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666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该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主要由:针头、连接管、连接头、抽液管、挡块、活塞以及推杆、集液硬管以及储液瓶组合而成,所述储液瓶通过密封塞与所述集液硬管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硬管与所述抽液管的侧壁连通,所述抽液管内设有活塞和推杆,所述抽液管的开口端通过连接头和连接管与所述针头相连,集液硬管的前端呈锥型,可刺破密封塞与储液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结构简单,结合了原有采样收集装置的优点,解决了原有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缺点,储液瓶可更换,并且操作方便卫生,同时避免了红细胞在采集过程中的破裂,适用范围广泛,且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越来越被重视,血液内科属于医学中的一个分支,血液内科又是内科的一个分支主要治疗造血系统的问题,血液科还可以为很多非血液病的血液学问题提供专业性服务以及开展多项技术试验,常见红细胞疾病如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卟啉病等,白细胞疾病如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出血、凝血疾病如血管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内科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采血。目前,所使用的采血器一般是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时把穿刺针刺入皮下血管,采集血样后注入试管以供检验,如此操作比较麻烦,费时费力,而且还增大了血样被污染的风险,降低了检验的准确性,甚至有时会使检验失败,不得不重新抽血。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740433.0的一种多功能血液样品收集装置提出了一种采血收集装置,但该装置存在以下缺陷急需改进1、从患者体内抽取两管或是更多的血液时候无法在同一装置上进行操作,其储液瓶不可拆卸不可更换,只能将整个装置更换从而导致患者或者被抽血病人再挨一针,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在婴、幼儿抽血时,再多扎一针更是难上加难;2、待检测血液从抽液管流出储液瓶时,由于处于垂直状态,经常导致血液直接流入储液瓶底,由于流速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破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该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主要由:针头、连接管、连接头、抽液管、挡块、活塞以及推杆、集液硬管以及储液瓶组合而成,所述储液瓶通过密封塞与所述集液硬管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硬管与所述抽液管的侧壁连通,所述抽液管内设有活塞和推杆,所述抽液管的开口端通过连接头和连接管与所述针头相连,集液硬管的前端呈锥型,可刺破密封塞与储液瓶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抽液管侧壁的内壁上设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位置位于所述集液硬管与所述抽液管连接口的后面,防止活塞卡住集液硬管与所述抽液管的连接处。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集液硬管贯穿所述密封塞并置于所述储液瓶内,将抽液管中的血液引入储液瓶。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储液瓶内设有螺旋状引流管,所述螺旋状引流管的顶端与所述集液硬管相连,减缓血液下流的速度,增加距离,放置速度过快造成红细胞破裂。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集液硬管上设有止流阀,更换储液瓶时可防止血液流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止流阀的内部设置有球体,所述球体的一端设置有手阀,手动操作,简单适用成本低。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密封塞的中间设置有插孔,且密封塞的外部设置有防滑橡胶,在可被集液硬管穿刺的同时保证储液瓶内的血液不会流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防滑橡胶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排列在密封塞的外部,起到防滑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结构简单,结合了原有采样收集装置的优点,解决了原有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缺点,储液瓶可更换,并且操作方便卫生,同时避免了红细胞在采集过程中的破裂,适用范围广泛,且效果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止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密封塞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一:图1-图3示出了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该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主要由:针头1、连接管2、连接头3、抽液管11、挡块5、活塞6以及推杆7、集液硬管12以及储液瓶8组合而成,所述储液瓶8通过密封塞4与所述集液硬管12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的侧壁连通,所述抽液管11内设有活塞6和推杆7,所述抽液管11的开口端通过连接头3和连接管2与所述针头1相连,集液硬管的前端呈锥型,可刺破密封塞与储液瓶连接;所述的抽液管11侧壁的内壁上设有挡块5,所述挡块5的位置位于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连接口的后面,防止活塞卡住集液硬管与所述抽液管的连接处;所述集液硬管12贯穿所述密封塞4并置于所述储液瓶8内,将抽液管中的血液引入储液瓶;所述储液瓶8内设有螺旋状引流管9,所述螺旋状引流管9的顶端与所述集液硬管12相连,减缓血液下流的速度,增加距离,放置速度过快造成红细胞破裂;所述集液硬管12上设有止流阀10,更换储液瓶时可防止血液流出;所述止流阀10的内部设置有球体13,所述球体13的一端设置有手阀14,手动操作,简单适用成本低;所述密封塞4的中间设置有插孔42,且密封塞4的外部设置有防滑橡胶41,在可被集液硬管穿刺的同时保证储液瓶内的血液不会流出;所述防滑橡胶41设置有若干个,且均匀排列在密封塞4的外部,起到防滑作用;本技术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结构简单,结合了原有采样收集装置的优点,解决了原有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的缺点,储液瓶可更换,并且操作方便卫生,同时避免了红细胞在采集过程中的破裂,适用范围广泛,且效果明显。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主要由:针头(1)、连接管(2)、连接头(3)、抽液管(11)、挡块(5)、活塞(6)以及推杆(7)、集液硬管(12)以及储液瓶(8)组合而成,所述储液瓶(8)通过密封塞(4)与所述集液硬管(12)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的侧壁连通,所述抽液管(11)内设有活塞(6)和推杆(7),所述抽液管(11)的开口端通过连接头(3)和连接管(2)与所述针头(1)相连;所述的抽液管(11)侧壁的内壁上设有挡块(5),所述挡块(5)的位置位于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连接口的后面;所述集液硬管(12)贯穿所述密封塞(4)并置于所述储液瓶(8)内;所述储液瓶(8)内设有螺旋状引流管(9),所述螺旋状引流管(9)的顶端与所述集液硬管(12)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血液内科用血液采样收集装置主要由:针头(1)、连接管(2)、连接头(3)、抽液管(11)、挡块(5)、活塞(6)以及推杆(7)、集液硬管(12)以及储液瓶(8)组合而成,所述储液瓶(8)通过密封塞(4)与所述集液硬管(12)可拆卸连接,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的侧壁连通,所述抽液管(11)内设有活塞(6)和推杆(7),所述抽液管(11)的开口端通过连接头(3)和连接管(2)与所述针头(1)相连;所述的抽液管(11)侧壁的内壁上设有挡块(5),所述挡块(5)的位置位于所述集液硬管(12)与所述抽液管(11)连接口的后面;所述集液硬管(12)贯穿所述密封塞(4)并置于所述储液瓶(8)内;所述储液瓶(8)内设有螺旋状引流管(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小丽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