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169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一体化处理室,一体化处理室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隔离成沉淀室、厌氧室、膜生物反应室、微电解室以及清水室,沉淀室设置有进水管,清水室设置有出水管;一体化处理室底部从一端到另一端隔离成淤泥室,淤泥室与沉淀室之间设置闸门,淤泥室内设置有刮泥机;沉淀室和厌氧室之间,以及膜生物反应室和微电解室之间,微电解室和清水室之间,均通过一水泵导通;厌氧室和膜生物反应室之间通过溢流口导通,膜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回流泵,回流泵输出至厌氧室;膜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电解室内设置有正负电极,本方案能够实现淤泥集中化处理,避免一体设备内各腔室都出现淤泥,从而减小清洗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的污水处理设备大部分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方式以降低设备占地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安装等目的。但也因此存在一些问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与传统的沉淀室结构不同,一体化设备体积一般较小,不能像传统的沉淀室一样容纳大量的淤泥,因此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产生的淤泥处理就成了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能够实现淤泥集中化处理,避免一体设备内各腔室都出现淤泥,从而减小清洗范围。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体化处理室,所述一体化处理室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隔离成沉淀室、厌氧室、膜生物反应室、微电解室以及清水室,所述沉淀室设置有进水管,清水室设置有出水管;所述一体化处理室底部从一端到另一端隔离成淤泥室,所述淤泥室与沉淀室之间设置闸门,淤泥室内设置有刮泥机;所述沉淀室和厌氧室之间,以及膜生物反应室和微电解室之间,微电解室和清水室之间,均通过一水泵导通;所述厌氧室和膜生物反应室之间通过溢流口导通,所述膜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回流泵,所述回流泵输出至厌氧室;所述膜生物反应室内设置有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电解室内设置有正负电极。和传统的一体化设备相比,本方案将沉淀池的底部区域扩大,使其覆盖整个一体化处理室底部,从而增大沉降面积,可以实现快速沉淀,且将沉淀基本留在淤泥室内,而后续处理流程中通过水泵将上清液抽中用于后续流程处理中,避免了沉淀流入后续处理室中,实现了沉淀的集中处理。进一步的,所述微电解室内设置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与一风机连接,所述风机固定在一体化处理室顶部。进一步的,所述淤泥室在一端向下设置有一个集中仓,所述集中仓内安装有淤泥泵。刮泥机可以将淤泥或者沉淀全部刮入集中仓内,从而通过淤泥泵集中排出,为了保证排污效果,淤泥泵排出过程中闸门关闭。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化处理室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集中仓底部齐平。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室顶部封口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室,所述沉淀室、膜生物反应室、微电解室、清水室顶部开口形成一个共气区域,该共气区域通过所述排风管与风机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将一体化处理室的整个底部与沉淀室导通,作为沉积区域,不仅增大了沉积面积,还提高了沉积速度,同时也实现了淤泥的集中处理,可以避免后续处理室中沉积淤泥,通过清理淤泥室即可,无需对每个处理室进行处理,从而节约了设备清洗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所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体化处理室1,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将一体化处理室1设计为柜式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为罐式等多种一体化结构。参考图1所示,一体化处理室1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隔离成沉淀室11、厌氧室12、膜生物反应室13、微电解室14以及清水室15,沉淀室11设置有进水管19,清水室15设置有出水管101。其中进水管19用于与原水导通,向沉淀室11内送入原水,而出水管101则设置在清水室15顶部,依靠自身溢流作用将清水排出。为了实现淤泥的集中处理和快速沉淀,一体化处理室1底部从一端到另一端隔离成淤泥室16,淤泥室16与沉淀室11之间设置闸门102,淤泥室16内设置有刮泥机5。也就是说本方案将一体化处理室1的整个底部作为淤泥沉积区,从而加快沉积速度。沉淀室11和厌氧室12之间,以及膜生物反应室13和微电解室14之间,微电解室14和清水室15之间,均通过一水泵2导通;其中水泵2均安装在各处理室的上清液位,使得在输送时避免扰动底部沉淀。厌氧室12和膜生物反应室13之间通过溢流口103导通,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回流泵3,回流泵3输出至厌氧室12,厌氧室12主要是用于除氮,通过回流可进行二次除氮,提高除氮效率;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MBR膜生物反应器,微电解室14内设置有正负电极6。可选的,由于电解会产生气体,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微电解室14内设置有排风管,排风管与一风机7连接,风机7固定在一体化处理室1顶部。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淤泥室16在一端向下设置有一个集中仓17,集中仓17内安装有淤泥泵4。一体化处理室1底部设置有支撑脚18,支撑脚18与集中仓17底部齐平。厌氧室12顶部封口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室,沉淀室11、膜生物反应室13、微电解室14、清水室15顶部开口形成一个共气区域,该共气区域通过排风管与风机7连接。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一体化处理室(1),所述一体化处理室(1)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隔离成沉淀室(11)、厌氧室(12)、膜生物反应室(13)、微电解室(14)以及清水室(15),所述沉淀室(11)设置有进水管(19),清水室(15)设置有出水管(101);/n所述一体化处理室(1)底部从一端到另一端隔离成淤泥室(16),所述淤泥室(16)与沉淀室(11)之间设置闸门(102),淤泥室(16)内设置有刮泥机(5);/n所述沉淀室(11)和厌氧室(12)之间,以及膜生物反应室(13)和微电解室(14)之间,微电解室(14)和清水室(15)之间,均通过一水泵(2)导通;/n所述厌氧室(12)和膜生物反应室(13)之间通过溢流口(103)导通,所述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回流泵(3),所述回流泵(3)输出至厌氧室(12);/n所述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MBR膜生物反应器(8),微电解室(14)内设置有正负电极(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一体化处理室(1),所述一体化处理室(1)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隔离成沉淀室(11)、厌氧室(12)、膜生物反应室(13)、微电解室(14)以及清水室(15),所述沉淀室(11)设置有进水管(19),清水室(15)设置有出水管(101);
所述一体化处理室(1)底部从一端到另一端隔离成淤泥室(16),所述淤泥室(16)与沉淀室(11)之间设置闸门(102),淤泥室(16)内设置有刮泥机(5);
所述沉淀室(11)和厌氧室(12)之间,以及膜生物反应室(13)和微电解室(14)之间,微电解室(14)和清水室(15)之间,均通过一水泵(2)导通;
所述厌氧室(12)和膜生物反应室(13)之间通过溢流口(103)导通,所述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回流泵(3),所述回流泵(3)输出至厌氧室(12);
所述膜生物反应室(13)内设置有MBR膜生物反应器(8),微电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贤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路国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