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28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涉及车架领域,包括前车架,前车架与减震机构连接,减震机构与立架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移动杆、套杆、撑杆、摆动杆及减震器A,所述摆动杆的一端与立架铰接,摆动杆的另一端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杆的一端铰接,移动杆的另一端插入套杆内且移动杆与套杆内壁为滑动连接,套杆固定在立架上,立架与减震器A的一端铰接,减震器A的另一端与撑杆铰接,撑杆与前车架连接。该车架通过减震机构与减震器B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前轮和车后轮的震动进行减震,提高骑行人员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减少颠簸路面的颠簸感,同时通过减震机构进行减震后,车子的行驶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车子的行驶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车子的行驶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折叠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

技术介绍

[0002]折叠车是属于自行车的一个分类,一般折叠车有车架折叠关节和立管折叠关节构成。通过车架折叠,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可减少45%左右的长度。整车在折叠后可放入登机箱和折叠包内,以及汽车的后备箱。在折叠的使用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可通过手动自行将车折叠展开或自行折叠。在折叠后通过座杆做为支撑点以使折叠后能立稳。现有的折叠车仅在后车架与后座之间设置减震器进行减震,减震效果差,仅能对后座上的人员进行减震,骑行人员所感受到的震动仍然很强烈,在车子行驶过程中,颠簸路面与轮胎直接接触并将震动传导至整个车架,颠簸程度高,骑行人员舒适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包括前车架,前车架与减震机构连接,减震机构与立架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移动杆、套杆、撑杆、摆动杆及减震器A,所述摆动杆的一端与立架铰接,摆动杆的另一端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杆的一端铰接,移动杆的另一端插入套杆内且移动杆与套杆内壁为滑动连接,套杆固定在立架上,立架与减震器A的一端铰接,减震器A的另一端与撑杆铰接,撑杆与前车架连接。
[0004]优选的,所述立架与后车架连接,后车架与后座连接,后座与减震器B的一端铰接,减震器B的另一端与后车架铰接。
[0005]优选的,所述后座上设有座垫,所述后车架的端部设有轮辐,轮辐位于后座下方。
[0006]优选的,所述后座与后车架铰接。
[0007]优选的,所述前车架通过折叠件与减震机构中的撑杆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减震器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减震器A相互平行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立架上设有电池架,电池架内放置有蓄电池,电池架位于立架与后座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移动杆与套杆均为圆弧形,套杆与移动杆相匹配。
[0011]优选的,所述撑杆为圆弧形。
[0012]优选的,所述摆动杆位于套杆的下方。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车架通过减震机构与减震器B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前轮和车后轮的震动进行减震,提高骑行人员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减少颠簸路面的颠簸感,同时通过减震机构进行减震后,车子的行驶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此外,利用摆动杆、撑杆、移动杆、套杆及立架之间合围成的类似半圆形的减震结构,可以将震动进行分散,同时通过移动杆与套杆之间的移动变形并结合减震器A的减震作用,实现高效减震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4]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7]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包括前车架15,前车架15与减震机构连接,前车架15可以通过折叠件14与减震机构连接,前车架15也可以与减震机构固定连接,减震机构与立架4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移动杆2、套杆3、撑杆13、摆动杆12及减震器A1,所述摆动杆12的一端与立架4铰接,摆动杆12的另一端与撑杆13的一端铰接,撑杆13的另一端与移动杆2的一端铰接,移动杆2的另一端插入套杆3内且移动杆2与套杆3内壁为滑动连接,套杆3固定在立架4上,立架4与减震器A1的一端铰接,减震器A1的另一端与撑杆13铰接,撑杆13与前车架15连接。摆动杆12、撑杆13、移动杆2、套杆3及立架4合围成类似半圆形的减震机构,移动杆2与套杆3之间可以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使类似半圆形的减震机构发生微变形,从而对前车架15与立架4的震动进行缓冲。
[0018]所述立架4与后车架11连接,立架4与后车架11之间的夹角为60
°-
80
°
,后车架11与后座6连接,后车架11与后座6铰接,后座6与减震器B8的一端铰接,减震器B8的另一端与后车架11铰接。后车架11、后座6及减震弹簧之间合围成梯形结构,后轮的震动传导给减震器B8时,减震器B8与后座6之间,后座6与后车架11之间发生轻微变形,从而实现缓冲减震。
[0019]所述后座6上设有座垫7,所述后车架11的端部设有轮辐9,轮辐9位于后座6下方,轮辐9用于安装后轮。
[0020]所述后座6与后车架11铰接。
[0021]所述前车架15通过折叠件14与减震机构中的撑杆13连接。
[0022]所述减震器A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减震器A1相互平行设置。
[0023]所述立架4上设有电池架10,电池架10内放置有蓄电池5,电池架10位于立架4与后座6之间。
[0024]所述移动杆2与套杆3均为圆弧形,套杆3与移动杆2相匹配。
[0025]所述撑杆13为圆弧形。
[0026]所述摆动杆12位于套杆3的下方。
[0027]该车架通过减震机构与减震器B8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前轮和车后轮的震动进行减震,提高骑行人员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减少颠簸路面的颠簸感,同时通过减震机构进行减震后,车子的行驶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此外,利用摆动杆12、撑杆13、移动杆2、套杆3及立架4之间合围成的类似半圆形的减震结构,可以将震动进行分散,同时通过移动杆2与套杆3之间的移动变形并结合减震器A1的减震作用,实现高效减震的目的。
[0028]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技术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技术的技
术范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减震的车架,包括前车架,其特征在于:前车架与减震机构连接,减震机构与立架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移动杆、套杆、撑杆、摆动杆及减震器A,所述摆动杆的一端与立架铰接,摆动杆的另一端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撑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杆的一端铰接,移动杆的另一端插入套杆内且移动杆与套杆内壁为滑动连接,套杆固定在立架上,立架与减震器A的一端铰接,减震器A的另一端与撑杆铰接,撑杆与前车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与后车架连接,后车架与后座连接,后座与减震器B的一端铰接,减震器B的另一端与后车架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减震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上设有座垫,所述后车架的端部设有轮辐,轮辐位于后座下方。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贻忠白惠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奥普仕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