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626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包括生物净化池体,所述生物净化池体内底部设置有下部支撑网,所述生物净化池体上部安装有生物浮床,且下部支撑网和生物浮床将生物净化池体内部分为下部养殖区、中部养殖区和上部养殖区,所述下部养殖区内部放养有深水鱼,所述中部养殖区内设置有水藻和小型鱼类,所述生物浮床上侧种植有水稻和放养有河蚌,生物净化池体上部开设有进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尾水处理塘构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立体生物净化系统,对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吸收和分解,使得生物净化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2019年淡水养殖总产值达5849.6亿元。2019年全国渔业统计年鉴表明,2018年全国淡水养殖池塘面积为266.84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51.82%,淡水池塘养殖产量为2210.9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4.70%。随着水产养殖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淡水池塘养殖密度也大幅度增加,加之人工饲料的大量使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粪便和残饵造成池塘水体环境恶化,需要大量换水,加剧了池塘养殖尾水的产生,需要处理的尾水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当前,仍有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影响生态环境;现有的尾水处理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态沟渠和植物浮床处理方法受水生植物生长季节影响大,静态沉淀方法不能祛除水溶性富营养物质,化学药剂方法、全机械设备处理方法、需要大量多次提水增氧的处理方法成本过高,同时,受养殖品种和养殖鱼塘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养殖池塘的尾水处理特性也有所不同。现有的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生物净化效率较差,难以满足养殖尾水处理使用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生物净化效率较差,难以满足养殖尾水处理使用所需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包括生物净化池体,所述生物净化池体内底部设置有下部支撑网,所述生物净化池体上部安装有生物浮床,且下部支撑网和生物浮床将生物净化池体内部分为下部养殖区、中部养殖区和上部养殖区,所述下部养殖区内部放养有深水鱼,所述中部养殖区内设置有水藻和小型鱼类,所述生物浮床上侧种植有水稻和放养有河蚌,生物净化池体上部开设有进水口。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净化池体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水口,且排水口上安装有排水阀。进一步的,所述中部养殖区通过纵向隔网分为小鱼养殖区和大鱼养殖区,且大鱼养殖区内放养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类和少量鳜鱼,所述小鱼养殖区内放养有小型草鱼。进一步的,所述纵向隔网内中部开设有小鱼通道,且小鱼养殖区关于大鱼养殖区设置有两个区域。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净化池体内底部安装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一端安装有输气管,输气管一端连接有增氧泵。进一步的,所述下部支撑网采用金属滤网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尾水处理塘构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立体生物净化系统,对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吸收和分解,使得生物净化效果较好。本技术通过中部养殖区通过纵向隔网分为小鱼养殖区和大鱼养殖区,且大鱼养殖区内放养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类和少量鳜鱼,小鱼养殖区内放养有小型草鱼,纵向隔网内中部开设有小鱼通道,便于小鱼进入大鱼养殖区进行喂食大鱼,而且大鱼和小鱼相邻设置,能够提高小鱼的活力。本技术通过生物净化池体内底部安装有曝气盘,曝气盘一端安装有输气管,输气管一端连接有增氧泵,能够对生物净化池体内部进行增氧处理。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生物净化池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生物净化池体;2、下部养殖区;3、纵向隔网;4、小鱼养殖区;5、大鱼养殖区;6、小鱼通道;7、生物浮床;8、曝气盘;9、输气管;10、下部支撑网;11、深水鱼;12、排水口;13、排水阀;14、进水口;15、河蚌;16、水藻;17、增氧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包括生物净化池体1,生物净化池体1内底部设置有下部支撑网10,用于对生物净化池体1内底部进行支撑处理,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安装有生物浮床7,且下部支撑网10和生物浮床7将生物净化池体1内部分为下部养殖区2、中部养殖区和上部养殖区,下部养殖区2内部放养有深水鱼11,中部养殖区内设置有水藻16和小型鱼类(放养量为100-150尾/亩+10-20尾/亩),生物浮床7上侧种植有水稻、再力花、美人蕉、鸢尾、空心菜等植物和放养有河蚌15,同时引入以浮萍为主的漂浮植物,形成生物净化生态系统,构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立体生物净化系统,对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吸收和分解,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开设有进水口14,便于尾水进入生物净化池体1内。优选的,生物净化池体1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水口12,且排水口12上安装有排水阀13,便于进行排水处理。优选的,中部养殖区通过纵向隔网3分为小鱼养殖区4和大鱼养殖区5,且大鱼养殖区5内放养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类和少量鳜鱼,小鱼养殖区4内放养有小型草鱼,纵向隔网3内中部开设有小鱼通道6,且小鱼养殖区4关于大鱼养殖区5设置有两个区域,便于小鱼进入大鱼养殖区进行喂食大鱼,而且大鱼和小鱼相邻设置,能够提高小鱼的活力。优选的,生物净化池体1内底部安装有曝气盘8,曝气盘8一端安装有输气管9,输气管9一端连接有增氧泵17,能够对生物净化池体1内部进行增氧处理。优选的,下部支撑网10采用金属滤网结构,用于进行内支撑处理。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尾水处理塘构建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立体生物净化系统,对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吸收和分解,使得生物净化效果较好;通过中部养殖区通过纵向隔网3分为小鱼养殖区4和大鱼养殖区5,且大鱼养殖区5内放养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类和少量鳜鱼,小鱼养殖区4内放养有小型草鱼,纵向隔网3内中部开设有小鱼通道6,便于小鱼进入大鱼养殖区进行喂食大鱼,而且大鱼和小鱼相邻设置,能够提高小鱼的活力。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包括生物净化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池体(1)内底部设置有下部支撑网(10),所述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安装有生物浮床(7),且下部支撑网(10)和生物浮床(7)将生物净化池体(1)内部分为下部养殖区(2)、中部养殖区和上部养殖区,所述下部养殖区(2)内部放养有深水鱼(11),所述中部养殖区内设置有水藻(16)和小型鱼类,所述生物浮床(7)上侧种植有水稻和放养有河蚌(15),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开设有进水口(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包括生物净化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池体(1)内底部设置有下部支撑网(10),所述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安装有生物浮床(7),且下部支撑网(10)和生物浮床(7)将生物净化池体(1)内部分为下部养殖区(2)、中部养殖区和上部养殖区,所述下部养殖区(2)内部放养有深水鱼(11),所述中部养殖区内设置有水藻(16)和小型鱼类,所述生物浮床(7)上侧种植有水稻和放养有河蚌(15),生物净化池体(1)上部开设有进水口(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池体(1)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水口(12),且排水口(12)上安装有排水阀(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生物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德成
申请(专利权)人: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