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75676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电压采集单元和供电单元;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接线端;双极开关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接触线与钢轨,或正馈线与钢轨,或接触线与正馈线;电流采集单元与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流;电压采集单元与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压;供电单元用于给该装置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各模块的集成化,无需现场布线,提高了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铁路电气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新建铁路在进行动态检测时,为了验证设计参数,检验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可靠性,通常需要进行牵引供电系统人工短路试验。按照《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应采用接触线对钢轨、正馈线对钢轨两种方式进行接触网人工短路试验”,“接触网短路试验点,直接供电方式宜设于供电臂中间及末端,自耦变压器(autotransformer,简称为AT)供电方式宜设于第一AT段末段及第二AT段中间位置”。但长期以来,接触网短路试验需要的开关往往是临时调配,所用的开关型号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接线方式也有差别,而且控制回路部分需要现场临时接线,可靠性不高,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安全性也不能保证。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集成度高,体积较小搬运方便,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始终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集成度低、体积大、可靠性差、操作复杂等问题。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电压采集单元和供电单元;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接线端;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接触线与钢轨,或正馈线与钢轨,或接触线与正馈线;所述电流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流;所述电压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压;所述供电单元用于给该装置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箱体被竖直隔板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隔板设置有电缆孔,用于布置电缆线;所述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和电压采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所述供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的第一绝缘子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另一端的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二接线端包括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二绝缘子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另一端的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隔板相对的第一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向外延伸出所述箱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竖向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到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时,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竖向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到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时,所述第二绝缘子与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二端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压采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面上;所述电流采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电流采集单元;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电压采集单元。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的信号输出节点与所述双极开关的信号输入节点相连;当接触网电流高于设定电流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第一设定时间长度时,所述保护单元触发断开信号并控制所述双极开关断开;当接触网电压高于设定电压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第二设定时间长度时,所述保护单元触发断开信号并控制所述双极开关断开。进一步地,所述电流采集单元包括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与所述保护单元的电流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由金属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面分别设置有接地点。进一步地,所述电压采集单元包括电压互感器;所述电压互感器的一次绕组的一个接线端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另一个接线端与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面连接;所述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与所述保护单元的电压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遥控单元;所述遥控单元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双极开关闭合或断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目前,新建铁路在进行动态检测时,通常采用人工现场接线,可靠性不高,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本技术通过将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和电压采集单元设置在第一腔室、供电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实现了各模块的集成化,无需现场布线,提高了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分隔布置能够避免各个模块相互影响,同时便于对各个模块进行检测、更换或维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电压采集单元和供电单元;/n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接线端;/n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端;/n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接触线与钢轨,或正馈线与钢轨,或接触线与正馈线;/n所述电流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流;/n所述电压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压;/n所述供电单元用于给该装置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电压采集单元和供电单元;
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第一接线端;
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二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端;
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用于连接接触线与钢轨,或正馈线与钢轨,或接触线与正馈线;
所述电流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流;
所述电压采集单元与所述双极开关的回路连接,用于采集短路时的接触网电压;
所述供电单元用于给该装置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被竖直隔板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隔板设置有电缆孔,用于布置电缆线;
所述双极开关、电流采集单元和电压采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
所述供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接线端包括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的第一绝缘子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另一端的第一引出线;
所述第二接线端包括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二绝缘子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另一端的第二引出线;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隔板相对的第一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向外延伸出所述箱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竖向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到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时,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一端子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竖向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到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时,所述第二绝缘子与所述双极开关的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向阳张俊吕朝刘维李书全王生旭王敬渊冯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