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7452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属于城市排水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凹坑以及浇筑成型在凹坑底部的集水井,集水井的顶面高于凹坑的底面,集水井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内设置有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顶网、侧网以及底网,顶网该设在溢流口处,且顶网与集水井的顶部抵接,侧网与溢流口配合使用,且侧网与集水井插接配合,底网位于集水井内,且底网与侧网的底部固定连接,顶网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一滤孔,底网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三滤孔,第一滤孔的面积大于第三滤孔的面积,达到排水通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城市排水
,特别涉及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度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慢慢渗透到地下,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吸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现有公告号为CN20661666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由下向上依次盖设有素土层、砾石层、生物过滤层、种植土层以及滞水层,砾石层内埋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溢流管,第二溢流管上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溢流管,第一溢流管与第二溢流管相连通,第一溢流管由下向上依次贯穿生物过滤层、种植土层以及滞水层,第一溢流管的顶端开设有溢水口,溢水口位于该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预设的最高水位处,溢水口处设置有截污盖,截污盖与溢水口配合使用,截污盖与第一溢流管固定连接,截污盖为蓖式截污盖,截污盖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供雨水流入溢水口的腰形孔。在有降雨时,雨水会向该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处汇集,雨水会被滞水层所阻滞,从而使雨水缓慢流向溢水口,蓖式截污盖会对雨水进行过滤,将雨水中携带的杂物从雨水中滤除,从而将杂物阻挡在溢水口外,经过过滤的雨水会流入溢水口并沿第一溢流管流向第二溢流管,并沿第二溢流管流向雨水的集中收集处,被储存起来。但是该中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的结构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截污盖的腰形孔为单一尺寸的腰形孔,当腰形孔的宽度较窄时,可将多数尺寸较大的杂物阻拦在溢水口溢水口外,杂物淤积在溢水口处会阻碍雨水继续流入溢水口;而当腰形孔的宽度较宽时,则会使多数尺寸较大的杂物进入溢水口,造成第一溢流管与第二溢流管的堵塞;因此,截污盖的尺寸单一使得该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的排水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达到排水通畅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凹坑以及浇筑成型在凹坑底部的集水井,集水井的顶面高于凹坑的底面,集水井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口,溢流口内设置有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顶网、侧网以及底网,顶网盖设在溢流口处,且顶网与集水井的顶部抵接,侧网与溢流口配合使用,且侧网与集水井插接配合,底网位于集水井内,且底网与侧网的底部固定连接,顶网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一滤孔,底网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三滤孔,第一滤孔的面积大于第三滤孔的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雨水汇入集水井时,雨水会先穿过第一滤孔,第一滤孔会将雨水中混有的体积较大的杂质进行阻拦,从而完成对雨水的第一次过滤,雨水穿过第一滤孔后会在中立的作用下流向底板,底板的第三滤孔会对雨水进行再一次过滤,并将雨水中混有的体积较小的杂物滤除,顶板与底板配合使用,通过第一滤孔、第三滤孔对雨水进行分层过滤,减缓杂物在顶板或底板处蓄积的速度,起到排水通畅的效果。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属侧网向远离集水井侧壁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侧网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二滤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无法从底板的第三滤孔及时排出时,未排出的雨水会从侧网的第二滤孔流出,从而保证雨水能够顺畅的流入集水井中,第二滤孔也可对雨水进行过滤,防止杂物流入集水井或抽水管中。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网顶部设置有用于将侧网悬挂在集水井顶部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环与限位槽,支撑环套设在侧网上并与侧网固定连接,限位槽开设在集水井的顶面,且限位槽与支撑环配合使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与支撑环配合使用,支撑环卡嵌在限位槽中,从而为与支撑环固定连接的侧网提供向上的支持力,从而使得侧网与底网能够悬挂在集水井的顶部,与顶网一同对雨水进行过滤。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原土层上铺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的顶面开设有集水坑,集水坑的侧壁向靠近集水井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集水坑的底面低于集水井的顶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土层的设置,可用于种植制备,从而起到绿化环境的效果,集水坑的设置,可用于收集雨水,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集水坑的倾斜侧壁汇入集水坑坑中。