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5534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涉及炒茶技术领域。包括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放置机构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炒制机构,放置机构包括放置座,放置座的顶部开设有炒制腔,放置座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且加热腔。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将待炒制的茶叶倒入炒制腔的内部,启动电加热丝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驱动盘转动偏心杆,使得偏心杆带动连接座以驱动盘的圆心转动,从而对茶叶进行炒制,解决了常规的茶叶翻炒方式大多时通过人工手动炒制,炒茶过程缓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容易疲劳,而且炒制时容易烫伤到手的问题,该装置对茶叶自动炒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烫手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
本技术涉及炒茶
,具体为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
技术介绍
炒茶首先是将采摘来的茶叶清理一遍,把躲藏在里面的小虫子、碎屑清理干净,采摘茶叶时最好选择这种“一芯一叶”的,味道更好,更清香,洗干净锅,烧热后,就可以把茶叶倒进去,大锅受热面积大,茶叶不会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灶好控制火候,然后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动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叶会烧焦,十多分钟之后,可以一边翻炒,一边用手揉搓,这样可以使叶子的更好地卷缩,再过四十分钟左右,当茶叶炒至这个颜色时,就差不多可以出锅了,但是现有的茶叶在翻炒时还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茶叶翻炒方式大多时通过人工手动炒制,炒茶过程缓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容易疲劳,而且炒制时容易出现烫伤到手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具备自动炒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烫手的情况出现的优点,以解决常规的茶叶翻炒方式大多时通过人工手动炒制,炒茶过程缓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容易疲劳,而且炒制时容易烫伤到手的问题。为实现自动炒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烫手的情况出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包括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所述放置机构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炒制机构,所述放置机构包括放置座,所述放置座的顶部开设有炒制腔,所述放置座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所述放置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炒制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防护壳,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防护壳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偏心杆,所述安装板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球,所述活动球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炒制杆,所述炒制杆的一端延伸至炒制腔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炒茶毛刷,所述炒制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所述偏心杆的底端延伸至连接座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腔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加热丝,所述防护壳通过螺栓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通过螺栓与防护壳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偏心杆的表面通过轴承活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表面与连接座的内部活动搭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放置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电动推杆固定设置于固定座的顶部,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表面与支撑板的内部活动套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的内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活动球活动设置于连接孔的内部,所述炒制杆通过螺栓与炒茶毛刷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放置座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腿,支腿的数量为四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仿人工炒茶装置,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将待炒制的茶叶倒入炒制腔的内部,启动电加热丝同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驱动盘转动偏心杆,使得偏心杆带动连接座以驱动盘的圆心转动,从而对茶叶进行炒制,解决了常规的茶叶翻炒方式大多时通过人工手动炒制,炒茶过程缓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容易疲劳,而且炒制时容易烫伤到手的问题,该装置对茶叶自动炒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烫手的情况出现。2、该仿人工炒茶装置,通过设置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启动电动推杆带动支撑板上升或下降,使得支撑板带动炒茶毛刷进行上升和下降,可对茶叶进行抄底炒制或浮动炒制,保证了炒制效率,炒制杆通过螺栓与炒茶毛刷固定连接的方式,方便了使用者后期拆卸,更换不同规格的炒茶毛刷,支撑板移动时在稳定杆的表面滑动,稳定杆的设置,保证了支撑板的稳定性,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放置机构和炒制机构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炒制机构结构剖面图。图中:1、放置机构;11、放置座;12、炒制腔;13、加热腔;14、固定座;15、电动推杆;16、稳定杆;17、支撑板;2、炒制机构;21、安装板;211、连接孔;22、防护壳;23、电机;24、驱动盘;25、偏心杆;26、活动球;27、炒制杆;271、炒茶毛刷;28、连接座;29、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包括放置机构1和炒制机构2,所述放置机构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炒制机构2,所述放置机构1包括放置座11,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开设有炒制腔12,所述放置座1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13,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电动推杆15,电动推杆15的型号为hydj24-100,所述电动推杆15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7,所述放置座1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腿,支腿的数量为四个,支腿对放置座11进行支撑,保证了放置座11的稳定性;所述炒制机构2包括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防护壳22,所述支撑板17的一端与防护壳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2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机23,电机23的型号为6IK200GU-S3F,所述电机23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驱动盘24,所述驱动盘24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偏心杆25,所述安装板2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球26,所述活动球26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炒制杆27,所述炒制杆27的一端延伸至炒制腔12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炒茶毛刷271,所述炒制杆2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28,所述偏心杆25的底端延伸至连接座28的内部,通过设置放置机构1和炒制机构2,将待炒制的茶叶倒入炒制腔12的内部,启动电加热丝同时启动电机23,电机23带动驱动盘24转动偏心杆25,使得偏心杆25带动连接座28以驱动盘24的圆心转动,从而对茶叶进行炒制,解决了常规的茶叶翻炒方式大多时通过人工手动炒制,炒茶过程缓慢,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容易疲劳,而且炒制时容易烫伤到手的问题,该装置对茶叶自动炒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烫手的情况出现,通过设置放置机构1和炒制机构2。启动电动推杆15带动支撑板17上升或下降,使得支撑板17带动炒茶毛刷271进行上升和下降,可对茶叶进行抄底炒制或浮动炒制,保证了炒制效率,炒制杆27通过螺栓与炒茶毛刷271固定连接的方式,方便了使用者后期拆卸,更换不同规格的炒茶毛刷271,支撑板17移动时在稳定杆16的表面滑动,稳定杆16的设置,保证了支撑板17的稳定性,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性。具体的,所述加热腔1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加热丝,电加热丝的型号为Cr20Ni80,所述防护壳22通过螺栓与安装板2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23通过螺栓与防护壳22固定连接。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包括放置机构(1)和炒制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机构(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炒制机构(2),所述放置机构(1)包括放置座(11),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开设有炒制腔(12),所述放置座(1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13),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电动推杆(15),所述电动推杆(15)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7);/n所述炒制机构(2)包括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防护壳(22),所述支撑板(17)的一端与防护壳(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2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机(23),所述电机(23)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驱动盘(24),所述驱动盘(24)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偏心杆(25),所述安装板(2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球(26),所述活动球(26)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炒制杆(27),所述炒制杆(27)的一端延伸至炒制腔(12)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炒茶毛刷(271),所述炒制杆(2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28),所述偏心杆(25)的底端延伸至连接座(28)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包括放置机构(1)和炒制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机构(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炒制机构(2),所述放置机构(1)包括放置座(11),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开设有炒制腔(12),所述放置座(1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腔(13),所述放置座(1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电动推杆(15),所述电动推杆(15)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7);
所述炒制机构(2)包括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防护壳(22),所述支撑板(17)的一端与防护壳(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2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电机(23),所述电机(23)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驱动盘(24),所述驱动盘(24)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偏心杆(25),所述安装板(2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球(26),所述活动球(26)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炒制杆(27),所述炒制杆(27)的一端延伸至炒制腔(12)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炒茶毛刷(271),所述炒制杆(2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座(28),所述偏心杆(25)的底端延伸至连接座(28)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人工炒茶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忠
申请(专利权)人:上犹县五指峰忠誉有机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