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7138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其中,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绕设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上的传动条,第一转动部通过传动条带动第二转动部进行同步转动。其中,在传动条上设有啮合结构,且啮合结构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啮合结构使得第一转动部与传动条之间以及第二转动部与传动条之间的传动更为精密,有效地提高了传动机构的传动的精度,改善了动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包括一切模拟人类或其他生物行为或思想的机械,被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其能够自动执行任务,可以协助甚至取代人类进行工作,使得生活生产变得智能化、高效化和多样化。目前,对于带有行走轮的机器人,其主要依靠电机,通过传动机构来驱动行走轮的转动以实现机器人移动的目的。其中,传统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的传动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传统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的传动精度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提供的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绕设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上的传动条;传动条上设有啮合结构,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为齿轮,且轴向相互平行设置;传动条为环形带状结构;传动条的内壁均匀地设有多个啮合齿;通过啮合齿分别与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啮合连接。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转轴和第三转动部;第三转动部的结构和第二转动部相同;第三转动部固定于转轴的一端;第二转动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通过第一通孔以将第二转动部套接于转轴的中部;第一转动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通过第二通孔将第一转动部套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三转动部和第一转动部的尺寸均小于第二转动部。基于同一构思的一种机器人用驱动组件,包括上述任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还包括行走轮,且行走轮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共线;行走轮包括轮辋;轮辋的内侧设置有内齿轮结构,内齿轮结构与第三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内齿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内齿圈,内齿圈的外壁与轮辋的内壁固定连接,内壁与第三转动部啮合连接。基于同一构思的一种机器人用驱动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用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有一侧相扣合连接以形成容纳传动机构的第一容置腔;还包括电机,电机设于第一容置腔内或第一容置腔外,电机的输出轴上套接有第一转动部,以驱动第一转动部转动;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行走轮;在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四通孔;第三转动部通过第四通孔延伸至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之外。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侧板,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板,且第二侧板和第一侧板所在平面相互平行;靠近第一侧板的一端,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三通孔;电机固定于第一侧板的外侧;靠近第二侧板的另一端,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四通孔;行走轮设于第二侧板的外侧;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侧板的内侧面;第一侧板的内侧面固定有整体为闭合环状结构的第一围壁;第一围壁的内壁固定有第一连接筋;第一连接筋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且第一螺纹孔的轴向与第一侧板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相应的,第二侧板的内侧面固定有第二围壁;第二围壁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围壁相适配;第二围壁的内壁固定有第二连接筋;第二连接筋的中部也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为贯穿孔,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的一端相抵接,并使用螺丝通过第一螺纹孔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以将第一围壁和第二围壁固定连接。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远离第一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第二侧板的内侧面;转轴固定有第三转动部的一端的外壁套接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靠近第三转动部的一端面固定于第二侧板的内侧面。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三通孔所在区域,第一侧板的外侧面固定有中空结构的第一定位座,以容纳电机设有输出轴的一端;在第四通孔所在区域,第二侧板的内侧面固定有中空结构的第二定位座,以容纳第二轴承;第二侧板的内侧面与第三通孔相对应的区域开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的形状及尺寸与第一轴承相适配,以容纳第一轴承;第一侧板的外侧面与第四通孔相对应的区域固定有第三定位座;第三定位座为中空结构,且朝向第二侧板的一端为开口结构,以容纳转轴固定有第一转动部的一端的相对端;第一转动部固定有第一轴承的一端的相对端端面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中部也开设有第二通孔;在电机设有输出轴的一端端面的中部设有圆筒结构的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的截面的形状及尺寸均与第二通孔相适配;第一凸起部的外壁贴合于安装板上第二通孔的孔壁;电机设有输出轴的一端端面固定有定位杆,且定位杆的轴向与电机轴向相互平行;第一定位座的内壁设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上开设有定位孔,以供定位杆插入。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轮罩;轮罩整体为中空,且一端开口的结构;轮罩包括第一轮盖和第二轮盖;第一轮盖和第二轮盖有一侧相扣合连接以形成容纳行走轮的第二容置腔;第一轮盖远离第二轮盖的一侧面固定于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行走轮通过在传动条上设有啮合结构,且啮合结构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使得第一转动部与传动条之间以及第二转动部与传动条之间的传动更为精密,有效地提高了传动机构的传动的精度,改善了动力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传动条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第二转动部、第三转动部、第二轴承和转轴一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第一转动部、第一轴承和安装板一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行走轮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第一壳体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第二壳体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6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电机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6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中第二轮盖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10、第一转动部;111、第二通孔;120、第二转动部;130、传动条;131、啮合齿;140、转轴;150、第三转动部;160、第一轴承;170、第二轴承;180、安装板;200、行走轮;210、轮辋;220、内齿圈;230、轮胎;300、第一壳体;310、第一侧板;311、第三通孔;320、第一围壁;330、第一定位座;331、第二凸起部;3311、定位孔;340、第三定位座;400、第二壳体;410、第二侧板;411、第四通孔;412、定位凹槽;420、第二围壁;430、第二连接筋;431、第一螺纹孔;4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绕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上的传动条;/n所述传动条上设有啮合结构,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绕设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上的传动条;
所述传动条上设有啮合结构,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为齿轮,且轴向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传动条为环形带状结构;所述传动条的内壁均匀地设有多个啮合齿;通过所述啮合齿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和第三转动部;
所述第三转动部的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同;所述第三转动部固定于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以将所述第二转动部套接于所述转轴的中部;
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一转动部套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所述第三转动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二转动部。


4.一种机器人用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用传动机构,还包括行走轮,且所述行走轮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共线;
所述行走轮包括轮辋;所述轮辋的内侧设置有内齿轮结构,所述内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结构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4述的机器人用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内齿圈,所述内齿圈的外壁与所述轮辋的内壁固定连接,内壁与所述第三转动部啮合连接。


6.一种机器人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用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有一侧相扣合连接以形成容纳所述传动机构的第一容置腔;
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或所述第一容置腔外,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套接有所述第一转动部,以驱动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
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所述行走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三转动部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板,且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一侧板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
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所述第四通孔;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
所述转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剑涛谢传泉张东泉樊泽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布科思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