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及应用其的电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145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及应用其的电器设备,其中,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负反馈模块以及电机,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机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所述负反馈模块通过控制模块与电机电连接用于实现电机的稳定调速。本发明专利技术工作时,控制模块控制电机实现正反转,之后负反馈模块对电机进行稳定调速,其摒弃了传统的通过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方式,因此摒弃机械寿命控制因素,增长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为产品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及应用其的电器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驱动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及应用其的电器设备。
技术介绍
市场上关于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电路,一般采取双继电器的可换相电路或者以单片机控制的全桥电路。上述驱动控制电路具有外置元件简单、驱动电流大等优点,因此被市场广泛采纳;但是其同时具有如下缺点:使用寿命短(主要依靠继电器机械寿命)、电机开关过程中尖峰电压损害、不具有短路保护、电机自锁功能、成本高、效率低等;以往研发人员或企业由于墨守成规、技术提升限制而忽略了对该部分应用的创新改善,直接导致产品可靠性低、开发过程成本高、品牌质量下降等客观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成本低且使得电机的速度可调。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器设备。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包括控制模块、负反馈模块以及电机,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机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所述负反馈模块通过控制模块与电机电连接用于实现电机的稳定调速。优选地,所述负反馈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L,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五引脚接VREF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一路依次通过第九十四电阻R94、第九十七电容C97与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九十六电容C96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通过第九十三电阻R93与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发射极一路与第九十二电阻R92的一端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七十五电阻R75接地,所述第七十五电阻R75与第十五电阻R15并联,所述第九十二电阻R92的另一端与第九十六电容C96、第九十四电阻R94以及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共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与控制模块连接。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左桥驱动单元和右桥驱动单元,所述左桥驱动单元和右桥驱动单元电连接,且所述左桥驱动单元和右桥驱动单元呈对称结构。优选地,所述左桥驱动单元包括第七十二电阻R72和第七十四电阻R74,所述第七十二电阻R72的一端和第七十四电阻R74一端与信号端TG3共接,所述第七十二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Q4的基极、第七十三电阻R7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四电阻R74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七十电阻R70的一端、第四二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场效应管U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七十电阻R70的另一端与第七十一电阻R71的一端、第一场效应管U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U1的栅极与第四二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七十一电阻R7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U1与第二场效应管U2连接,所述第七十三电阻R73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Q3的发射极均接地。优选地,所述右桥驱动单元包括第十八电阻R18和第七十六电阻R76,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和第七十六电阻R76一端与信号端TG4共接,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Q5的基极、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六电阻R76的另一端与第十二二极管Q1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二二极管Q12的集电极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五二极管Q5的发射极、第四场效应管U4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三场效应管U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U3的栅极与第五二极管Q5的集电极、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U3与第四场效应管U4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十二二极管Q12的发射极均接地。优选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U1的漏极与第三场效应管U3的漏极连接后接VCC。优选地,所述电机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U1的源极、第二场效应管U2的漏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场效应管U3的源极、第四场效应管U4的漏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四二极管Q4、第三二极管Q3、第五二极管Q5以及第十二二极管Q12的型号均为:S8050。优选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U1、第二场效应管U2、第三场效应管U3和第四场效应管U4的型号均为:NCE4606。一种电器设备,其包括上述的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和电器本体,所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电器本体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工作时,控制模块控制电机实现正反转,之后负反馈模块对电机进行稳定调速,其摒弃了传统的通过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方式,因此摒弃机械寿命控制因素,增长使用寿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高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为产品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附图标记说明1.控制模块,2.负反馈模块,3.电机,11.左桥驱动单元,12.右桥驱动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其包括控制模块1、负反馈模块2以及电机3,所述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3的正反转,所述负反馈模块2通过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实现电机的稳定调速;这样,控制模块1控制电机3实现正反转,之后负反馈模块2对电机3进行稳定调速,其摒弃了传统的通过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方式,因此摒弃了机械寿命的控制因素,增长使用寿命。所述负反馈模块2包括运算放大器L,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五引脚接VREF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一路依次通过第九十四电阻R94、第九十七电容C97与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九十六电容C96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通过第九十三电阻R93与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发射极一路与第九十二电阻R92的一端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七十五电阻R75接地,所述第七十五电阻R75与第十五电阻R15并联,所述第九十二电阻R92的另一端与第九十六电容C96、第九十四电阻R94以及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共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与控制模块1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型号为:LM2904;这样,采用上述负反馈模块2,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输出端驱动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基极电流大小,从而控制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电流大小,进而实现稳定控制电机3的电流;具体地:I_CN2=IC_Q22;上式中,I_CN2为电机3的电流,IC_Q22为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的电流。所述控制模块1包括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电连接,且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呈对称结构。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包括第七十二电阻R72和第七十四电阻R74,所述第七十二电阻R72的一端和第七十四电阻R74一端与信号端TG3共接,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模块(1)、负反馈模块(2)以及电机(3),所述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3)的正反转,所述负反馈模块(2)通过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实现电机的稳定调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模块(1)、负反馈模块(2)以及电机(3),所述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3)的正反转,所述负反馈模块(2)通过控制模块(1)与电机(3)电连接用于实现电机的稳定调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反馈模块(2)包括运算放大器L,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五引脚接VREF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一路依次通过第九十四电阻R94、第九十七电容C97与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九十六电容C96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的第七引脚通过第九十三电阻R93与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发射极一路与第九十二电阻R92的一端连接,另一路通过第七十五电阻R75接地,所述第七十五电阻R75与第十五电阻R15并联,所述第九十二电阻R92的另一端与第九十六电容C96、第九十四电阻R94以及运算放大器L的第六引脚共接;所述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与控制模块(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1)包括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电连接,且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和右桥驱动单元(12)呈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桥驱动单元(11)包括第七十二电阻R72和第七十四电阻R74,所述第七十二电阻R72的一端和第七十四电阻R74一端与信号端TG3共接,所述第七十二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Q4的基极、第七十三电阻R7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四电阻R74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七十电阻R70的一端、第四二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二场效应管U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七十电阻R70的另一端与第七十一电阻R71的一端、第一场效应管U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U1的栅极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聪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