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841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30
一种中药贴,涉及医药外包装领域,解决了现有膏药贴存在的药性持续时间短、不防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中药贴,包括吸塑壳;设置在吸塑壳中心处的凹槽;粘贴在吸塑壳上表面的透明薄膜层;放置于凹槽中的垫圈;对称粘贴于透明薄膜层上表面的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粘贴于第一软质塑料层上表面左侧的第一离型膜层;粘贴于第二软质塑料层上表面右侧的第二离型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水、密封性强、药性保持时间长、体积小、结构简单、拆解方便、粘贴方便、成本较低、携带方便等优点,制造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贴
本技术涉及医药外包装
,具体涉及一种中药贴。
技术介绍
我国最早记载有关膏药疗法的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膏药是古代五大制剂药物枛丸、散、膏、丹、汤之一,古代医学言日:“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药物施于皮肤表面,借助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黏膜吸收从而发挥膏药的保健和治疗功能。目前,现有的膏药贴采用大面积的胶贴与药贴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药贴粘贴在皮肤表面时,膏药本身也会与空气接触,部分中药成分会发生氧化反应失去原有的药性,随着粘贴时间的增加膏药的药性也会渐渐降低,药性持续时间变短,保健和治疗效果降低。另外,现有的膏药贴不具有防水功能,洗澡时需要撕下来,不能再次使用,需要再次粘贴新的膏药贴,造成一定的浪费,增加使用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膏药贴存在的药性持续时间短、不防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中药贴。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一种中药贴,包括:吸塑壳;设置在吸塑壳中心处的凹槽;粘贴在吸塑壳上表面的透明薄膜层;放置于凹槽中的垫圈;对称粘贴于透明薄膜层上表面的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粘贴于第一软质塑料层上表面左侧的第一离型膜层;粘贴于第二软质塑料层上表面右侧的第二离型膜层。进一步的,所述吸塑壳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均为圆角结构,四个圆角结构的弧长均相同;所述吸塑壳的厚度为0.1mm~1mm;所述吸塑壳的边长为60mm~90mm;所述吸塑壳的圆角结构的弧长为5°~15°。进一步的,所述透明薄膜层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均为圆角结构,四个圆角结构的弧长均相同;所述透明薄膜层的边长与吸塑壳的边长相同;所述透明薄膜层的圆角结构的弧长与吸塑壳的圆角结构的弧长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内径为:20mm~24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2mm~5mm。进一步的,所述垫圈为圆环形;所述垫圈的高度等于凹槽的深度;所述垫圈的外径小于凹槽的内径;所述垫圈的内径为:13mm~17mm;中药膏置于垫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左侧边设置成第一波浪线形;所述第二软质塑料层右侧边设置成第二波浪线形;第一波浪线形与第二波浪线形相互配合;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右侧有两个圆角结构,所述第二软质塑料层左侧有两个圆角结构;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整体的边长与吸塑壳的边长相同,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的圆角结构均与吸塑壳的圆角结构的弧长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左侧边设置成第三波浪线形;所述第二离型膜层右侧边设置成第四波浪线形;所述第三波浪线形与第四波浪线形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波浪线形与第三波浪线形形状和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二波浪线形与第四波浪线形形状和尺寸均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的厚度为:0.1mm~0.5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型膜层与第二离型膜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离型膜层与第二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mm~0.3mm。进一步的,所述吸塑壳的材质为PVC材质;所述透明薄膜层的材质为PU材质;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的材质均为:PET材质;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第二离型膜层的材质均为蓝色PP单硅材质;所述垫圈的材质为泡沫材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吸塑壳中设置凹槽,用于承载中药膏,通过在中药膏外圈设置垫圈,实现中药膏的进一步固定,通过设置透明薄膜层对中药膏和垫圈进行进一步的密封固定,透明薄膜层可以实现防水功能,通过设置软质塑料层和离型膜层对整体进行最终固定,并通过软质塑料层和离型膜层方便进行拆解,多层加固层能够增加膏药的密封性,保持膏药的药性。