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井的外侧铺设有用于防止雨水直接冲击集水井侧壁的碎石滞水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滞水层的设置,可用于减缓水流沿集水坑的倾斜侧壁流下后的速度,从而减小水流对集水井侧壁的冲击,延长集水井的寿命。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植土层与原土层之间铺设有碎石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层的设置,可对种植土层起到支撑的作用,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碎石层与原土层之间铺设有透水无纺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无纺布的设置,可在保证雨水能够正常下渗的基础上,防止碎石层与原土层相互混合,从而防止碎石层与种植土层相互靠近侧部分发生下陷。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碎石层与种植土层之间也铺设有透水无纺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无纺布的设置,可在保证雨水能够正常下渗的基础上,防止碎石层与种植土层相互混合,从而防止碎石层与种植土层相互靠近的部分发生下陷。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原土层内埋设有用于抽出集水井中的雨水的抽水管,抽水管的一端贯穿集水井的侧壁,并与集水井的侧壁固定连接,抽水管与集水井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水管的设置,可用于排出集水井中蓄积的雨水,从而对雨水实现回收再利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顶板与底板配合使用,通过第一滤孔、第三滤孔对雨水进行分层过滤,减缓杂物在顶板或底板处蓄积的速度,起到排水通畅的效果;2、侧板与第二滤滤孔配合使用,当雨水无法从底板的第三滤孔及时排出时,未排出的雨水会从侧网的第二滤孔流出,从而保证雨水能够顺畅的流入集水井中;3、碎石滞水层的设置,可用于减缓水流沿集水坑的倾斜侧壁流下后的速度,从而减小水流对集水井侧壁的冲击,延长集水井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旨在展示支撑组件的A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凹坑;2、集水井;21、溢流口;3、过滤组件;31、顶网;311、第一滤孔;32、侧网;321、第二滤孔;33、底网;331、第三滤孔;4、支撑组件;41、支撑环;42、限位槽;5、碎石滞水层;6、种植土层;61、集水坑;7、碎石层;8、原土层;9、透水无纺布;10、抽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参照图1与图2,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凹坑,凹坑的底部为夯实的原土层,原土层上由下至上依次填设有碎石层和种植土层,凹坑上还浇筑成型有集水井,集水井竖直设置,且集水井由下至上依次贯穿碎石层与种植土层,碎石层与种植土层之间铺设有透水无纺布,碎石层与原土层之间也铺设有透水无纺布。利用该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雨水时,雨水会汇聚在凹坑中的种植土层上,种植土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坑(1)以及浇筑成型在凹坑(1)底部的集水井(2),集水井(2)的顶面高于凹坑(1)的底面,集水井(2)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口(21),溢流口(21)内设置有过滤组件(3),过滤组件(3)包括顶网(31)、侧网(32)以及底网(33),顶网(31)盖设在溢流口(21)处,且顶网(31)与集水井(2)的顶部抵接,侧网(32)与溢流口(21)配合使用,且侧网(32)与集水井(2)插接配合,底网(33)位于集水井(2)内,且底网(33)与侧网(32)的底部固定连接,顶网(31)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一滤孔(311),底网(33)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三滤孔(331),第一滤孔(311)的面积大于第三滤孔(331)的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坑(1)以及浇筑成型在凹坑(1)底部的集水井(2),集水井(2)的顶面高于凹坑(1)的底面,集水井(2)的顶部开设有溢流口(21),溢流口(21)内设置有过滤组件(3),过滤组件(3)包括顶网(31)、侧网(32)以及底网(33),顶网(31)盖设在溢流口(21)处,且顶网(31)与集水井(2)的顶部抵接,侧网(32)与溢流口(21)配合使用,且侧网(32)与集水井(2)插接配合,底网(33)位于集水井(2)内,且底网(33)与侧网(32)的底部固定连接,顶网(31)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一滤孔(311),底网(33)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三滤孔(331),第一滤孔(311)的面积大于第三滤孔(331)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属侧网(32)向远离集水井(2)侧壁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侧网(32)上开设有用于过滤雨水的第二滤孔(3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32)顶部设置有用于将侧网(32)悬挂在集水井(2)顶部的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包括支撑环(41)与限位槽(42),支撑环(41)套设在侧网(32)上并与侧网(32)固定连接,限位槽(42)开设在集水井(2)的顶面,且限位槽(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政杨涛李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方正园林建设监理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