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78434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真菌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无公害,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解决了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而且同时投入小,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真菌种植
,具体是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竹荪又名竹笙、竹参,是食用菌中的珍品,其中,红托竹荪是竹荪属中的一个品种,属于目前已知的竹荪品种中品质最好的一个,以清香优胜,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0003]目前,红托竹荪栽培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关于红托竹荪的种植栽培方式,多数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的方式,具体是搭建一个临时出菇棚,供红托竹荪生长,由于这种菇棚搭建需要耗费一定的材料和人工,并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因此红托竹荪的种植方法成为红托竹荪大面积种植的技术瓶颈之一。
[0004]综上所述,对于山间林地等地形地貌,无法搭建菇棚,不适用于搭建菇棚进行栽培红托竹荪的种植模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解决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无法解决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以提供适合遮阴度的生长环境,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2)在进行杀虫除草7

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待种植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或松针(松针就是松树的叶子),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

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

30天后进行采摘。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

28℃。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沟垄的沟宽40

60cm,沟深8

12cm,垄与垄之间间隔40

60cm,便于采收。
[000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在食用菌种植中的应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开沟起垄即可,无公害,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促进林木生长,一劳多益,适合红托竹荪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解决了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由于搭建菇棚,导致通风不畅,容易引起污染等问题。同时投入小,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包含的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本专利技术的精确描述进行各种改变,而不会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局限于所限定的过程、性质或组分,因为这些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定方面。实际上,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能够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出的各种改变都涵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00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具体是一种红托竹荪无公害林下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以提供适合遮阴度的生长环境,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2)在进行杀虫除草7

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待种植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或松针(松针就是松树的叶子),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

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

30天后进行采摘。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通过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是根据红托竹荪生长的条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做出的一份适合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的方案,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促进林木生长,一劳多益。而且,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开沟起垄即可,无公害,不使用或少量使用符合国家用药标准的农药。不破坏植被,不破坏自然环境,达到共同生长,互惠互利。
[0015]而且,该方法是一种红托竹荪无公害林下栽培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因地形地貌而
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同时还为红托竹荪生长提供了一个野生生长环境,回归大自然,既有利其生长,又提高了红托竹荪鲜美的口感,解决了由于搭建菇棚,导致通风不畅,容易引起污染等问题。同时投入小,顺季节变化,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一份投入双重收益,达到了以林育菇,以菇养林的环保型可持续循环经济。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需要说明的是,林地的选择是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喜阴,通风良好,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适应温度18℃

28℃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林地,通过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起垄。因此,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

28℃。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修剪具体是确定好林地后,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简单的修剪,树枝修剪3米以上的高度,修剪要达到便于后期种植时的操作,便于通风。同时,割去地上不利于红托竹荪种植的杂灌草木等。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2)在进行杀虫除草7

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

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

30天后进行采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

2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翻耕时的土壤翻耕深度是20c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还包括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之前和之后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的步骤。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别平朱吉权周礼兵涂秀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丰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