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25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卷材至卷绕设备或加工位置的转移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包括车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前轮(21)、后轮(22)和中轮(23),一对前轮(21)和一对后轮(22)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一对中轮(23)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前轮(21)和后轮(23)之间,后轮(22)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轮距相等,且这两者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轮(21)的轮距小于后轮(22)的轮距,且前轮(21)的底部位于后轮(22)底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性强,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
本技术涉及卷材至卷绕设备或加工位置的转移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冷轧钢卷运输小车都为四轮小车,包括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这种四轮小车只能在连续同标高平直的两根平行轨道上运行,当轨道断开标高不一致时,四轮小车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应性强、便于运输的转移设备,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专利技术目的: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包括车体,其特征是:还包括前轮、后轮和中轮,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车体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一对中轮可转动地设于车体下部前轮和后轮之间,后轮和中轮这两者的轮距相等,且这两者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轮的轮距小于后轮的轮距,且前轮的底部位于后轮底部的下方;道床设于地面,道床的横截面为“凹”字形,道床两侧的突出部形成两个主轨道床,道床中部下凹处形成副轨道床,两条主轨道分别固定在一个主轨道床上,两条副轨道分别固定在副轨道床的两侧,两条主轨道、两条副轨道以及主轨道和副轨道都分别互相平行,两条主轨道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后轮之间的轮距相等,两条副轨道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前轮之间的轮距相等,前轮和后轮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主轨道和副轨道之间的高度差;两条副轨道上各设一个挡块,挡块和主轨道与副轨道尽头端处的距离大于前轮和中轮这两者的轴距且小于前轮和后轮这两者的轴距;车体通过后轮和中轮设于主轨道上。所述的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其特征是:两个前轮的轮距是两个后轮轮距的25%~70%,主轨道和副轨道之间的高度差是前轮直径的1/5~1/2。本技术使用时,车体先是通过后轮和中轮设于主轨道上移动,此时前轮悬空,当车体移动至主轨道和副轨道的交接处时,车体通过前轮驶上副轨道,此时后轮仍旧设于主轨道上,而中轮悬空,如车体继续行驶,前轮将被副轨道上的挡块卡住从而阻止车体继续前进,从而限制了车体在副轨道上的行程,防止后轮和中轮同时脱轨。这样通过水平标高差和轮距差来实现钢卷运输小车在非连续轨道上正常运行,有效解决了非连续轨道小车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运行平稳,适应性强,便于运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车体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车体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道床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使用时车体驶近主轨道和副轨道交接处时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使用时车体驶近主轨道和副轨道交接处时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使用时车体行驶在主轨道上和副轨道上时的主视图,图7是本技术使用时车体行驶在主轨道上和副轨道上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包括车体1、前轮21、后轮22和中轮23,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结构是:一对前轮21和一对后轮22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一对中轮23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前轮21和后轮22之间,后轮22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轮距相等,且这两者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轮21的轮距小于后轮22的轮距,且前轮21的底部位于后轮22底部的下方;道床3如图3所示:道床3设于地面,道床3的横截面为“凹”字形,道床3两侧的突出部形成两个主轨道床31,道床3中部下凹处形成副轨道床32,两条主轨道41分别固定在一个主轨道床31上,两条副轨道42分别固定在副轨道床32的两侧,两条主轨道41、两条副轨道42以及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都分别互相平行,两条主轨道41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后轮22之间的轮距相等,两条副轨道42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前轮21之间的轮距相等,前轮21和后轮22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之间的高度差;两条副轨道42上各设一个挡块5,挡块5和主轨道41与副轨道42尽头端处的距离大于前轮21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轴距且小于前轮21和后轮22这两者的轴距;车体1通过后轮22和中轮23设于主轨道41上。本实施例中:两个前轮21的轮距是两个后轮22轮距的25%~70%,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之间的高度差是前轮21直径的1/5~1/2。本实施例使用时,车体1先是通过后轮22和中轮23设于主轨道41上移动,此时前轮21悬空;如图4和图5所示:当车体1移动至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的交接处时,车体1通过前轮21驶上副轨道42,此时后轮22仍旧设于主轨道41上,而中轮23悬空,如车体1继续行驶,前轮21将被副轨道42上的挡块5卡住从而阻止车体1继续前进,从而限制了车体1在副轨道42上的行程,防止后轮22和中轮23同时脱轨,如图6和图7所示。这样通过水平标高差和轮距差来实现钢卷运输小车在非连续轨道上正常运行,有效解决了非连续轨道小车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包括车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前轮(21)、后轮(22)和中轮(23),一对前轮(21)和一对后轮(22)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一对中轮(23)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前轮(21)和后轮(22)之间,后轮(22)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轮距相等,且这两者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轮(21)的轮距小于后轮(22)的轮距,且前轮(21)的底部位于后轮(22)底部的下方;/n道床(3)设于地面,道床(3)的横截面为“凹”字形,道床(3)两侧的突出部形成两个主轨道床(31),道床(3)中部下凹处形成副轨道床(32),两条主轨道(41)分别固定在一个主轨道床(31)上,两条副轨道(42)分别固定在副轨道床(32)的两侧,两条主轨道(41)、两条副轨道(42)以及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都分别互相平行,两条主轨道(41)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后轮(22)之间的轮距相等,两条副轨道(42)之间的轨距和两个前轮(21)之间的轮距相等,前轮(21)和后轮(22)之间的高度差等于主轨道(41)和副轨道(42)之间的高度差;/n两条副轨道(42)上各设一个挡块(5),挡块(5)和主轨道(41)与副轨道(42)尽头端处的距离大于前轮(21)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轴距且小于前轮(21)和后轮(22)这两者的轴距;/n车体(1)通过后轮(22)和中轮(23)设于主轨道(4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高低轨道的钢卷运输小车,包括车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前轮(21)、后轮(22)和中轮(23),一对前轮(21)和一对后轮(22)分别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一对中轮(23)可转动地设于车体(1)下部前轮(21)和后轮(22)之间,后轮(22)和中轮(23)这两者的轮距相等,且这两者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轮(21)的轮距小于后轮(22)的轮距,且前轮(21)的底部位于后轮(22)底部的下方;
道床(3)设于地面,道床(3)的横截面为“凹”字形,道床(3)两侧的突出部形成两个主轨道床(31),道床(3)中部下凹处形成副轨道床(32),两条主轨道(41)分别固定在一个主轨道床(31)上,两条副轨道(42)分别固定在副轨道床(32)的两侧,两条主轨道(41)、两条副轨道(42)以及主轨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维明王维洲王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