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和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91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2:05
提供一种能够承受成为了悬挂的状态时的冲击载荷的动力工具和钩。钩(2)具有:钩主体(20);钩支承部(30),其支承钩主体(20);以及冲击吸收部(35、40),其是配置于钩主体(20)与钩支承部(30)之间的能够压缩的冲击吸收部(35、40),吸收施加于钩主体(20)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工具和钩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工具和钩。
技术介绍
以往,对高空作业中的动力工具实施有各种防止掉落对策。这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119137号说明书(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拉动弹簧件240且以呈圈状的方式能够向动力工具主体(未图示,研磨机主体)的壳体(未图示)安装的吊带202(参照图12)。由此,能够在将绳部件(未图示,绳索或者绳线)的一端穿过安装于动力工具主体的吊带202的圈后,将绳部件的两端固定于高空作业现场(栏杆或者脚手架等)的钩挂部(未图示)。即,能够将安装于动力工具主体的吊带202与高空作业现场的钩挂部经由绳部件连结。因此,例如,即便在将拿在手上的动力工具主体误掉落的情况下,动力工具主体也成为经由绳部件悬挂于高空作业现场的钩挂部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动力工具主体掉落至地面(地上)。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有时由于掉落的动力工具经由绳部件悬挂于高空作业现场的钩挂部时的冲击载荷,吊带202的向动力工具主体的壳体安装的安装部230和/或动力工具主体的壳体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承受成为了悬挂的状态时的冲击载荷的动力工具和钩。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是一种钩,其特征在于,具有:钩主体;钩支承部,其支承上述钩主体;以及冲击吸收部,其是配置于上述钩主体与上述钩支承部之间的能够压缩的冲击吸收部,且吸收施加于上述钩主体的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是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动力工具主体和钩,r>上述动力工具主体具有:主体壳体;马达壳体,其组装于上述主体壳体的下侧;手柄,其以跨上述主体壳体与上述马达壳体的方式组装于后侧;以及电池装配部,其以跨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手柄的方式组装于下侧,上述钩能够相对于上述动力工具主体拆装,且具有:钩主体;钩支承部,其支承上述钩主体;以及冲击吸收部,其是配置于上述钩主体与上述钩支承部之间的能够压缩的冲击吸收部,且吸收施加于上述钩主体的冲击。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锤钻的侧视图,且表示收纳了钩主体的状态。图2是图1的锤钻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锤钻中,拉出了钩主体的状态。图4是图3的锤钻的后视图图5是图1的钩的整体立体图图6是图5的纵剖视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表示在图6的钩中,拉出了钩主体的状态。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锤钻的侧视图,表示收纳了钩主体的状态。图10是图9的锤钻的后视图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图12是以往技术的吊带的整体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进行以下的说明时,作为动力工具的一个例子,例示锤钻1。另外,在进行以下的说明时,上、下、前、后、左、右表示上述的图中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即,前的方向表示锤钻1的顶端方向(钻头16延伸的方向)。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首先,分别独立地对锤钻1、和安装于锤钻1的电池装配部15的钩2进行说明。最先从锤钻1开始进行说明(参照图1~图4)。锤钻1具有:主体壳体10、马达壳体11、手柄14、以及电池装配部15。主体壳体10构成锤钻1的外轮廓。马达壳体11组装于主体壳体10的下侧。手柄14以跨主体壳体10与马达壳体11的方式组装于后侧。电池装配部15以跨马达壳体11与手柄14的方式组装于下侧。在主体壳体10的内部组装有击打机构(未图示)和旋转机构(未图示)。击打机构将马达(未图示)的输出轴(未图示)的旋转力转换为对钻头16的击打力。旋转机构将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力转换为对钻头16的旋转力。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以使输出轴(未图示)朝上的方式组装有马达(未图示)。在手柄14形成能够供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12。