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列车车体及胶轮列车
本申请涉及地面胶轮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列车车体及胶轮列车。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公共交通汽车、快速公交、轿车、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乘坐公共交通汽车出行具有成本低、视野较好等优点,但存在因堵车导致行驶缓慢、因线路固定导致多次换乘等问题。乘坐轿车出行具有方便快速等优点,但随着城市内轿车保有量的逐渐增长,堵车严重、停车难、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困扰人们许久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采用电力作为驱动力沿独立的轨道行驶,解决了上述堵车严重、停车难、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但是前期需要建设地下隧道、地上高架桥、地面轨道,不但施工周期长、施工工序复杂,而且施工过程中需要占据道路空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有轨电车在运营期间也会占据一部分道路空间,更重要的是建设成本非常高。快速公交具有快速、环保、建设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快速公交的站台仍然会占据一部分道路空间,而且快速公交的覆盖线路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列车车体及胶轮列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列车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骨架;所述车体骨架的前端底部高于后端底部;/n设置在车体骨架顶部的中顶板,沿车长方向延伸至车体骨架的两端;/n设置在车体骨架前端底部的高地板和设置在车体骨架后端底部的低地板;/n设置在车体骨架两侧面的前侧窗、后侧窗和车门,所述车门位于前侧窗和后侧窗之间,车门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车门的底端连接至低地板;所述前侧窗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后侧窗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骨架;所述车体骨架的前端底部高于后端底部;
设置在车体骨架顶部的中顶板,沿车长方向延伸至车体骨架的两端;
设置在车体骨架前端底部的高地板和设置在车体骨架后端底部的低地板;
设置在车体骨架两侧面的前侧窗、后侧窗和车门,所述车门位于前侧窗和后侧窗之间,车门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车门的底端连接至低地板;所述前侧窗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后侧窗的顶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垂直于车长方向延伸的司机室端墙,连接于车体骨架的两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调和供风系统,设置于所述中顶板上方;所述空调通过供风系统向车体内部空间送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载受电装置,设置于所述中顶板上方;所述车载受电装置用于与充电桩插接受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骨架包括:
位于顶部的车顶骨架;
位于底部的高地板区域骨架,高地板设置在高地板区域骨架上表面;
位于底部的低地板区域骨架,低地板设置在低地板区域骨架上表面;所述低地板区域骨架的高度低于高地板区域骨架;
过渡梁,连接在低地板区域骨架与高地板区域骨架之间;
竖向骨架,连接在所述车顶骨架与高地板区域骨架、低地板区域骨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骨架包括:
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两个车顶纵梁;
垂直连接在车顶纵梁之间的多个车顶横梁,多个车顶横梁沿车长方向间隔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地板区域骨架包括:
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车底高纵梁,所述车底高纵梁与低地板区域骨架相连;
垂直连接在车底高纵梁之间的车底高横梁;
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侧面纵梁,其后端连接至车门;
所述竖向骨架包括:沿垂向延伸的多个车体长立柱,其顶端与车顶纵梁相连,底端与侧面纵梁相连;多个车体长立柱沿车长方向间隔布设,所述前侧窗或后侧窗各自设置在两个相邻的车体长立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地板区域骨架包括:
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车底低纵梁,其高度低于车底高纵梁;所述车门连接车顶纵梁与车底低纵梁之间;
垂直连接在车底低纵梁之间的车底低横梁;
所述竖向骨架还包括:沿垂向延伸的多个车体短立柱,连接在侧面纵梁与车底低纵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骨架还包括:沿垂向延伸的两个车端外侧立柱和两个车端内侧立柱;
所述低地板区域骨架还包括:车端外侧横梁和车端内侧横梁;所述车端外侧横梁垂直连接在车端外侧立柱与车端内侧立柱之间;车端内侧横梁垂直连接在两个车端内侧立柱的底端之间,所述车端内侧横梁的高度低于车端外侧横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包括:
两个门立柱,沿车长方向间隔排布;门立柱沿垂向方向延伸,其底端连接至车体骨架的底部;
门顶梁,连接在两个门立柱的顶部之间;所述门顶梁还连接至车体骨架的顶部;
门扇,设置在两个门立柱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还包括:
两个第一密封压条,分别设置在两个门立柱相对的侧面上;
第二密封压条,设置在所述门顶梁朝向所述门立柱的侧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立柱相对的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压条固定孔,所述第一密封压条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压条固定孔相适配的第一压条通孔,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压条固定孔和第一压条通孔后将所述第一密封压条与所述门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条固定孔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压条调节部和第一压条固定部,所述第一压条调节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直径,所述第一紧固件卡紧固定在所述第一压条固定部中;
所述门顶梁朝向所述门立柱的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密封压条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固定孔相适配的第二通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孔和第二通孔后将所述第二密封压条与所述门顶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调节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调节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直径,所述第二紧固件卡紧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条调节部和第一压条固定部均呈矩形,所述第一压条调节部的最小边长大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最大外径,所述第一压条固定部的最小边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最小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最大外径;
所述第二调节部和第二固定部均呈矩形,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最小边长大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最大外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最小边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最小外径且小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最大外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紧急解锁装置,通过紧急解锁固定架安装在前侧窗或后侧窗下方的车体外墙板上;所述紧急解锁装置用于实现手动打开车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面和第二固定面,所述第二固定面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面靠近车体立柱的一侧;所述外墙板上设有紧急解锁装置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面上设有与所述紧急解锁装置安装孔相对应的过孔,所述紧急解锁装置穿过所述紧急解锁装置安装孔和过孔后与所述解锁装置固定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基贵,刘英博,董静,欧士玺,姜琨久,王媛媛,张晓珍,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