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873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过滤领域,具体为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包括框体和安装板,包括过滤筒和进水管,过滤筒的内部设有滤芯,过滤筒的表面安装有浮环,过滤筒的中心上端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底端设有浮筒,浮筒的另一端中心处安装有输水管,过滤筒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清水输送管,清水输送管的另一端插接有清水箱,清水箱的内部设有细过滤芯,细过滤芯的中心处设有洒水槽。本新型方案能够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无需重复性尝试,提高工作的效率。本新型方案减少对现有装置的占地面积,提高装置的过滤程度和对曝气所达到的效果,满足了对水源的要求,提高装置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过滤领域,具体为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变化日益频繁,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日益剧增,干旱、洪涝、水污染等水问题日益严峻,并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涝渍灾害防治与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景观建设等需求,使河湖水位、水量、水质控制更加复杂。现有河湖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较大,提高装置的过滤程度和对曝气所达到的效果,浪费现有的资源同时也满足不了对水源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装置占地面积较大,装置的曝气效果不理想,浪费现有的资源同时也满足不了对水源要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包括过滤筒和进水管,所述过滤筒的内部设有滤芯,所述过滤筒的表面安装有浮环,所述过滤筒的中心上端安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底端设有浮筒,所述浮筒的另一端中心处安装有输水管,所述过滤筒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清水输送管,所述清水输送管的另一端插接有清水箱,所述清水箱的内部设有细过滤芯,所述细过滤芯的中心处设有洒水槽。优选的,所述过滤筒是由四个滤筒和滤芯呈围合状等距排列,且四个所述过滤筒之间均安装有浮环。优选的,所述进水管采用倒U型硅胶材质管,且所述进水管呈围合状等距排列安装在过滤筒的上端。优选的,所述四个所述过滤筒的顶端安装有加氯管。优选的,所述输水管要低于过滤筒底部30厘米,且输水管和进水管在浮筒的内部进行连接。优选的,所述洒水槽的顶端安装有水力放射器。优选的,所述浮环和浮筒均采用热塑聚乙烯材质。优选的,所述输水管采用金属编织软管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通过输水管与进水管的相互配合,将河湖水输送进过滤筒内的滤芯进行第一次过滤,在通过清水管输送进清水箱和细过滤芯进行第二次过滤,提高了装置的过滤效果,满足对水源的要求;2、该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通过浮环和浮筒的作用,使装置不要通过固定装置来安装,减少对占地面积的减少,再通过加氯管的投放,使过滤水源达到最大化的洁净效果,最后通过水力放射器进行水帘式喷射,提高了对水源曝气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过滤筒的局部图;图3为本技术的清水箱的局部图。图中:1、输水管;2、浮筒;3、进水管;4、过滤筒;5、滤芯;6、浮环;7、清水输送管;8、清水箱;9、细过滤芯;10、洒水槽;11、加氯管;12、水力放射器;13、滤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包括过滤筒4和进水管3,过滤筒4的内部设有滤芯5,过滤筒4的表面安装有浮环6,过滤筒4的中心上端安装有进水管3,进水管3的底端设有浮筒2,浮筒2的另一端中心处安装有输水管1,过滤筒4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清水输送管7,清水输送管7的另一端插接有清水箱8,清水箱8的内部设有细过滤芯9,细过滤芯9的中心处设有洒水槽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浮环6和浮筒2的相互配合,减少装置对占地面积的减少,通过滤芯5和细过滤芯9提高装置的过滤效果,再通过洒水槽10将水源洒向空气中提高了装置的曝气效果。请参阅图2,过滤筒4是由四个滤筒13和滤芯5呈围合状等距排列,且四个过滤筒4之间均安装有浮环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个过滤筒4和滤芯5的相互配合提高了装置的过滤程度,并通过浮环6减少装置的占地面积。请参阅图2,进水管3采用倒U型硅胶材质管,且进水管3呈围合状等距排列安装在过滤筒4的上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水管3提高了装置的耐用程度,减少原有水源对管道的损耗,控制装置的成本。请参阅图2,四个过滤筒4的顶端安装有加氯管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氯管11对水源定量投放,提高了水源的质量。请参阅图2,输水管1要低于过滤筒4底部30厘米,且输水管1和进水管3在浮筒2的内部进行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水管1和过滤筒4的位置关系,将底部的水源进行过滤,提高了装置对原生态水源的深层洁净。请参阅图2,洒水槽10的顶端安装有水力放射器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洒水槽10和水力放射器12的相互配合,将过滤后的水源投射到空气中,提高了装置的曝气能力。请参阅图1,浮环6和浮筒2均采用热塑聚乙烯材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浮环6和浮筒2的材质,加强对装置的使用强度,提高了装置的耐久力。请参阅图1,输水管1采用金属编织软管材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水管1的材质,增加输水管1的外部增压能力。工作原理:本新型方案在使用时,先通过浮筒2和浮环6的配合将装置设置于原生态水源的上方,减少装置对占地面积的过于浪费,再通过输水管1和进水管3的配合,将原生态的水源吸入进过滤筒4内,通过滤筒13和滤芯5的相互配合进行第一次过滤,剔除原生态水源中的大多数石块和较大颗粒,通过加氯管11对氯的投放控制,提高水源的洁净程度,再由清水输送管7将第一次过滤的水源输送到清水箱8中,通过细过滤芯9进行第二次过滤,提高了装置对水源的过滤效果,最后通过洒水槽10输送至水力放射器12,将过滤后的水源已水帘的形式投放,提高了水源的曝气效果,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技术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筒(4)和进水管(3),所述过滤筒(4)的内部设有滤芯(5),所述过滤筒(4)的表面设置有浮环(6),所述过滤筒(4)的中心上端安装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的底端设有浮筒(2),所述浮筒(2)的另一端中心处安装有输水管(1),所述过滤筒(4)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清水输送管(7),所述清水输送管(7)的另一端插接有清水箱(8),所述清水箱(8)的内部设置有细过滤芯(9),所述细过滤芯(9)的中心处设有洒水槽(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筒(4)和进水管(3),所述过滤筒(4)的内部设有滤芯(5),所述过滤筒(4)的表面设置有浮环(6),所述过滤筒(4)的中心上端安装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的底端设有浮筒(2),所述浮筒(2)的另一端中心处安装有输水管(1),所述过滤筒(4)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清水输送管(7),所述清水输送管(7)的另一端插接有清水箱(8),所述清水箱(8)的内部设置有细过滤芯(9),所述细过滤芯(9)的中心处设有洒水槽(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筒(4)是由四个滤筒(13)和滤芯(5)呈围合状等距排列,且四个所述过滤筒(4)之间均安装有浮环(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治理用河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采用倒U型硅胶材质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璐谭琳华张盼盼张攀张翼飞孙筝筝
申请(专利权)人:开封活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