另外,在手柄14组装扳机17,若作业者对该扳机17进行扣动操作,则内部开关(未图示)接通。在电池装配部15以沿着前后排列的方式装配作为电源的两个电池组18。另外,在电池装配部15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钩2的两个螺丝孔(未图示)。若作业者在把持把持部12的状态下对扳机17进行扣动操作,则从伴随扣动操作而进行动作的内部开关向组装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控制器(未图示)输入电信号。由此,马达的输出轴旋转,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力经由击打机构转换而传递为对钻头16的击打力。这样,能够实施钻头16的击打动作。与此同时,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力经由旋转机构转换而传递为对钻头16的旋转力。这样,能够实施钻头16的旋转动作。因此,能够对钻头16给予击打力和旋转力,因此能够高效地实施石膏材料等的开孔作业。接下来,对钩2进行说明(参照图5~图8)。钩2具有:钩主体20、钩支承部30、以及冲击吸收部。钩支承部30将钩主体20支承得能够转动。冲击吸收部夹在钩主体20与钩支承部30之间,压缩而吸收冲击。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是弹性部件。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由橡胶35和压缩弹簧件40构成(参照图5~图6)。对于钩主体20而言,通过单一的线材(金属线材)的弯曲加工来形成第一钩挂部21、第二钩挂部22、以及直线部23。第一钩挂部21是大致L状。第一钩挂部21形成于钩主体20的顶端侧。第二钩挂部22是大致环状。第二钩挂部22在钩主体20的顶端侧与基端侧之间的大致中间区域(大致中间部)以朝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在直线部23的基端侧能够插入第一弹簧销25(参照图6)。在直线部23的顶端侧与基端侧之间的大致中间区域能够插入第二弹簧销(凸部)26。钩支承部30大致是圆筒部件。钩支承部30在一端具有开口31,在另一端具有壁体32。通过壁体32来封闭钩支承部30。在钩支承部30上形成具有能够插入螺丝50的两个插通孔30b的安装部30a。在壁体32形成能够插入钩主体20的贯通孔32a。另外,在壁体32的外表面上形成V状(倾斜状)的第一缺口槽(凹部)32b和V状(倾斜状)的第二缺口槽(凹部)32c。第一缺口槽32b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缺口槽32c沿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如图7所示,第一缺口槽32b与第二缺口槽32c正交。接下来,对钩2的组装的顺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从开口31依次将橡胶35、垫圈36和压缩弹簧件40装入钩支承部30的内部33。接下来,将直线部23的基端侧依次插入贯通孔32a、橡胶35、垫圈36、压缩弹簧件40,并使直线部23从开口31突出。接下来,在突出的直线部23的基端侧插入弹簧件止动部件24。接下来,插入第一弹簧销25,用以将插入的弹簧件止动部件24与直线部23的基端侧固定。接下来,克服压缩弹簧件40的作用力从钩支承部30拉出直线部23,并将第二弹簧销26插入到拉出的直线部23。最后,解除直线部23的拉出,将第二弹簧销26嵌入第二缺口槽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钩,其特征在于,具有:/n钩主体;/n钩支承部,其支承所述钩主体;以及/n冲击吸收部,其是配置于所述钩主体与所述钩支承部之间的能够压缩的冲击吸收部,且吸收施加于所述钩主体的冲击。/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05 JP 2018-1898911.一种钩,其特征在于,具有:
钩主体;
钩支承部,其支承所述钩主体;以及
冲击吸收部,其是配置于所述钩主体与所述钩支承部之间的能够压缩的冲击吸收部,且吸收施加于所述钩主体的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部是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橡胶和压缩弹簧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支承部具有壁部,该壁部具有多个凹部,
所述钩主体具有能够因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嵌入到所述多个凹部的凸部,
所述钩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钩支承部转动,且能够通过所述多个凹部中任一个凹部而使转动方向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主体具有多个凹部,
所述钩支承部具有能够因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嵌入到所述多个凹部的凸部,
所述钩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钩支承部转动,且能够通过所述多个凹部中任一个凹部而使转动方向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主体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吉隆蒙塔纳·丘蒂马伦格桑久拉拉克·乔姆普拉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