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85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1:21
本申请公开一种双循环换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其中外壳体底部和内壳体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内壳体底部设有与进水腔连通的进水管道,外壳体上部与内壳体上部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溢流通道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连通的溢流腔,且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最上层溢流腔上连通有出水管道,通过进水管道可向进水腔注入冷却水,冷却水向上溢流到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内以沿两个方向对内壳体内热源进行双循环冷却,冷却水进入溢流通道后从最下层的溢流腔由下而上依次经多层溢流腔进行折返流动,到达最上层溢流腔后从出水管道流出,通过双循环换热增加了换热面积和传热时间,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循环换热器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双循环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差的缺点,导致冷却炉换热能力差强人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改进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通过增强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来提高冷却炉整体的换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为了解决现有换热器换热效率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循环换热器,通过设置两个溢流通道的双循环换热,增加了换热面积和传热时间,有效提高换热效率。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双循环换热器,包括外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底部和所述外壳体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所述外壳体侧壁和所述内壳体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每个所述溢流通道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且多层所述溢流腔中,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最上层所述溢流腔上连通有出水管道,所述外壳体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水腔连通的进水管道。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溢流通道内由下而上间隔交错设置有多个溢流板,多个所述溢流板将所述溢流通道分隔成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所述溢流腔。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相邻的两个所述溢流板中,一个所述溢流板末端与相邻的溢流腔之间设有第一缺口,另一个所述溢流板远离所述第一缺口的一端与相邻的溢流腔之间设有第二缺口。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外壳体侧壁和所述内壳体侧壁为同轴设置的空心圆柱形,多个所述溢流板平行环绕连接于所述外壳体侧壁和所述内壳体侧壁之间。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出水管道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出水管道分别连接于所述外壳体侧壁和所述内壳体侧壁之间,并将所述外壳体侧壁与所述内壳体侧壁之间分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溢流通道。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两个所述出水管道的进水端分别对应连通两个所述溢流通道最上层的所述溢流腔。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两个所述出水管道的下端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外壳体底部。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双循环换热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体下部的底座,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管道的出水端均设于所述底座上。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外壳体底部与所述外壳体底部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并分别对应连通两个所述溢流通道的所述进水腔,所述进水管道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水腔连通。如上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所述溢流腔共设置有为4-8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申请的双循环换热器,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其中外壳体底部和内壳体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外壳体侧壁与内壳体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且每个溢流通道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且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最上层溢流腔上连通有出水管道,内壳体底部设有与进水腔连通的进水管道,通过进水管道可向进水腔注入冷却水,冷却水向上溢流到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内,沿两个方向对内壳体内热源进行双循环冷却,冷却水从最下层的溢流腔由下而上依次经多层溢流腔进行折返流动,到达最上层溢流腔后从出水管道流出,通过两个溢流通道的双循环换热增加了换热面积和传热时间,有效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申请双循环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双循环换热器的仰视角示意图。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2沿A-A方向剖切所述外壳体1侧壁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2沿B-B方向剖切所述外壳体1上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6,双循环换热器,包括外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内壳体2,所述外壳体1底部和所述外壳体1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10,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4,每个所述溢流通道4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40,且多层所述溢流腔40中,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40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最上层所述溢流腔40上连通有出水管道5,所述外壳体1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的进水管道3。本申请的双循环换热器,包括外壳体1和内壳体2,其中外壳体1底部和内壳体2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10,外壳体1侧壁与内壳体2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4,且每个溢流通道4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40,且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40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最上层溢流腔40上连通有出水管道5,内壳体2底部设有与进水腔10连通的进水管道3,通过进水管道3可向进水腔10注入冷却水,冷却水向上溢流到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4内,沿两个方向对内壳体2内热源进行双循环冷却,冷却水从最下层的溢流腔40由下而上依次经多层溢流腔40进行折返流动,到达最上层溢流腔40后从出水管道5流出,通过两个溢流通道4的双循环换热增加了换热面积和传热时间,有效提高换热效率。优选的,所述溢流通道4内由下而上间隔交错设置有多个溢流板41,多个所述溢流板41将所述溢流通道4分隔成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所述溢流腔40。通过间隔交错设置的多个溢流板41将溢流通道4分隔成多层依次连通的溢流腔40,增加了冷却水行走的距离,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溢流板41中,一个所述溢流板41末端与相邻的溢流腔40之间设有第一缺口411,另一个所述溢流板41远离所述第一缺口411的一端与相邻的溢流腔40之间设有第二缺口412。如图6所示,设计间隔缺口的目的是当冷却水从第一缺口411往上溢流时,冷却水从远离第一缺口411一端的第二缺口412流出,通过折流往返形式在溢流通道4内循环流动,延长了冷却水行走距离,提高了热交换效果。优选的,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为同轴设置的空心圆柱形,多个所述溢流板41平行环绕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之间。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为圆形,两个溢流通道4分别对内壳体2的两个半圆区域进行冷却,通过双循环提高了冷却效率。当然本申请的换热器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也可设置成四方形或其他形状。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5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出水管道5分别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1侧壁之间,并将所述外壳体1内侧壁与所述内壳体2外侧壁之间分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溢流通道4。本申请的输水管道5设置在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将两者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溢流通道4,两个溢流通道4分别对内壳体1两侧进行各自冷却,通过双循环提高了换热效率,相比1个溢流通道4,本申请通过两个方向可减少冷却水行走的路径,避免冷却水行走一般时就失去冷却效果。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5的进水端分别对应连通两个所述溢流通道4最上层的所述溢流腔40。每个出水管道5分别对应引出两个溢流通道4上层的冷却水,可提高换热效率。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5的下端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外壳体1底部。出水管道5将冷却水从外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循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内壳体(2),所述外壳体(1)底部和所述外壳体(1)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10),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4),每个所述溢流通道(4)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40),且多层所述溢流腔(40)中,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40)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最上层所述溢流腔(40)上连通有出水管道(5),所述外壳体(1)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的进水管道(3)。/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循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内壳体(2),所述外壳体(1)底部和所述外壳体(1)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10),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溢流通道(4),每个所述溢流通道(4)均包括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溢流腔(40),且多层所述溢流腔(40)中,最下层的所述溢流腔(40)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最上层所述溢流腔(40)上连通有出水管道(5),所述外壳体(1)底部设有与所述进水腔(10)连通的进水管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通道(4)内由下而上间隔交错设置有多个溢流板(41),多个所述溢流板(41)将所述溢流通道(4)分隔成多层由下而上依次首尾连通的所述溢流腔(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溢流板(41)中,一个所述溢流板(41)末端与相邻的溢流腔(40)之间设有第一缺口(411),另一个所述溢流板(41)远离所述第一缺口(411)的一端与相邻的溢流腔(40)之间设有第二缺口(4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侧壁为同轴设置的空心圆柱形,多个所述溢流板(41)平行环绕连接于所述外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龙强牛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汇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