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718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包括支撑单元100、循环单元和捞渣单元300,捞渣单元设置于所述循环单元的一侧,所述循环单元旋转配合在支撑单元上。循环单元带动捞渣单元循环运动,将钢水废渣移动至钢水包的一侧,通过第二推动件303d改变活动拨齿303e与固定拨齿303c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一推动件303b带动固定拨齿303c和活动拨齿303e进行伸缩,用活动拨齿303e将钢水废渣捞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装置通过连杆传动使本装置进行循环捞渣,代替人工捞渣,降低运营成本,节约人力成本;自动化的捞渣装置可以标准化作业,提高扒渣效率,节省时间,以此来提高钢水处理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属冶炼
,特别是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在金属冶炼、加工行业的自动化设备较少,金属冶炼工艺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废渣,包括高炉炼铁渣、转炉钢渣、平炉钢渣和电炉钢渣。主要成分是钙、铁、硅、镁的氧化物和少量铝、锰、磷的氧化物等。可回收其中的金属或进行综合利用,如作为筑路材料、建筑材料或改良土壤等。目前以人工捞渣或人工操作设备捞渣为主,效率低,工况恶劣,且当前市面上的捞渣设备较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方形钢水包的钢水捞渣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包括,支撑单元,包括支撑单元;循环单元,与所述支撑单元配合,包括与所述支撑单元旋转配合的第一旋转杆、第一摆动杆、设置与所述第一摆动杆和所述第一旋转杆之间的第二旋转杆、与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配合的第二摆动杆、与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配合的第三摆动杆、连接所述第二摆动杆和第三摆动杆两端第四摆动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二旋转杆配合的第一电机;捞渣单元,设置于所述循环单元的一侧,包括与所述第四摆动杆中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垂直设置的第二固定杆,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杆配合的捞渣部件;所述第一摆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摆动杆的中部铰接。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长度相同,均与所述支撑单元旋转配合,所述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二旋转杆和所述第一摆动杆的旋转轴在同一平面上。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捞渣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的壳体、与所述壳体配合的第一推动件、与所述第一推动件底端固定连接的固定拨齿、与所述第一推动件配合的第二推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推动件底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拨齿铰接的活动拨齿。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为开口向上的四边形外壳,其两侧内壁均设置有滑轨。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推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顶端的第二电机、与所述壳体旋转配合并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的螺杆、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滑动块,以及穿过所述壳体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拨齿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块包括设置于两侧并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以及设置于上方的第一铰接支座。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拨齿包括若干个阵列设置的弧形齿,所述弧形齿的圆弧为上圆弧。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推动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支座铰接的第一伸缩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件底端并与所述活动拨齿铰接的第二连接杆。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活动拨齿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铰接支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拨齿间隙的弯折齿。作为本技术所述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弯折齿向上弯折,在其弯折处设置有通孔第一孔,所述弧形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孔配合的第二孔。本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连杆传动使本装置进行循环捞渣,代替人工捞渣,降低运营成本,节约人力成本;自动化的捞渣装置可以标准化作业,提高扒渣效率,节省时间,以此来提高钢水处理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场景图。图2为实例1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另一视角图。图4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壳体和第一推动件结构图。图5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壳体和第一推动件剖视图。图6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活动拨齿和固定拨齿结构图。图7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活动拨齿和固定拨齿示意图。图8为实例2中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的拨齿运动轨迹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包括支撑单元100、循环单元200和捞渣单元300,捞渣单元300设置于循环单元200的一侧,循环单元200旋转配合在支撑单元100上。循环单元200带动捞渣单元300循环运动,将钢水废渣捞出。整个钢水钢水包捞渣装置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与钢水包倾斜角度相同。具体的,本技术中的支撑单元100为一个整体支架上截取的一根倾斜设置的方管,其在真正使用时是安装在整体支架上的。循环单元200与支撑单元100配合,包括与支撑单元100旋转配合的第一旋转杆201、第一摆动杆202、设置与第一摆动杆202和第一旋转杆201之间的第二旋转杆203、与第一旋转杆201旋转配合的第二摆动杆204、与第二旋转杆203旋转配合的第三摆动杆205、连接第二摆动杆204和第三摆动杆205两端第四摆动杆206,以及设置于支撑单元100另一侧并与第二旋转杆203配合的第一电机207。第一旋转杆201、第一摆动杆202和第二旋转杆203均铰接在支撑单元100上,第一旋转杆201和第二旋转杆203的长度相同,第四摆动杆206有上下两根,第一旋转杆201、第二摆动杆204和位于下方的第四摆动杆206通过同一根销轴连接,第二旋转杆203、第三摆动杆205和位于下方的第四摆动杆206通过同一根销轴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单元(100);/n循环单元(200),与所述支撑单元(100)配合,包括与所述支撑单元(100)旋转配合的第一旋转杆(201)、第一摆动杆(202)、设置与所述第一摆动杆(202)和所述第一旋转杆(201)之间的第二旋转杆(203)、与所述第一旋转杆(201)旋转配合的第二摆动杆(204)、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03)旋转配合的第三摆动杆(205)、连接所述第二摆动杆(204)和第三摆动杆(205)两端第四摆动杆(206),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100)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03)配合的第一电机(207);/n捞渣单元(300),设置于所述循环单元(200)的一侧,包括与所述第四摆动杆(206)中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杆(301),与所述第一固定杆(301)垂直设置的第二固定杆(302),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02)配合的捞渣部件(303);/n所述第一摆动杆(2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摆动杆(205)的中部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单元(100);
循环单元(200),与所述支撑单元(100)配合,包括与所述支撑单元(100)旋转配合的第一旋转杆(201)、第一摆动杆(202)、设置与所述第一摆动杆(202)和所述第一旋转杆(201)之间的第二旋转杆(203)、与所述第一旋转杆(201)旋转配合的第二摆动杆(204)、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03)旋转配合的第三摆动杆(205)、连接所述第二摆动杆(204)和第三摆动杆(205)两端第四摆动杆(206),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100)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03)配合的第一电机(207);
捞渣单元(300),设置于所述循环单元(200)的一侧,包括与所述第四摆动杆(206)中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杆(301),与所述第一固定杆(301)垂直设置的第二固定杆(302),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02)配合的捞渣部件(303);
所述第一摆动杆(2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摆动杆(205)的中部铰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杆(201)和所述第二旋转杆(203)长度相同,均与所述支撑单元(100)旋转配合,所述第一旋转杆(201)、所述第二旋转杆(203)和所述第一摆动杆(202)的旋转轴在同一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捞渣部件(303)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杆(302)上的壳体(303a)、与所述壳体(303a)配合的第一推动件(303b)、与所述第一推动件(303b)底端固定连接的固定拨齿(303c)、与所述第一推动件(303b)配合的第二推动件(303d),以及与所述第二推动件(303d)底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固定拨齿(303c)铰接的活动拨齿(303e)。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钢水包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03a)为开口向上的四边形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泰陈辉玉宏辉任亚勇黄文慧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图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