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发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06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明发热膜,包含: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基层;一面电阻率介于60~150Ω/sq之间的透明电阻层,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层上;一电极层,具有至少一电极线路图案,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且其网格密度介于1~25 mesh/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明发热膜
本技术涉及发热薄膜,尤其是指一种可应用于汽车挡风玻璃除雾的透明发热膜。
技术介绍
由于温差会使水气凝结在汽车挡风玻璃的表面,使驾驶人视觉受阻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在汽车挡风玻璃上都设有除雾器,以消除挡风玻璃上的雾气;目前的车用除雾器大体上是将多条金属材质制成的除雾线贴附于汽车挡风玻璃上,并使各条除雾线呈并联设置,通电时借由除雾线的电阻产生电热转换效应,以对汽车挡风玻璃加热,使附着在挡风玻璃上的雾气消散;然而,传统的除雾器运作时,其加热区域集中在除雾线附近,而其他没有贴附除雾线的位置,则须借由热传导方式进行升温,这结果除了使除雾所需的时间拉长之外,热量分布不平均的情况也会使挡风玻璃产生内应力,经长期反复运作后容易导致玻璃破裂,危害行车安全。再者,传统除雾器的除雾线是由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将多条除雾线贴附在挡风玻璃上,不仅对美观有不良的影响,也会对驾驶人的视野造成阻碍,不利行车安全。为了改善传统除雾线安装在挡风玻璃上造成阻碍视野以及不美观的问题,目前已有同业先进将金属材质的除雾线替换成透明的ITO导电条,然而,改成由多数ITO导电条充作发热源,虽可有效克服挡风玻璃见度上的问题,但是对于加温过程中升温效果分布不均的现象,以及完成除雾时间长的缺失仍无法获得改善,此外,由于ITO薄膜材料具有硬脆性及延展性差的特性,因此当ITO导电条附贴在非全平面的挡风玻璃之上时,容易在弯折部位断裂,造成不导电现象,丧失发热除雾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全面积均匀升温且快速除雾效能的透明发热膜。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透明发热膜包含:一基层,为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材料薄层;一电阻层,为一面电阻率介于60~150Ω/sq(单位Ω/sq,中文含义为欧姆每平方米)之间的透明导电薄膜,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层上;一电极层,具有至少一电极线路图案,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且其网格密度(Griddensity)介于1~25mesh/mm2(单位mesh/mm2,中文含义为网眼数每平方毫米)之间,所述电极线路图案电性搭接所述电阻层的至少一局部面积;以及一保护层,为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材料薄层,所述保护层全面地覆盖包含所述电阻层及所述电极层设置的区域范围。其中,所述基层及所述保护层的材料选自于玻璃、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酰亚胺(PI)或聚氨酯(PU)之一,但实施的材料范围不以前述材料为限,各类软性、硬性或可挠性的透明基板均适用。其中,所述电阻层为一金属氧化物薄膜,所述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材料选自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铝(AZO)、氧化锡锑(ATO)或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之一,但实施范围不以前述材料为限。其中,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材料选自于石墨烯或是含有银、铜、金、铝、钼成分为主的合金材料之一;优选,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线宽在8μm以下,更优选,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线宽在5μm以下。根据本技术,所述电极线路图案通过网格状布置的导电线而电性搭接到所述电阻层上,因此在所述电极线路图案与所述电阻层之间形成多数个电性搭接点(Electriccontact);当对所述电极线路图案输入电源时,在所述电阻层上的所述电性搭接点的附近区域即会进行电热转换作用并产生热能,因此可在所述电阻层上形成多个同时运作且位置均匀分布的发热源,从而使热量均匀地分布到整个作用区域,并可缩短热传导时间,提升除雾效率;由此可知,本技术可解决大面积发热膜的电热转换不均匀化的问题。另外,本技术将所述电极线路图案电性搭接所述电阻层而使用,由于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具有延展性金属材料的导电线所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因此本技术的透明发热膜可在弯曲的条件下使用,例如附贴在曲面上,即便是安装在曲面时造成所述电阻层的薄膜材料断裂,仍可通过所述电极线路图案上的导电线正常导电,发挥除雾效能。在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透明发热膜还包含至少一辅助电极层,在所述辅助电极层上具有至少一辅助电极线路图案,所述辅助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其电性搭接于所述电极层及所述电阻层的至少一局部面积,并令所述辅助电极线路图案的网格与所述电极线路图案的网格呈彼此不重合设置;其中,所述辅助电极线路图案的网格密度介于1~25mesh/mm2之间,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材料选自于石墨烯或是含有银、铜、金、铝、钼成分为主的合金材料之一;优选,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线宽在8μm以下,更优选,所述微米级导电线的线宽在5μm以下。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借由在所述局部面积内增设所述辅助电极线路图案,以提高所述局部面积内的网格密度,从而降低在所述局部面积的电阻层的等效阻抗(EquivalentImpedance),在进行电热转换作用时可减少发热量(caloricvalue);从另一方面来说,本技术实施例可在所述电阻层上增加形成更多的个电性搭接点,使热量可以均匀地分布到整个作用区域,更加缩短热传导时间,提升除雾效率;根据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电阻层上的局部面积电性搭接不同网格密度的电极线路图案及/或辅助电极线路图案,即可调整所述电阻层上的局部面积的发热量;据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依使用需求而任意地调整发热膜的局部面积的发热量的手段。根据本技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层上可包含多个电极线路图案,多个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且其分别具有不同的网格密度,所述网格密度介于1~25mesh/mm2之间,相邻的所述电极线路图案彼此电性连接,多个所述电极线路图案电性搭接所述电阻层的至少一部份面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借由在所述电极层上设置多个具有不同网格密度的电极线路图案,并电性搭接到所述电阻层上,以在所述电阻层上形成多个具有不同等效阻抗值的局部面积,在运作时在所述局部面积上产生不同的热量。本
技术实现思路
以简化形式介绍一些选定概念,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描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意欲辨识申请专利的标的的关键特征或基本特征,亦非意欲用于限制申请专利的标的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构件分离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叠层架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极层的平面图;图4为图3在IV部位的侧面剖示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构件分离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叠层架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极层的平面图;图8为图7在VIII部位的侧面剖示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构件分离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叠层架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电极层与辅助电极层叠合的平面图。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基层,为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材料薄层;/n一电阻层,为一面电阻率介于60~150Ω/sq之间的透明导电薄膜,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层上;/n一电极层,具有至少一电极线路图案,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且其网格密度介于1~25 mesh/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发热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层,为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材料薄层;
一电阻层,为一面电阻率介于60~150Ω/sq之间的透明导电薄膜,其被设置在所述基层上;
一电极层,具有至少一电极线路图案,所述电极线路图案是由微米级导电线交织而成的网格所构成,且其网格密度介于1~25mesh/mm2之间,所述电极线路图案电性搭接所述电阻层的至少一局部面积;以及
一保护层,为一具备介电性的透明材料薄层,所述保护层全面地覆盖包含所述电阻层及所述电极层设置的区域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及所述保护层的材料选自于玻璃、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或聚氨酯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为一金属氧化物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志强黄鸿棋林青峰林孟癸
申请(专利权)人: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