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45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包括伞柄状支撑部,多个伞骨开合部以及设于各伞骨开合部之间的伞面,伞骨开合部包括一个固定伞骨开合部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固定伞骨开合部固定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外壁上,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以固定伞骨开合部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安装处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活动连接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外壁上,在完全开启状态下,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以固定伞骨开合部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在伞柄状支撑部上活动展开,带动伞面展开,所有屋盖伞面构成雨伞撑开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缓解建筑压力、避免建筑外观效果影响、节省空间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
本技术涉及房屋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
技术介绍
开合屋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界限,由于开合屋盖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在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之间进行转换,因此,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采用开合屋盖,其实现了单一建筑多种功能,尤其是对于大型的体育场馆。随着这种新的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与逐步应用于实际工程,其局限也逐渐显露出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获得更好的采光和通风,自然地,建筑师会追求更大的采光率和通风率,也就是开启率,然而现有的旋转开启方式均为阶梯式的轨道布置,开启率越大,屋盖的总厚度就越厚,对建筑房屋造成一定压力的同时,对建筑外观效果的影响也越严重。此外,阶梯式轨道布置的旋转开启结构的结构复杂,在开启和闭合状态下所占空间较大,组装繁琐,拆卸、维修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总厚度小,减少所占空间,操作灵活方便的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包括作为中心固定部的伞柄状支撑部,设于伞柄状支撑部上的多个伞骨开合部以及设于各伞骨开合部之间的屋盖伞面,伞骨开合部包括一个固定伞骨开合部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所述固定伞骨开合部固定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外壁上,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以固定伞骨开合部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安装处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活动连接在伞柄状支撑部的外壁上,在屋盖完全闭合状态下,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以固定伞骨开合部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在伞柄状支撑部上活动展开,带动屋盖伞面以伞柄状支撑部为中心进行展开,所有屋盖伞面构成雨伞撑开结构。优选地,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之间的间距一致。优选地,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与固定伞骨开合部的形状、尺寸相同。优选地,所述的伞柄状支撑部上以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的安装位置处为起点设有螺旋线形的伞骨收拢轨迹线,所述伞骨收拢轨迹线的尺寸、形状与所有伞骨开合部收回至伞柄状支撑部的螺旋移动轨迹相匹配,在屋盖完全开启状态下,所有伞骨开合部依据伞骨收拢轨迹线收成竖向一排,所有屋盖伞面折叠。优选地,所述的伞骨收拢轨迹线为向内凹进的或向外凸出的卡槽。优选地,所述的卡槽的宽度与各伞骨开合部的外径尺寸相同。优选地,所述的卡槽与各伞骨开合部过盈配合。优选地,各屋盖伞面在完全撑开状态下为扇形结构。优选地,各伞骨开合部的外壁上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滚珠。优选地,各伞骨开合部的外壁上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主动式台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可以最大限度压缩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闭合状态下的总厚度,使得整体结构在闭合状态下的总厚度小,且不受开启率和开启片数的影响,仅与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本身的厚度有关,缓解了对建筑房屋造成的压力,且避免了对建筑外观效果的影响;2)本技术采用雨伞形状的设计,屋盖伞面可通过伞骨开合部的动作实现撑开或折叠,在闭合状态下,通过伞骨开合部的收拢动作能够大大减少所占空间,实用性强;3)在伞柄状支撑部上通过螺旋线形的收拢轨迹,将雨伞伞骨开合部都收成竖向一排而后再沿着向上或向下的卡槽进行拆卸,可大大减小组装、拆卸、修理的难度;4)本技术的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可通过人力开合,亦可通过安装台车驱动装置实现自动控制旋转开合,可辅助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更加灵活、准确的旋转移动,进一步增大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的适用范围;5)本技术屋盖结构原理简单,可结合实际场地布置相应的尺寸、位置,布置方式灵活多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的完全撑开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的完全收拢状态示意;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的伞骨收拢轨迹线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的伞骨开合部收拢、拆卸操作示意图;图中标号所示:1、伞柄状支撑部,2、伞骨开合部,3、屋盖伞面,4、伞骨收拢轨迹线,5、卡槽,21、固定伞骨开合部,22、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包括伞柄状支撑部1、多个伞骨开合部2和屋盖伞面3。