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9589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热超导传热板;热超导传热板包括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位于导热板一侧边缘的受热区域,位于导热板表面的冷凝散热及非管路空白区域;冷凝散热区域位于非管路空白区域的上方,冷凝散热区域的导热板中形成有散热管路,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主热源位置的附近设置正常的互相连通的散热管路,在主热源位置下部为空白的非管路区域,以此在不影响导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传热工质的用量,以便降低热超导传热板的成本和重量;同时传热工质量的减少,增加了热超导板内传热工质的启动和循环速率,使热超导板上部和下部温度差减小,提高了散热能力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5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功率元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率密度也越来越大,加上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高热流密度和器件均温等众多要求,现有的全铝片插齿散热器或压铸散热器体积大、比较笨重,同时存在散热不均和散热效率不高的缺点,已无法满足5G通讯基站设备的散热要求。热超导传热技术,包括在密闭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内充装工作介质,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相变传热技术;或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即在传热过程中,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由于热超导技术的快速导热特性,其当量导热系数可达4000W/m℃以上,可实现整个热超导传热板的均温。热超导翅片散热器是用热超导传热板作为散热翅片而组成的散热器,主要由散热器基板,设置在散热器基板上的多个热超导传热板组成,热源设置在散热器基板的另一平面上。热源的热量通过基板传导至多个散热翅片,再通过散热翅片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由于热超导传热板为薄板结构,导热速率快、体积小、重量轻、翅片效率高,且翅片效率不随翅片的高度而变化,因此在5G基站设备散热上得到大量应用。目前在5G基站设备散热器上的热超导传热板,结构如图1所示,多数采用六边形蜂窝状管路11结构,六边形蜂窝状管路11内填充有传热工质12。由于散热器是垂直安装使用,当散热器的主热源13a位于散热器的上部(副热源13b位于散热器的下部)时,要求热超导传热板内充填的传热工质的液位高度在主热源附件(不低于主热源的安装位置的下端),才能及时将主热源的热量导出散掉。这样就要求传热工质的充填量多,增加了热超导传热板的成本和重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主热源在上部,热超导传热板下部液体区内的传热工质不能参加导热循环,导致下部温度低,上下部温差大,散热效率降低。因此,如何解决成本高、重量大、上下温差大、散热效果差等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成本高、重量大、上下温差大、散热器效果差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超导传热板,所述热超导传热板至少包括: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包括位于所述导热板一侧边缘的受热区域,位于所述导热板表面的冷凝散热区域及与非管路空白区域;其中,所述冷凝散热区域位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的上方,所述冷凝散热区域的导热板中形成有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可选地,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为整片无管路的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可选地,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包括至少两个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第一连接管路及第二连接管路;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自上而下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设置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的两侧,并与所述冷凝散热区域中的散热管路贯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设置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贯通连接。更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热板的侧边斜交,且各第二连接管路临近所述受热区域的一端低于远离所述受热区域的一端。更可选地,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中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面积之和。可选地,各冷凝散热区域的散热管路的形状为六边形蜂窝状、圆形蜂窝状、四边形蜂窝状、首尾串联的多个U形、菱形、三角形、圆环形、纵横交错的网状或其中任意一种以上的任意组合。可选地,所述受热区域的导热板为折边结构。更可选地,所述导热板为相变抑制散热板或相变散热板。更可选地,所述冷凝散热区域的位置与主热源的安装位置对应。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至少包括:散热基板以及若干上述热超导传热板;所述散热基板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沟槽,各热超导传热板的受热区域一一对应插设于各沟槽内,且各热超导传热板沿垂直方向延伸;所述散热基板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热源贴设区域。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更可选地,所述热源贴设区域包括第一贴设区域及第二贴设区域,所述第一贴设区域的位置与所述冷凝散热区域对应,所述第二贴设区域的位置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对应。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及散热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在主热源位置的附近设置正常的互相连通的散热管路,在主热源位置下部为空白的非管路区域(或者在非管路区域周边设置少量管路,而中间部分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区域),以此在不影响导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传热工质的用量,以便降低热超导传热板的成本和重量;同时传热工质量的减少,增加了热超导板内传热工质的启动和循环速率,使热超导板上部和下部温度差减小,提高了散热能力和效率。本技术的散热器采用上述热超导传热板,通过胶接、焊接、胀接和嵌齿等连接方式固定在散热基板上,组成用于通讯基站设备或供电设备的散热器,以解决发热功率器件位于散热器上部的散热问题并避免出现局部高温现象,提高整个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能力。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热超导传热板存在成本高、重量大、上下温差大、散热效果差等问题的的原理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的热超导传热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的散热器中热超导传热板与散热基板连接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1六边形蜂窝状管路12传热工质13a主热源13b副热源2热超导传热板211受热区域212冷凝散热区域213非管路空白区域213a非管路子空白区域213b第一连接管路213c第二连接管路22散热管路23传热工质3散热基板4a主热源4b副热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请参阅图2~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传热板至少包括:/n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包括位于所述导热板一侧边缘的受热区域,位于所述导热板表面的冷凝散热区域及与非管路空白区域;/n其中,所述冷凝散热区域位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的上方,所述冷凝散热区域的导热板中形成有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传热板至少包括:
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包括位于所述导热板一侧边缘的受热区域,位于所述导热板表面的冷凝散热区域及与非管路空白区域;
其中,所述冷凝散热区域位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的上方,所述冷凝散热区域的导热板中形成有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传热工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为整片无管路的复合板式结构的导热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包括至少两个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第一连接管路及第二连接管路;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自上而下依次排布;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设置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的两侧,并与所述冷凝散热区域中的散热管路贯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设置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贯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热板的侧边斜交,且各第二连接管路临近所述受热区域的一端低于远离所述受热区域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超导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管路空白区域中各非管路子空白区域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面积之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爱星曾巧唐必洪孙会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