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261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涉及混纺纱线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纱芯,纱芯包括第一内芯线;一组第一内芯线呈圆周阵列分布;第一内芯线外侧缠绕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二内芯线;一组第二内芯线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层;纱芯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一绕线;两两第一绕线之间的位置且位于纱芯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绕线;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三绕线;一组第一绕线、第二绕线和第三绕线均以螺旋形方式紧密缠绕在纱芯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设计,解决了传统混纺纱线在制成衣物后,因衣物的吸汗性、透气性以及防臭性较差,从而在人们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对衣物产生严重体感不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
本技术属于混纺纱线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
技术介绍
纱线是一种纺织品,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纱线的捻度用每米或每英寸的捻回数表示。混纺纱线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混纺纱线能够混合多种纺织材料的优点,打破各种纺织材料,例如,棉、麻、毛具有不易变形色泽靓丽等诸多优点。因此,目前单一的纤维已经不能满足服装面料要求的保暖、透气和抗褶皱的性能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混纺,在目前的混纺纱线中,亚麻纤维、羊毛纤维、聚酯纤维和竹纤维等组成成分的结构和分布会影响纱线的性能,如果比例和结构不适当会导致这类纱线制成的面料易产生变形、弹性差、不透气和出汗易臭等问题。亚麻纤维具有调温、抗过敏、防静电、抗菌的功能,由于亚麻的吸湿性好,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水分,所以亚麻织物手感干爽,如今,防皱、免烫亚麻制品的诞生和混纺产品的出现,使亚麻产品的市场进一步拓展了。竹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纤维素纤维,竹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为此,本技术旨在设计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使混纺纱线在具有较强的吸汗性、透气性以及防臭性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强度和保形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通过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设计,解决了传统混纺纱线在制成衣物后,因衣物的吸汗性、透气性以及防臭性较差,从而在人们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对衣物产生严重体感不适的情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包括纱芯,所述纱芯包括第一内芯线;一组所述第一内芯线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第一内芯线外侧缠绕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二内芯线;一组所述第二内芯线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层;所述纱芯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一绕线;两两所述第一绕线之间的位置且位于纱芯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绕线;所述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三绕线;一组所述第一绕线、第二绕线和第三绕线均以螺旋形方式紧密缠绕在纱芯外侧;所述第一绕线、第二绕线和第三绕线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二防护层与第一防护层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填充层。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芯线和第二内芯线均为聚酯纤维材质的构件;一组所述第一绕线、一组所述第二绕线和一组所述第三绕线均呈圆周阵列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层和第一防护层均采用具有耐温高、抗腐、抗拉强度高的玻璃纤维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线为亚麻纤维材质的构件;所述第二绕线为竹纤维材质的构件。优选的,所述填充层为阻燃粘胶纤维材质的构件;所述第三绕线为聚氯乙烯纤维材质的构件。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绕线的直径是第三绕线直径的三倍至四倍。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的设计,因第一绕线由亚麻纤维组成,亚麻纤维具有吸湿散热、抑菌和防污等功效,又因第二绕线由竹纤维组成,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和较强的耐磨性等功效,从而使得本混纺纱线具有极强的吸汗、透气和防臭功能,解决了传统混纺纱线在制成衣物后,因衣物的吸汗性、透气性以及防臭性较差,从而在人们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对衣物产生严重体感不适的情况。2、本技术通过第一内芯线和第二内芯线的设计,因第一内芯线和第二内芯线均由聚酯纤维组成,聚酯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高和保形性强等功效,从而使得本混纺纱线具有不易断裂、弹性高和保形性强的优点。3、本技术通过第一防护层、第二防护层和填充层的设计,玻璃纤维和阻燃粘胶纤维均具有绝缘性好和耐热性强的功效,从而使得本混纺纱线不易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生损坏。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纱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纱芯;2、第一内芯线;3、第二内芯线;4、第一防护层;5、第一绕线;6、第二绕线;7、第三绕线;8、第二防护层;9、填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为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包括纱芯1,所述纱芯1包括第一内芯线2;一组所述第一内芯线2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第一内芯线2外侧缠绕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二内芯线3;一组所述第二内芯线3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层4;所述第一防护层4呈环形排布,将第一内芯线2和第二内芯线3包裹在第一防护层4内部;所述纱芯1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一绕线5;两两所述第一绕线5之间的位置且位于纱芯1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绕线6;所述第一绕线5和第二绕线6的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三绕线7;一组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均以螺旋形方式紧密缠绕在纱芯1外侧;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8;所述第二防护层8呈环形排布,将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包裹在第二防护层8内部;所述第二防护层8与第一防护层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填充层9。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内芯线2和第二内芯线3均为聚酯纤维材质的构件;所述聚酯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高和保形性强等优点,设置在混纺纱线的最内部,可在外部材质具有吸汗的功能的同时,使纱线的强度依然较高;一组所述第一绕线5、一组所述第二绕线6和一组所述第三绕线7均呈圆周阵列分布。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防护层8和第一防护层4均采用具有耐温高、抗腐、抗拉强度高的玻璃纤维材质;同时设置两层防护层,能够使纱线得到多层的保护,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使混纺纱线拥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绕线5为亚麻纤维材质的构件;亚麻纤维具有调温、抗过敏、防静电、抗菌的功能,亚麻的吸湿性好,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水分,将亚麻纤维设置在外层,能够更好的起到吸水作用;所述第二绕线6为竹纤维材质的构件;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具有天然抗菌、抑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包括纱芯(1),其特征在于:/n所述纱芯(1)包括第一内芯线(2);一组所述第一内芯线(2)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第一内芯线(2)外侧缠绕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二内芯线(3);一组所述第二内芯线(3)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层(4);/n所述纱芯(1)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一绕线(5);两两所述第一绕线(5)之间的位置且位于纱芯(1)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绕线(6);所述第一绕线(5)和第二绕线(6)的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三绕线(7);一组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均以螺旋形方式紧密缠绕在纱芯(1)外侧;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8);所述第二防护层(8)与第一防护层(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填充层(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包括纱芯(1),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芯(1)包括第一内芯线(2);一组所述第一内芯线(2)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第一内芯线(2)外侧缠绕有一组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第二内芯线(3);一组所述第二内芯线(3)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层(4);
所述纱芯(1)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一绕线(5);两两所述第一绕线(5)之间的位置且位于纱芯(1)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绕线(6);所述第一绕线(5)和第二绕线(6)的外侧设置有一组第三绕线(7);一组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均以螺旋形方式紧密缠绕在纱芯(1)外侧;所述第一绕线(5)、第二绕线(6)和第三绕线(7)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层(8);所述第二防护层(8)与第一防护层(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填充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竹纤维与亚麻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芯线(2)和第二内芯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英熊小妹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金祥亚麻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