伞柄状支撑部2作为中心固定部,可安装在实际应用的场所内。伞骨开合部2包括一个固定伞骨开合部21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各伞骨开合部2之间安装有屋盖伞面。固定伞骨开合部21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形状、尺寸相同。各屋盖伞面3在完全撑开状态下为扇形结构,屋盖伞面3朝向伞柄状支撑部1的内侧宽度最小,所有屋盖伞面3在完全撑开状态下共同构成圆形结构。屋盖伞面3为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的伞用材料。固定伞骨开合部21固定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其余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为开始,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排布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与伞柄状支撑部1活动连接。伞柄状支撑部1上以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安装位置处为起点设有螺旋线形的伞骨收拢轨迹线4,伞骨收拢轨迹线4的设计尺寸、形状与所有伞骨开合部2收回至伞柄状支撑部1的螺旋移动轨迹相匹配。在屋盖完全闭合状态下,即雨伞撑开状态下,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为开始,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在伞柄状支撑部1上活动展开,进而使屋盖伞面3以伞柄状支撑部1为中心进行展开,所有屋盖伞面3构成雨伞撑开状态。在屋盖完全开合状态下,即雨伞闭合状态下,所有伞骨开合部2依据伞骨收拢轨迹线4收成竖向一排,所有屋盖伞面3折叠,使整体屋盖所占空间大大降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伞骨收拢轨迹线4为向内凹进的卡槽或向外凸出的卡槽5设计,卡槽5的宽度与伞骨开合部2的外径尺寸相同或卡槽5与伞骨开合部2实现过盈配合,可实现伞骨开合部2的稳定收拢。图4为向内凹进的卡槽5示例。通过伞骨收拢轨迹线将雨伞的伞骨开合部都收成竖向一排而后再沿着向上或向下的卡槽进行拆卸,可大大减小组装、拆卸、修理的难度。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伞骨收拢轨迹线4的螺旋轨迹参数如下:假设伞柄支撑部1的半径为R,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跨度为L,整个伞状屋盖的扇形角度为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厚度为h,两片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预留空隙为Δh,总伞骨开合部2的个数为n(按均匀划分考虑),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的旋转角速度为ω。则伞骨收拢轨迹线4的轨迹函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中心固定部的伞柄状支撑部(1),设于伞柄状支撑部(1)上的多个伞骨开合部(2)以及设于各伞骨开合部(2)之间的屋盖伞面(3),伞骨开合部(2)包括一个固定伞骨开合部(21)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所述固定伞骨开合部(21)固定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安装处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活动连接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在屋盖完全闭合状态下,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在伞柄状支撑部(1)上活动展开,带动屋盖伞面(3)以伞柄状支撑部(1)为中心进行展开,所有屋盖伞面(3)构成雨伞撑开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中心固定部的伞柄状支撑部(1),设于伞柄状支撑部(1)上的多个伞骨开合部(2)以及设于各伞骨开合部(2)之间的屋盖伞面(3),伞骨开合部(2)包括一个固定伞骨开合部(21)和多个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所述固定伞骨开合部(21)固定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安装处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活动连接在伞柄状支撑部(1)的外壁上,在屋盖完全闭合状态下,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以固定伞骨开合部(21)为起点,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以螺旋形依次在伞柄状支撑部(1)上活动展开,带动屋盖伞面(3)以伞柄状支撑部(1)为中心进行展开,所有屋盖伞面(3)构成雨伞撑开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其特征在于,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之间的间距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其特征在于,各旋转活动伞骨开合部(22)与固定伞骨开合部(21)的形状、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折叠开合伞状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伞柄状支撑部(1)上以各旋转活动伞骨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志鹏张峥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