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417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压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增压装置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连接块、活塞杆、两个活塞、控制阀、换向阀和固定块,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安装在连接块的相对两侧,活塞杆可移动地贯穿连接块,两个活塞分别位于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内并连接在活塞杆的两端,连接块的第一端开设有海水进水口、海水出水口、第一外接口和第二外接口,海水进水口与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海水进水口与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海水出水口与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海水出水口与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四单向阀。增压装置具有增压和能量回收功能,高压废水能量回收效率高,低能耗且海水淡化效率高。海水淡化效率高。海水淡化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压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海水淡化
,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压装置和具有该增压装置的海水淡化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方便海上作业用水,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
[0003]现有海水淡化设备一般体积比较大,安装占用空间大,重量较重,携带困难,需要使用专用运输设备运送。大体积的海水淡化设备不适宜安装在一些较小的船体上,对于小型船体,本身即不能携带太多的淡水,因此在小型船体上安装可以直接饮用的海水淡化设置不仅仅涉及资源的再利用,很多时候还能够营救人员的生命。
[0004]反渗透淡化技术是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主流技术之一,是利用高压装置将海水加压,使其压力达到所需的操作压力,加压后的海水流入反渗透装置中,透过反渗透膜净化成为淡水,而未透过反渗透膜的废水则带着高压排出。由于反渗透膜排出的废水余压高达5MPa左右,若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必将造成能量浪费,倘若将这部分能量加以利用,则可以大大降低海水淡化设备的能耗。找到合适的能量回收装置,是降低海水淡化设备能耗的关键,但现有能量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庞大,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而且能量回收不彻底。
[0005]此外,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反渗透膜进行清洗或者更换。现有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需要进行离线清洗或更换时,需要借助专用的更换工具,从而不能快速高效地把反渗透膜从膜筒内取出来,并且容易损伤膜筒和膜,造成更换难度大且检修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压废水能量回收效率高、低能耗且海水淡化效率高的增压装置。
[0007]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增压装置的海水淡化设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压装置,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连接块、活塞杆、两个活塞、控制阀、换向阀和固定块,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分别安装在连接块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活塞杆可移动地贯穿连接块设置,两个活塞分别位于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内并连接在活塞杆的两端,一个活塞分隔第一缸体形成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另一个活塞分隔第二缸体形成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第二内腔和第三内腔与连接块的相对两侧邻接,连接块的第一端开设有海水进水口、海水出水口、第一外接口和第二外接口,第一外接口与第一内腔相连通,第二外接口与第四内腔相连通,海水进水口与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海水进水口与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二单向
阀,海水出水口与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海水出水口与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四单向阀,固定块安装在连接块的第二端面上,控制阀设置在连接块的第二端,换向阀设置在固定块上,换向阀与控制阀相连通,两个活塞可分别控制控制阀迫使换向阀换向,固定块开设有废水回收口和废水排放口,废水回收口和废水排放口分别与换向阀相连通,且第二内腔和第三内腔分别与换向阀相连通,在第一工作位置,第一外接口与海水进水口相连通,第二内腔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三内腔与废水回收口相连通,第二外接口与海水出水口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外接口与海水出水口相连通,第二内腔与废水回收口相连通,第三内腔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二外接口与海水进水口相连通。
[0009]由以上方案可见,本技术增压装置具有增压和能量回收功能,通过低压海水的压力能和高压废水的压力能一起来驱动活塞移动,直接将原海水的压力提升至反渗透装置所需操作压力,提高海水淡化效率,同时高压废水利用的有效能量转换效率可达90%以上,高压废水能量回收效率高,且大大降低单位吨水能耗。而且,本技术增压装置纯机械式增压,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时只需前置一台低压供水泵,可省去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设计中常用的高压泵和增压泵,使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设计流程更加简单,减少了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和设备投入成本。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增压装置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在活塞杆的轴向上分别位于固定块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固定块开设有沿活塞杆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一限位孔,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套和第一阀芯,第一阀套位于第一限位孔内,第一阀套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贯通孔、第二排贯通孔、第三排贯通孔、第四排贯通孔和第五排贯通孔,第一排贯通孔、第二排贯通孔、第三排贯通孔、第四排贯通孔和第五排贯通孔在第一阀套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排贯通孔靠近第二内腔,第一阀芯可移动地位于第一阀套的轴孔内,第一阀芯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和第三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和第三环形凹槽在第一阀芯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环形凹槽靠近第二内腔,第一阀芯靠近第二内腔的一端、第一端盖的第一内凹槽和第一阀套的轴孔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换向腔,第一阀芯靠近第三内腔的一端、第二端盖的第二内凹槽和第一阀套的轴孔另一端之间形成第二换向腔,在第一工作位置,控制阀与第二换向腔相连通并迫使第一阀芯靠近第二内腔的一端抵压在第一内凹槽的内凹面上,第一换向腔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第四排贯通孔、第五排贯通孔和第三环形凹槽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三内腔通过第二排贯通孔、第三排贯通孔和第二环形凹槽与废水回收口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控制阀与第一换向腔相连通并迫使第一阀芯靠近第三内腔的一端抵压在第二内凹槽的内凹面上,第二换向腔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第三排贯通孔、第四排贯通孔和第二环形凹槽与废水回收口相连通,第三内腔通过第一排贯通孔、第二排贯通孔和第一环形凹槽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块的第二端开设有沿活塞杆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二限位孔,控制阀包括第二阀套和第二阀芯,第二阀套位于第二限位孔内,第二阀套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连通孔、第二排连通孔、第三排连通孔、第四排连通孔和第五排连通孔,第一排连通孔、第二排连通孔、第三排连通孔、第四排连通孔和第五排连通孔在第二阀套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排连通孔靠近第二内腔,第四排连通孔与海水进水口相连通,第二阀芯可移动地位于第二阀套的轴孔内,第二阀芯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过槽、第二环形过槽和第三环
