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355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上设置用于与车辆底盘固定的锁定机构,所述电池本体的前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所述电池本体的后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I,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与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前转动杆,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后转动杆;所述电池本体的重心在水平面的垂线穿过所述前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与后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的连线或其围成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为车载动力电池提供稳定的装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对石油燃料的依赖,促进了能源结构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摆脱长期以来对内燃机核心技术的依赖。然而,电动车在带来绿色环保、舒适安静的驾乘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充换电的需求。相较于燃油车在使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电动车的充换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现出了极大的不便利性,也因此抑制了大量普通用户使用电动车的积极性。当前的电动车充换电方式主要有四种:1.换电站换电2.直流快充3.交流慢充4.移动充电车充电换电站通过为亏电的汽车直接更换预先充电的电池从而实现电动汽车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能量补给的高效体验。在实施上,为了满足大量备用电池在换电站同时进行大功率预充电的需求,换电站的建设需要为之部署大容量电网线路,搭建用于换电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设备,由于换电时间同燃油车加油类似,为了让电动车用户能够在寻找换电站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上获得与燃油车加油相类似的体验,这就要求企业部署同加油站密度相当的换电站,考虑到电池的续航里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及燃油车,实际换电站的需求数量应大于当前加油站的密度——这在寸土寸金的人口聚集区显得相当困难。此外,汽车设计、制造方面,换电方案的广泛落地的一个潜在要求是需要各家汽车企业在设计电动汽车的时候统一电池规格,从而使换电站能够为各种车型换电——而这样的电池规格统一会极大地限制汽车企业所能研制的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长期来看,换电站的局限性也易阻碍日后汽车、电池技术进步后的产品更新换代。因此,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换电站虽然理论上能够让电动汽车用户获得类似燃油车的能量补给效率,但其耗费的土地、技术和资金代价却很高,更适合作为拥有大量统一车型,拥有固定始发站和终点站的营运车辆的电力补充手段。直流充电桩使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技术实现较高速率的充电,未来的3C大电流充电技术预期可以提供在20分钟内完成充电的方案。在实施上,直流充电速度虽然较快,考虑到仍然有20分钟至1小时的充电等候时间,因此依然需要用户在用车过程中对行驶线路和充电时间有着提前规划,加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续航时间较燃油车更小,频繁的充电需求和充电规划使得用户在使用电动车的时候需要额外费心为电动车提供服务,在用车过程中为顾及车的充电需求而将就自身的需求,这一点与普通非营运用户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从而为自己的出行方便提供服务的初衷是相互矛盾的,用户体验因此下降。加之直流充电桩的早期建设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高昂,使得这一技术更多地集中部署于商场,高速公路休息站、公共停车场等车流密集区以实现较高的利用率和周转率,而在车辆流动率较低的居住区,或面积更广,人烟更稀少的区域铺设则表现为极大地不经济。此外,直流充电桩的短时大功率电力需求和即充即走的特点使得其在对电网负荷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却难以在夜间用电低谷时间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交流慢充的技术门槛低,对电网基础设施要求低,因而可以廉价、快速部署到家庭和单位用户,这一方式非常适合日常通勤有固定交流慢充车位的用户所采纳,但却要求电动车用户拥有安装充电装置的车位,考虑到消防安全,车位产权,电力布线等实际问题,这对很多业已规划成熟的居住小区来说落实起来难度较大。同时,交流慢充的方式不适合用户作为行驶途中的电力补充方式,难以满足电动车用户对车辆灵活多样的全方位需求。移动充电车通过将载有充电设备的车辆直接行驶至待充电车辆旁边为其现场充电的方式以帮助电动车用户在其他充换电方式都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完成对车辆的电力补充。该方案要求提供该服务的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使得这一充电方案能够随时随地可用,并且往往需要付出动辄半小时以上的充电时长加之充电车往来的等候时间,这一充电方案在为用户充电地点提供了自由性的同时依然不能帮助客户解决充电等待的问题,用户依然需要耗费时间精力以完成充电过程。技术上来看,充电车的电力来源要么是内燃机发电机的现场发电,要么是由事先预充的电池包放电,前者的发电效率和多次电力转换效率都表现得不经济,长期来看,该方案也不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临时的应急措施存在而难以做大规模推广。综上,我们看到,作为下一代清洁能源出行工具的电动车在当前的充换电体验上依然有着诸多不足,因此亟需一系列能极大地方便电动车充换电的技术方案以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电动车充电需要整体移动导致充电难的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提供一种能实现稳定装卸的车载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上设置用于与车辆底盘固定的锁定机构,所述电池本体的前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所述电池本体的后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I,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与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前转动杆,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后转动杆;所述电池本体的重心在水平面的垂线穿过所述前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与后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的连线或其围成的空间。本处所指的锁定机构用于在电池安装到位之后实现电池与车辆间的紧固锁定,可以是电池两侧的锁舌(车辆底盘设置配套对应结构锁孔),也可以是电池上方设可转动的螺杆(车辆底盘设置配套对应结构螺纹孔)等能实现紧固目的的形式。本处所指的电池本体的前部、后部,是指电池本体横向相对的两部分。在安装时,电池本体的底部朝向地面,电池本体的顶部朝向车辆底盘。转轴I和转轴II两者的数量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分别用于驱动前转动杆和后转动杆实现绕各自转动轴的转动运动。本处所指的转动轴平行,是指对应的转动轴之间相互平行,在极端设计下不排除可以形成共线。转动轴垂直连接转动杆是指转动轴的轴向与转动杆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优选的,所述前转动杆或所述后转动杆的末端设置带驱动的轮。本处所指轮的驱动,是指让所述的轮在转动杆上转动的动力源,一般可用电机等驱动形式。所述末端是指转动杆上相对连接点的另一端。优选的,所述轮为万向轮。优选的,所述前转动杆与所述后转动杆分别为一根,所述轮为宽轮胎。本处所指的宽轮胎是指其胎冠(着地面)的宽度较大,足以在抬升时稳定电池,使之不至于倾倒。所述电池本体的重心在水平面的垂线穿过所述转轴I连接点与所述转轴II连接点的连线上。优选的,所述前转动杆与所述后转动杆对称设置且分别为两根。本处所指的“对称的”“两根”是指一根前转动杆设置在电池本体的前部的同时,一根后转动杆也设置在电池本体的后部的对称位置;且前转动杆的数量为两根,后转动杆的数量也为两根。优选的,所述转轴I和所述转轴II的转动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转轴I和所述转轴II的转速相等。本处所指的“所述转轴I和所述转轴II的转速相等方向相反”是指在实现电池本体抬升或下降的过程中,转轴I和转轴II的运动状态。本处所指转轴的驱动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马达或转动力输出、传力机构;本处所指的转速相等方向相反可以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上设置用于与车辆底盘固定的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的前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所述电池本体的后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I,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与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前转动杆,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后转动杆;所述电池本体的重心在水平面的垂线穿过所述前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与后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的连线或其围成的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上设置用于与车辆底盘固定的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的前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所述电池本体的后部设带驱动的转轴II,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与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转轴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前转动杆,所述转轴II的转动轴垂直连接后转动杆;所述电池本体的重心在水平面的垂线穿过所述前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与后转动杆顶点在水平面的垂点的连线或其围成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稳定装卸能力的车载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转动杆或所述后转动杆的末端设置带驱动的轮。


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杰
申请(专利权)人:夸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