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7325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包括地下室外墙、支护桩、基坑支撑梁以及止水钢框,支护桩设于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基坑支撑梁穿过地下室外墙并连接地下室外墙和支护桩,基坑支撑梁包括多根第一钢筋,止水钢框位于基坑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并与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基坑支撑梁,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基于此,止水钢框可有效抵挡住具有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其在地下水沿着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缝隙渗透进室内的过程中大大延长了渗水的路径,减少了渗水的风险,从而降低地下室外墙的维修成本,且止水钢框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在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通常需要在地下室外墙之外搭建排桩进行排桩支护以加固地基,排桩支护通常由支护桩、支撑及防渗帷幕等组成。基坑支护中一般采用基坑支撑梁以支撑基坑,当地下室内的基坑支撑梁穿过地下室外墙并与支护桩连接时,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处存在施工缝,存在渗水的隐患。现有的施工方法一般采用水泥浆对该连接处进行抹平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所形成的地下室结构无法抵抗具有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仍然存在渗水的风险,一旦地下水沿着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缝隙渗入室内,容易导致地下室外墙无法修补,维修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基坑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处渗水、延长渗水路径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地下室外墙;支护桩,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基坑支撑梁,其穿过所述地下室外墙并连接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支护桩,所述基坑支撑梁包括多根第一钢筋;止水钢框,位于所述基坑支撑梁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通过第二钢筋与所述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筋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筋。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的深度为40~60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120~180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钢框的厚度为3-5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设有环形的第一挡板,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设有环形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均朝向所述支护桩延伸,并与所述止水钢框共同围成环形的蓄水槽。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槽的槽壁设有渗水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蓄水槽内的蓄水情况。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基坑支撑梁相交的连接处铺设有防水卷材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施工支护桩和冠梁;开挖土体至所述冠梁所在平面,施工顶支撑梁;将止水钢框垂直固定连接于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用于筑造基坑支撑梁;开挖土体至第一预定距离,施工地下一层底板和所述基坑支撑梁,其中,所述基坑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地下一层底板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支护桩固定连接,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开挖土体至第二预定距离,施工地下二层底板和地下室外墙,其中,所述基坑支撑梁垂直穿设于地下室外墙中,所述止水钢框位于所述基坑支撑梁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包括地下室外墙、支护桩、基坑支撑梁以及止水钢框,支护桩设于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基坑支撑梁穿过地下室外墙并连接地下室外墙和支护桩,基坑支撑梁包括多根第一钢筋,止水钢框位于基坑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并与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基坑支撑梁,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基于上述结构,位于基坑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的止水钢框可有效抵挡住具有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其在地下水沿着支撑梁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缝隙渗透进室内的过程中大大延长了渗水的路径,减少了渗水的风险,从而降低地下室外墙的维修成本,且止水钢框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安装;其次,将止水钢框与用于筑造基坑支撑梁的第一钢筋固定连接可较为方便地固定止水钢框,并提高了止水钢框的稳固性,使其无论是在基坑支撑梁的浇筑过程中还是地下室外墙的浇筑过程中均不易发生移动,从而不会影响止水钢框的防渗水效果;再者,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基坑支撑梁的设置形式相较于将其简单套设于基坑支撑梁外的形式,可防止地下水沿止水钢框和基坑支撑梁之间的缝隙渗透进室内,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下水在基坑支撑梁的混凝土内渗漏,也即,防渗水的效果更好。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的施工方法,由于制备得到上述的地下室结构,可有效防止地下水从地下室外墙与基坑支撑梁之间的缝隙、从止水钢框与基坑支撑梁之间的间隙或者从基坑支撑梁的混凝土内渗透进室内,防渗水的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止水钢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中:1、支护桩;2、冠梁;3、顶支撑梁;4、止水钢框;5、基坑支撑梁;51、第一钢筋;6、地下一层底板;7、地下二层底板;8、地下室外墙;9、第二钢筋;10、蓄水槽;101、第一挡板;102、第二挡板;20、渗水监测装置;201、吸水条;202、第一导电板;203、第二导电板;204、监控单元;30、防水卷材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地下室外墙;/n支护桩,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侧;/n基坑支撑梁,其穿过所述地下室外墙并连接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支护桩,所述基坑支撑梁包括多根第一钢筋;/n止水钢框,位于所述基坑支撑梁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下室外墙;
支护桩,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侧;
基坑支撑梁,其穿过所述地下室外墙并连接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支护桩,所述基坑支撑梁包括多根第一钢筋;
止水钢框,位于所述基坑支撑梁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相交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凸出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通过第二钢筋与所述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筋垂直于所述第一钢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水钢框的内周壁嵌入所述基坑支撑梁的深度为40~6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水钢框的外周壁与所述基坑支撑梁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120~18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水钢框的厚度为3-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基坑支护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随新柳冰强叶能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