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71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体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塔、第二处理塔和增氧泵,第一处理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所述第二处理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设置有两相式处理塔结构,避免不同菌种之间产生竞争关系,同时,第一处理塔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保证各反应阶段的充分进行,第二处理塔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能够有效降低磷含量,从而使废水中总磷和氨氮含量降低98%,净水效率高,净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体修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效去除废水的氮、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生物脱氮除磷,是一种环保型、高性价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可以同时脱除水体中碳、氮、磷元素,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回流比大、耗能多、运营成本高、工艺耐冲击负荷能力低、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譬如单级SBR工艺中硝化菌、反硝化菌等菌种混合在一起抑制了反应的进行且存在碳源不足等问题,A2/O工艺具有回流系统会将硝酸根带回缺氧池不利于聚磷菌聚磷,使得除磷效果不明显,氧化沟工艺存在溶解氧难以控制使得脱氮除磷不稳定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设置有两相式处理塔结构,分隔硝化菌与聚磷菌,避免不同菌种之间产生竞争关系,菌种被固定化载体包裹使得耐冲击负荷能力增强,同时,第一处理塔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能够依次对水体进硝化、硝化与反硝化以及反硝化的反应,保证各反应阶段的充分进行,此外,可通过气阀控制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使得各反应较为稳定。第二处理塔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能够结合微藻的自身新陈代谢去除废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也能利用聚磷菌将水体中的正磷酸转化成多聚磷酸盐储存在细胞体内从而降低污水总磷浓度,从而使废水中总磷和氨氮含量降低98%,净水效率高,净水效果好。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塔、第二处理塔和增氧泵,第一处理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所述第二处理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连通,所述硝化好氧区设置有硝化菌,所述反硝化厌氧区设置有反硝化菌,所述兼性厌氧区设置有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增氧泵设有氧气输出端,氧气输出端分别与硝化好氧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连通。其中,所述硝化好氧区与兼性厌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兼性厌氧区与反硝化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微藻反应区与聚磷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有气阀。其中,所述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反硝化厌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有气阀。其中,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还设置有日光灯,所述日光灯对应微藻反应区设置并提供光源。其中,所述聚磷菌反应区下端还设置有漏斗。其中,所述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以及微藻外包覆有固定化载体。其中,所述反硝化厌氧区的顶部设置有通气管。其中,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有用于测量进入硝化好氧区的液体流量的第一流量计。其中,所述反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用于测量进入微藻反应区的液体流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设置有两相式处理塔结构,分隔硝化菌与聚磷菌,避免不同菌种之间产生竞争关系,同时,第一处理塔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能够依次对水体进硝化、硝化与反硝化以及反硝化的反应,保证各反应阶段的充分进行,第二处理塔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能够结合微藻的自身新陈代谢去除废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也能利用聚磷菌将水体中的正磷酸转化成多聚磷酸盐储存在细胞体内从而降低污水总磷浓度,从而使废水中总磷和氨氮含量降低98%,净水效率高,净水效果好。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第一处理塔;11、硝化好氧区;12、兼性厌氧区;13、反硝化厌氧区;2、第二处理塔;21、微藻反应区;22、聚磷菌反应区;3、增氧泵;4、搅拌泵;5、隔板;6、日光灯;7、漏斗;8、通气管;9、第一流量计;10、第二流量计。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塔1、第二处理塔2和增氧泵3,第一处理塔1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11、兼性厌氧区12以及反硝化厌氧区13,所述第二处理塔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21和聚磷菌反应区22,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21连通,所述硝化好氧区11设置有硝化菌,所述反硝化厌氧区13设置有反硝化菌,所述兼性厌氧区12设置有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增氧泵3设有氧气输出端,氧气输出端分别与硝化好氧区11和聚磷菌反应区22连通。本技术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设置有两相式处理塔结构,分隔硝化菌与聚磷菌,避免不同菌种之间产生竞争关系,同时,第一处理塔1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11、兼性厌氧区12以及反硝化厌氧区13,能够依次对水体进硝化、硝化与反硝化以及反硝化的反应,保证各反应阶段的充分进行,第二处理塔2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21和聚磷菌反应区22,能够结合微藻的自身新陈代谢去除废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也能利用聚磷菌将水体中的正磷酸转化成多聚磷酸盐储存在细胞体内从而达到降低污水总磷浓度的作用,从而使废水中总磷和氨氮含量降低98%,净水效率高,净水效果好。具体地,硝化菌、反硝化菌、微藻以及聚磷菌均采用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方式添加,避免硝化菌生长周期长、对环境因子敏感、易流失的缺点。增氧泵3能够对硝化好氧区11和聚磷菌反应区22输送氧气,使硝化好氧区11和聚磷菌反应区22处于相对好氧的状态。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硝化好氧区11、兼性厌氧区12、反硝化厌氧区13、微藻反应区21和聚磷菌反应区22均设置有搅拌泵4。搅拌泵4能够使菌种在相应反应区内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对水体的处理效果。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硝化好氧区11与兼性厌氧区12之间设置有隔板5,所述兼性厌氧区12与反硝化氧区13之间设置有隔板5,所述微藻反应区21与聚磷菌反应区22之间设置有隔板5,所述隔板5设置有气阀。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时,增氧泵3对硝化好氧区11进行曝气,隔板5能够密封隔绝硝化好氧区11与兼性厌氧区12,使硝化好氧区11形成好氧空间,利于硝化菌对水体进行硝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处理一段时间后,硝化好氧区11与兼性厌氧区12之间的隔板5中的气阀打开,使水体进入兼性厌氧区12,同时部分氧气进入兼性厌氧区12,使兼性厌氧区12内反硝化菌进行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从而进行排放,同时有部分硝化菌进行硝化反应,进一步提高水体处理效果;水体流向反硝化厌氧区13,反硝化菌对水体进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将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提高水体处理效果;水体流向微藻反应区21,在微藻的新陈代谢作用下,去除废水的总磷;微藻反应区21与聚磷菌反应区22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塔、第二处理塔和增氧泵,第一处理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所述第二处理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反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连通,所述硝化好氧区设置有硝化菌,所述反硝化厌氧区设置有反硝化菌,所述兼性厌氧区设置有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增氧泵设有氧气输出端,氧气输出端分别与硝化好氧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塔、第二处理塔和增氧泵,第一处理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以及反硝化厌氧区,所述第二处理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反硝化厌氧区与微藻反应区连通,所述硝化好氧区设置有硝化菌,所述反硝化厌氧区设置有反硝化菌,所述兼性厌氧区设置有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增氧泵设有氧气输出端,氧气输出端分别与硝化好氧区和聚磷菌反应区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化好氧区与兼性厌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兼性厌氧区与反硝化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微藻反应区与聚磷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有气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相式脱氮除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化好氧区、兼性厌氧区、反硝化厌氧区之间设置有隔板,微藻反应区和聚磷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有气阀。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航球杨秋婵张保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