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17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涉及模具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后模仁对称设置有行位镶件,所述行位镶件的上端位于后模腔,所述行位镶件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的下端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能左右移动的铲基,所述铲基的外侧贯穿后模仁的侧壁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通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耐磨块,所述铲基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沿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耐磨块开设有与第一斜面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能降低铲基与行位座的摩擦,提高铲基与行位座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擦烧卡死而不能顺利退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
技术介绍
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一般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前模板和后模板。前模板下端设置有前模仁,后模板的上端设置有后模仁,前模仁下端设置有前模腔,后模仁上端设置有后模腔,前模腔和后模腔扣合形成型腔。后模的上端设置有行位镶件,行位镶件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行位座的下端设置有铲鸡,铲基横向移动,实现行位镶件的上滑与下滑。模腔注射胶料完毕后整个行位收到向下的压力,铲基与行位座接触面积大,铲基在后退过程中,铲基与行位座接触面摩擦产生高温擦烧,而导致铲基卡住,不能顺利退出。为此,亟待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能降低铲基与行位座的摩擦,提高铲基与行位座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擦烧卡死而不能顺利退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能降低铲基与行位座的摩擦,提高铲基与行位座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擦烧卡死而不能顺利退出。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后模板的上端设置有后模仁,后模仁设置有后模腔,后模仁对称设置有行位镶件,行位镶件的上端位于后模腔,行位镶件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行位座的下端设置有通槽,通槽内设置有能左右移动的铲基,铲基的外侧贯穿后模仁的侧壁并连接有驱动单元,通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耐磨块,铲基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沿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耐磨块开设有与第一斜面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铲基的上端包括导向段和承压段,第一斜面位于导向段,承压段为水平面。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度小于等于5°。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耐磨块位于行位座的内侧,耐磨块与行位座通过固定螺钉相互连接。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铲基的前端设置有限位块。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油缸、油缸固定板和连接件;油缸固定板与后模仁外壁相互连接,驱动油缸贯穿油缸固定板后通过连接件与铲基相互连接。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选地:行位座的下方还设置有行位底座,铲基位于行位座和行位底座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技术通过在铲基上端设置第一斜面,在行位座下端设置耐磨块,耐磨块位于铲基与行位座之间,耐磨块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斜面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沿向外侧的方向向上倾斜,当铲基向外退出时,减小铲基与耐磨块的摩擦力;由于倾斜角度的存在,铲基在向外移动的过程汇中,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接触面积逐渐减小,行位镶件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不会传递到第一斜面上,减小第一斜面受到第二斜面的压迫。进而减少摩擦损耗,减少擦烧现象的产生,保证铲基能顺利退出。需要说明的是:前模板的下端设置都前模仁,前模仁的下端设置有前模腔,前模腔和前模仁扣合形成模腔,模腔注射胶料后这个行位会受到向下的压力。2、铲基的承压段高度高于第一斜面,当铲基后退的过程中,承压段与行位座相互接触,对行位座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对移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点逐渐向下移动,行位座逐渐下滑。降低摩擦力,保证铲基能顺利退出。3、耐磨块通过固定螺钉与行位座相互连接,方便对耐磨块进行更换。在铲基的前端设置有限位块,能对铲基的最大行程起到限制作用,对铲基起到保护作用。4、行位座的下方还设置有行位底座,铲基位于行位座和行位底座之间,行位座和行位底座形成用于铲基移动的通槽,对铲基的移动路径起到限制作用。铲基的动作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处于开模状态,由固定在后模板的驱动油缸驱动,利用连接件拉动“铲基”退出,“行位”会下滑一段距离;前模板和后模板合模后,由固定在后模的驱动油缸驱动,利用连接件推动“铲基”进去,“行位”上滑一段距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铲基、行位镶件和行位座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耐磨块和行位座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述的铲基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2的另一立体示意图;附图中,1-前模板,2-后模板,201-后模仁,3-行位镶件,4-行位座,5-铲基,501-第一斜面,502-承压段,503-限位块,6-驱动单元,601-驱动油缸,602-油缸固定板,603-连接件,7-耐磨块,701-第二斜面,8-行位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实施例1本技术的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后模板2的上端设置有后模仁201,后模仁201设置有后模腔,后模仁201对称设置有行位镶件3,行位镶件3的上端位于后模腔,行位镶件3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4,行位座4的下端设置有通槽,通槽内设置有能左右移动的铲基5,铲基5的外侧贯穿后模仁201的侧壁并连接有驱动单元6,通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耐磨块7,铲基5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斜面501,第一斜面501沿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耐磨块7开设有与第一斜面501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70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在铲基5上端设置第一斜面501,在行位座4下端设置耐磨块7,耐磨块7位于铲基5与行位座4之间,耐磨块7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斜面501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701。第一斜面501沿向外侧的方向向上倾斜,当铲基5向外退出时,减小铲基5与耐磨块7的摩擦力;由于倾斜角度的存在,铲基5在向外移动的过程汇中,第一斜面501与第二斜面701接触面积逐渐减小,行位镶件3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不会传递到第一斜面501上,减小第一斜面501受到第二斜面701的压迫。进而减少摩擦损耗,减少擦烧现象的产生,保证铲基5能顺利退出。需要说明的是:前模板1的下端设置都前模仁,前模仁的下端设置有前模腔,前模腔和前模仁扣合形成模腔,模腔注射胶料后这个行位会受到向下的压力。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铲基5的上端包括导向段和承压段502,第一斜面501位于导向段,承压段502为水平面。第一斜面501和第二斜面701的倾斜度小于等于5°,例如1°、3°、4°和5°等。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铲基5的承压段502高度高于第一斜面501,当铲基5后退的过程中,承压段502与行位座4相互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后模板的上端设置有后模仁,所述后模仁设置有后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仁对称设置有行位镶件,所述行位镶件的上端位于后模腔,所述行位镶件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的下端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能左右移动的铲基,所述铲基的外侧贯穿后模仁的侧壁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通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耐磨块,所述铲基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沿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耐磨块开设有与第一斜面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后模板的上端设置有后模仁,所述后模仁设置有后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仁对称设置有行位镶件,所述行位镶件的上端位于后模腔,所述行位镶件的下端设置有行位座,所述行位座的下端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能左右移动的铲基,所述铲基的外侧贯穿后模仁的侧壁并连接有驱动单元,所述通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耐磨块,所述铲基的上端开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沿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所述耐磨块开设有与第一斜面相互适配的第二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基的上端包括导向段和承压段,所述第一斜面位于导向段,所述承压段为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汽车内抽芯双色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文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捷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