形过槽,第一环形过槽、第二环形过槽和第三环形过槽在第二阀芯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环形过槽靠近第二内腔,在第一工作位置,位于第二缸体内的活塞迫使第二阀芯远离第三内腔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邻接第三内腔的侧面上,第四排连通孔、第五排连通孔和第三环形过槽相连通,第一换向腔和第三环形凹槽分别与第三环形过槽相连通,第一环形过槽通过第一排连通孔、第一排贯通孔和第一环形凹槽与废水排放口相连通,第二环形过槽通过第二排连通孔和第三排连通孔与第二换向腔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位于第一缸体内的活塞迫使第二阀芯远离第二内腔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邻接第二内腔的侧面上,第二环形过槽通过第三排连通孔和第四排连通孔与第一换向腔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增压装置,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连接块、活塞杆和两个活塞,所述第一缸体和所述第二缸体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块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所述活塞杆可移动地贯穿所述连接块设置,两个所述活塞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缸体和所述第二缸体内并连接在所述活塞杆的两端,一个所述活塞分隔所述第一缸体形成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另一个所述活塞分隔所述第二缸体形成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和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连接块的相对两侧邻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第一端开设有海水进水口、海水出水口、第一外接口和第二外接口,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第四内腔相连通,所述海水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海水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海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海水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外接口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增压装置还包括控制阀、换向阀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安装在所述连接块的第二端面上,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连接块的第二端,所述换向阀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换向阀与所述控制阀相连通,两个所述活塞可分别控制所述控制阀迫使所述换向阀换向,所述固定块开设有废水回收口和废水排放口,所述废水回收口和所述废水排放口分别与所述换向阀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内腔和所述第三内腔分别与所述换向阀相连通;在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海水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废水排放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废水回收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海水出水口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海水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废水回收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废水排放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海水进水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装置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在所述活塞杆的轴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块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固定块开设有沿所述活塞杆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一限位孔;所述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套和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阀套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贯通孔、第二排贯通孔、第三排贯通孔、第四排贯通孔和第五排贯通孔,所述第一排贯通孔、所述第二排贯通孔、所述第三排贯通孔、所述第四排贯通孔和所述第五排贯通孔在所述第一阀套的轴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排贯通孔靠近所述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阀芯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第一阀套的轴孔内,所述第一阀芯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和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在所述第一阀芯的轴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凹槽靠近所述第二内腔;所述第一阀芯靠近所述第二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的第一内凹槽和所述第一阀套的轴孔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换向腔,所述第一阀芯靠近所述第三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内凹槽和所述第一阀套的轴孔另一端之间形成第二换向腔;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换向腔相连通并迫使所述第一阀芯靠近所述第二内腔的一端抵压在所述第一内凹槽的内凹面上,所述第一换向腔与所述废水排放
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通过所述第四排贯通孔、所述第五排贯通孔和所述第三环形凹槽与所述废水排放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内腔通过所述第二排贯通孔、所述第三排贯通孔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废水回收口相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一换向腔相连通并迫使所述第一阀芯靠近所述第三内腔的一端抵压在所述第二内凹槽的内凹面上,所述第二换向腔与所述废水排放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通过所述第三排贯通孔、所述第四排贯通孔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废水回收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内腔通过所述第一排贯通孔、所述第二排贯通孔和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废水排放口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第二端开设有沿所述活塞杆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二限位孔,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二阀套和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套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所述第二阀套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连通孔、第二排连通孔、第三排连通孔、第四排连通孔和第五排连通孔,所述第一排连通孔、所述第二排连通孔、所述第三排连通孔、所述第四排连通孔和所述第五排连通孔在所述第二阀套的轴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排连通孔靠近所述第二内腔,所述第四排连通孔与所述海水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第二阀套的轴孔内,所述第二阀芯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过槽、第二环形过槽和第三环形过槽,所述第一环形过槽、所述第二环形过槽和所述第三环形过槽在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环形过槽靠近所述第二内腔;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缸体内的所述活塞迫使所述第二阀芯远离所述第三内腔移动并抵压在所述连接块邻接所述第三内腔的侧面上,所述第四排连通孔、所述第五排连通孔和所述第三环形过槽相连通,所述第一换向腔和所述第三环形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安丽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高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