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8776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四个所述滑块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四个杆体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通过在第二板体上均匀开设第二通孔,在第二通孔内部设置柱体和第五板体,在柱体外侧壁焊接第四板体和第二通孔内侧壁开设凹槽,最后通过通槽将柱体和第五板体取出,解决了依靠细胞刮刀、小刀或刷子等工具对该装置内培养的生物膜进行破坏性采集,而难以保持生物膜原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的问题,提高了实验研究数据准确性,且有效准确的对生物膜进行控制或者消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膜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膜培养
,具体为生物膜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膜的培养方式主要有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静态培养是指在选定的特定吸附材料表面上对细菌进行常规的静止培养,以使细菌在静止的环境中粘附于介质表面形成菌膜,动态培养可以为细菌提供一个动态的生长环境,在动态环境下观察细菌在介质表面形成菌膜的情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中需要用到生物膜培养法来处理污水。现有的在生物膜培养装置中提取生物膜的方法主要依靠细胞刮刀、小刀或刷子等工具对该装置内培养的生物膜进行破坏性采集,这种方法难以保持生物膜原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使得生物膜的实际特性与实验记录数据产生偏差,进而导致实验人员在对生物膜自身的作用实验时,所得到的结果不准确,使得不能准确控制或者消除生物膜,为此,提出生物膜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生物膜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四个所述滑块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四个杆体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所述柱体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所述柱体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且与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壳体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另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所述气泵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所述吸风机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体贯穿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体贯穿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气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泡石,所述气泡石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底壁。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四角处相互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杆。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盖体,所述盖体的上表面焊接有把手,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母扣,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子扣,所述子扣与所述母扣卡扣连接,所述盖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计。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标签盒。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侧壁粘接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壁。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连通有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的外侧壁安装有阀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通过在第二板体上均匀开设第二通孔,在第二通孔内部设置柱体和第五板体,在柱体外侧壁焊接第四板体和第二通孔内侧壁开设凹槽,第四板体在凹槽内侧壁滑动,最后通过通槽将柱体和第五板体取出,解决了依靠细胞刮刀、小刀或刷子等工具对该装置内培养的生物膜进行破坏性采集,而难以保持生物膜原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的问题,提高了实验研究数据准确性,且有效准确的对生物膜进行控制或者消除;二、通过设置多组第五板体和第二板体,不仅可以对相同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多次研究,避免了单词取出较大体积的生物膜被外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实验数据,还方便了对培养生物膜的载体进行清理,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壳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气泡石;3、支撑杆;4、第一通孔;5、密封圈;6、第一管体;7、第一板体;8、气泵;9、第二板体;10、凹槽;11、第二通孔;12、第三板体;13、吸风机;14、第二管体;15、子扣;16、母扣;17、把手;18、第四板体;19、柱体;20、第五板体;21、温度计;22、盖体;23、合页;24、标签盒;25、阀门;26、第三管体;27、滑块;28、杆体;29、滑槽;30、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29,两个滑槽29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27,四个滑块27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28,四个杆体28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9,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11,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10,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19,柱体19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18,第四板体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凹槽10的内侧壁,柱体19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20,柱体19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12,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30且与凹槽10相对设置,壳体1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7,一个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8,另一个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13,气泵8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6,吸风机13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14,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4,第一管体6贯穿一个第一通孔4,第二管体14贯穿另一个第一通孔4,第一管体6远离气泵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泡石2,气泡石2的下表面贴合于壳体1的内部底壁。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下表面四角处相互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杆3;设置支撑杆3可以减少本装置和桌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压强,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上表面通过合页23铰接有盖体22,盖体22的上表面焊接有把手17,盖体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母扣16,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子扣15,子扣15与母扣16卡扣连接,盖体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计21;设置盖体22便于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防止异物进入本装置内部,影响实验数据,设置子扣15和母扣16使得在盖体22关闭时,本装置与盖体22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设置温度计21便于记录本装置内部温度变化,进而方便分析实验数据。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标签盒24;设置标签盒24便于记录本装置内部生物膜培养的情况,且方便对多组生物膜之间的区分。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通孔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圈5,密封圈5的内侧壁粘接于第一管体6与第二管体14的外侧壁;密封圈5的材质为橡胶,设置密封圈5为了将本装置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隔开,避免外部环境影响本装置内部实验数据,壳体1内部需要用液体来培养生物膜时可以避免液体泄漏。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29),两个所述滑槽(29)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27),四个所述滑块(27)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28),四个杆体(28)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9),所述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10),所述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19),所述柱体(19)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18),所述第四板体(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凹槽(10)的内侧壁,所述柱体(19)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20),所述柱体(19)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12),所述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30)且与凹槽(10)相对设置,所述壳体(1)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7),一个所述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8),另一个所述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13),所述气泵(8)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6),所述吸风机(13)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14),所述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管体(6)贯穿一个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第二管体(14)贯穿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管体(6)远离所述气泵(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泡石(2),所述气泡石(2)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底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29),两个所述滑槽(29)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27),四个所述滑块(27)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28),四个杆体(28)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9),所述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10),所述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19),所述柱体(19)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18),所述第四板体(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凹槽(10)的内侧壁,所述柱体(19)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20),所述柱体(19)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12),所述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30)且与凹槽(10)相对设置,所述壳体(1)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7),一个所述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8),另一个所述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13),所述气泵(8)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6),所述吸风机(13)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14),所述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管体(6)贯穿一个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第二管体(14)贯穿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管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圆圆陈兴汉李德豪刘和平杨尉王林钰
申请(专利权)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