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62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及运用领域。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形成的截面为U型的墙体;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中设有拉结件和结构钢筋;结构钢筋包括竖向钢筋与箍筋,竖向钢筋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沿竖向和水平方向移动。本空腔框架梁模壳的结构钢筋箍筋和竖向钢筋通过工装可移动连接在一起,且能够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形成的空腔中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可调整性强,灵活度高,能有效避免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钢筋碰撞问题,降低了人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缩短了施工周期。缩短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及运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时一般采用现浇工艺,需要人工进行支模、拆模作业,结构主体浇筑成型后,还需要人工进行抹灰等作业,每年我国在建筑施工上都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资源,以及人工成本,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建筑工人越来越少,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现浇工艺难以维系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0003]装配式建筑即将各种墙体预制,施工时直接整体装配,得到缩短了建筑工程的时间。但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中的预制框架梁,有以下几个缺点:1.由于自重较大,导致运输和吊装的成本较高;2.预制框架梁内预埋有梁的结构钢筋,对前期的设计及制作提出了很高的精度要求,如果设计没有进行钢筋碰撞检查,或制作达不到设计的精度,现场吊装中很容易发生梁柱接合节点的钢筋碰撞的情况,此时梁的钢筋已预埋在混凝土中,出头的钢筋如果发生碰撞情况,很难纠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移动内部钢筋,避免与浇筑内的钢筋碰撞的空腔框架梁模壳。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三墙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端部,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形成截面为U型的墙体,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平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设有拉结件;所述拉结件与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互垂直;所述空腔内设有结构钢筋;所述结构钢筋包括竖向钢筋与箍筋;所述箍筋通过预埋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上;所述竖向钢筋竖直分布且与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具有移动间隙。
[0007]进一步的,所述拉结件的两端分别埋入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内;且所述拉结件与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互垂直。
[0008]进一步的,所述拉结件为多个,且在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的空腔中相互交错且叠层分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竖向钢筋在空腔内沿竖向充分移动;所述竖向钢筋在空腔内水平方向局限性移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的厚度不大于50mm。
[0011]本技术空腔框架梁模壳,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2](1)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形成模壳,框架梁的结构钢筋中的竖向钢筋能够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形成的空腔中沿水平方向局限性移动,在竖直方向无限移动;可
调整性强,灵活度高,能有效避免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钢筋碰撞问题。
[0013](2)本技术将梁的模板与结构钢筋集成在在预制构件上,无需人工进行支模、拆模以及绑扎钢筋作业;降低了人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6]1第一墙板,2第二墙板,3第三墙板,4空腔,5竖向钢筋,6箍筋,7拉结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18]实施例
[0019]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墙板1、第二墙板2和第三墙板3,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相互平行,第三墙板3设置在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的端部,所述第一墙板1、第二墙板2和第三墙板3形成截面为U型的墙体,所述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平之间形成空腔4;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之间设有拉结件7;拉结件7与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相互垂直;拉结件7的两端分别埋入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内,拉结件7为多个且在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之间的空腔4中相互交错且叠层分布,便于固定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使整个墙板牢固。空腔4内设有结构钢筋;结构钢筋包括竖向钢筋5与箍筋6;箍筋6通过预埋件固定在第一墙板1、第二墙板2和第三墙板3上;竖向钢筋5与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之间设有移动间隙,竖向钢筋5在第一墙板1和第二墙板2之间沿水平方向局限性移动(即移动范围较小);而在竖向可无限移动(即移动范围较大)。
[0020]本实施例中,第一墙板1、第二墙板2和第三墙板3的为薄墙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厚度的选择。一般薄墙板的厚度不大于50mm,一般情况下为20mm左右。
[0021]箍筋是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箍筋分为单肢箍筋、开口矩形箍筋、封闭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边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圆形箍筋。本实施例中的箍筋为封闭矩形箍筋,箍筋6可套设在竖向钢筋5外部并形成钢筋笼,箍筋与竖向钢筋5通过工装连接在一起,但是不固定捆绑,便于竖向钢筋5的移动。箍筋的数量为多个,可在竖向方向上均匀分布。
[0022]本实施例中,第一墙板1、第二墙板2和第三墙板3均为薄墙板,为框架梁的免拆模板,待本技术框架梁模壳在施工现在吊装就位后,会往空腔4内浇筑混凝土,将空腔4填满,混凝土两侧的薄墙板即为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浇筑的混凝土与集成在空腔4内的结构钢筋一起形成承担结构受力。混凝土到达强度后,薄墙板即作为框架梁的抹灰层或装饰层,不需要拆除。本技术中薄墙板所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泥基复合材料、金属、人工合成复合材料。凡未脱离本技术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技术范围中。
[0023]本实施例中,结构钢筋按照建筑结构施工图纸的要求配置,一般分为梁的竖向钢筋5和箍筋6。图1中的的钢筋具体数量及形状仅用于解释本技术,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本实施例中,拉结件7作用是将对应的两片薄墙板连接在一起,并共同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其所使用的加工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或人工合成的复合材料。
[0025]本实施例中的薄墙板在梁截面方向呈“U型”,其图例中具体的形状仅用于解释本技术,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在本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将本技术中所述的框架梁模壳构件运输到现场,并按照设计要求吊装就位后,在就位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竖向钢筋5与预埋在混凝土中的梁的钢筋的出头部分发生碰撞,则移动竖向钢筋5的位置,使其偏移。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位置偏移较小,因此对整个梁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建筑质量得到保障,待就位后再往空腔4中浇筑混凝土,使建筑墙体成型。
[002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腔框架梁模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三墙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端部,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形成截面为U型的墙体,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平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设有拉结件;所述拉结件与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相互垂直;所述空腔内设有结构钢筋;所述结构钢筋包括竖向钢筋与箍筋;所述箍筋通过预埋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和第三墙板上;所述竖向钢筋竖直分布且与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具有移动间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裕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衡煦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