减少工人的搬运强度,提高了工作下来;在车载平台1的上端设置一层工作平台3,在一层工作平台3的上端设置二号工作平台4,在二号工作平台4的上端设置三号工作平台5;在车载平台1和一层工作平台3、一层工作平台3和二层工作平台4、二层工作平台4和三层工作平台5之间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伸缩柱6,通过设置伸缩柱6便于调整本装置的伸缩高度,以便更好的适应工作;在一层工作平台3和二层工作平台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延长平台7,通过设置延长平台7便于隧道左右两侧的空间开展作业;在三层工作平台5的上端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通过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便于控制隧道拱顶,防止隧道由于围岩变形破坏形成坍方冒落,造成安全事故。进一步地,所述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包括压力传感器81、伸缩杆82和横杆83;所述伸缩杆82有四个,且分成两组设置在三层工作平台5的上端中心位置,并且相互对应;在前后两伸缩杆82上设置横杆83,且钢拱架放置在横杆83上,在用来支撑隧道内部的拱顶,同时工人在有保护的拱顶下工作,安全有保障,压力传感器81安装在伸缩杆82顶端和横杆83的接触处,便于检查隧道上端的压力。进一步地,所述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8为隧道初支拱架。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柱6为垂直伸缩柱,便于调整各平台高度更有利工作和支撑拱顶。进一步地,所述延长平台7为可伸缩平台或者折叠平台,便于后期更好的放置,提供工人的操作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装置2为胶轮或者履带,以便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本装置的操作步骤如下:1.台车在初支或二衬的安全空间下,将多榀钢拱架拱顶部分在台车上加工组装好。2.在掌子面出渣、清危完成后,台车背负组合钢拱架到掌子面安装位置,举升、安装。3.待立钢拱架、拱脚挂网、锁脚锚杆、焊接、钻孔、初喷、装药作业完成后,台车驶出到安全位置。4.待放炮、出渣、清危完成后,又进行下一循环。5.随时注意顶板围岩预警系统的声光报警。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平台、移动装置、一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三层工作平台、伸缩柱、延长平台和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在所述车载平台的底端设置移动装置;在所述车载平台的上端设置一层工作平台;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二号工作平台;在所述二号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三号工作平台;在所述车载平台和一层工作平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和三层工作平台之间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伸缩柱;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延长平台;在所述三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平台、移动装置、一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三层工作平台、伸缩柱、延长平台和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在所述车载平台的底端设置移动装置;在所述车载平台的上端设置一层工作平台;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二号工作平台;在所述二号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三号工作平台;在所述车载平台和一层工作平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二层工作平台和三层工作平台之间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伸缩柱;在所述一层工作平台和二层工作平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延长平台;在所述三层工作平台的上端设置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智能开挖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拱架组件承载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超,
申请(专利权)人:侯超,四川省通川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