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离型膜层和第二离型膜层以及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边缘设置波浪线形结构,粘贴时用双手分别捏住吸塑壳左侧和右侧,用力向上挤压后,第一离型膜层与第二离型膜层的连接处即波浪线形结构分别翘开,用手撕掉离型膜层和软质塑料层后实现膏药的粘贴,拆解方便。本技术具有防水、密封性强、药性保持时间长、体积小、结构简单、拆解方便、粘贴方便、成本较低、携带方便等优点,制造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本技术中,中药膏可以为任何可外用的中药组合物,例如可以是:排毒养颜中药膏、减肥中药膏、退热中药膏、驱寒中药膏等,具有适用性强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中药贴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中药贴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一种中药贴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中药贴的俯视图。图5为吸塑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吸塑壳、垫圈、中药膏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7为第一软质塑料层和第二软质塑料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一离型膜层和第二离型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吸塑壳,2、透明薄膜层,3、第一软质塑料层,4、凹槽,5、第一离型膜层,6、第二离型膜层,7、第二软质塑料层,8、垫圈,9、中药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中药贴,主要包括:吸塑壳1、透明薄膜层2、第一软质塑料层3、凹槽4、第一离型膜层5、第二离型膜层6、第二软质塑料层7、垫圈8。如图5所示,吸塑壳1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处均采用圆角处理成圆角结构,四个圆角结构的弧长相同。优选的,吸塑壳1的厚度范围为:0.1mm~1mm。优选的,吸塑壳1的边长为:60mm~90mm。优选的,吸塑壳1的圆角结构的弧长为:5°~15°。最优选的,吸塑壳1的厚度最好为:0.3mm。最优选的,吸塑壳1的边长最好为:75mm最优选的,吸塑壳1的圆角结构的弧长最好为:10°。最优选的,吸塑壳1的材质为PVC材质。如图5所示,凹槽4设置在吸塑壳1中心处。可以利用吸塑工艺在吸塑壳1中心处吸塑出一凹槽4。优选的,凹槽4的内径范围为:20mm~24mm。优选的,凹槽4的深度为:2mm~5mm。最优选的,凹槽4的内径范围为:22mm。最优选的,凹槽4的深度为:3mm。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垫圈8放置于吸塑壳1的凹槽4中。垫圈8为圆环形。垫圈8的高度等于凹槽4的深度。垫圈8的外径小于凹槽4的内径。中药膏9置于垫圈8中。中药膏9的尺寸应与垫圈8的内径以及高度相适应。优选的,垫圈8的外径比凹槽4的内径小1mm。优选的,垫圈8的内径范围为:13mm~17mm。最优选的,垫圈8的内径为:15mm。最优选的,垫圈8的材质为泡沫材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透明薄膜层2粘贴在吸塑壳1上表面。透明薄膜层2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包括:/n吸塑壳(1);/n设置在吸塑壳(1)中心处的凹槽(4);/n粘贴在吸塑壳(1)上表面的透明薄膜层(2);/n放置于凹槽(4)中的垫圈(8);/n对称粘贴于透明薄膜层(2)上表面的第一软质塑料层(3)和第二软质塑料层(7);/n粘贴于第一软质塑料层(3)上表面左侧的第一离型膜层(5);/n粘贴于第二软质塑料层(7)上表面右侧的第二离型膜层(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塑壳(1);
设置在吸塑壳(1)中心处的凹槽(4);
粘贴在吸塑壳(1)上表面的透明薄膜层(2);
放置于凹槽(4)中的垫圈(8);
对称粘贴于透明薄膜层(2)上表面的第一软质塑料层(3)和第二软质塑料层(7);
粘贴于第一软质塑料层(3)上表面左侧的第一离型膜层(5);
粘贴于第二软质塑料层(7)上表面右侧的第二离型膜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塑壳(1)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均为圆角结构,四个圆角结构的弧长均相同;所述吸塑壳(1)的厚度为0.1mm~1mm;所述吸塑壳(1)的边长为60mm~90mm;所述吸塑壳(1)的圆角结构的弧长为5°~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薄膜层(2)整体为正方形结构,其四个角均为圆角结构,四个圆角结构的弧长均相同;所述透明薄膜层(2)的边长与吸塑壳(1)的边长相同;所述透明薄膜层(2)的圆角结构的弧长与吸塑壳(1)的圆角结构的弧长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的内径为:20mm~24mm;所述凹槽(4)的深度为:2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8)为圆环形;所述垫圈(8)的高度等于凹槽(4)的深度;所述垫圈(8)的外径小于凹槽(4)的内径;所述垫圈(8)的内径为:13mm~17mm;中药膏(9)置于垫圈(8)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质塑料层(3)左侧边设置成第一波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绳长福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绳氏堂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