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888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滑台、及与滑台相连接的车轮托架,所述滑台能带动车轮托架相对于底座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车轮托架包括与滑台相连接的连接臂、及通过铰接轴与连接臂铰接的活动支架。在更换行车车轮过程中,利用本更换工装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难度,缩短了更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更换效率。另外,活动支架通过铰接轴与连接臂铰接,在更换过程中,还可根据现场工况特点,带动活动支架绕铰接轴相对于连接臂旋转,以满足不同的工况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车车轮更换工装
本技术涉及行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
技术介绍
目前行车车轮更换的现状:行车车轮进行更换时,施工人员需先将需更换车轮一侧的端梁顶起,而后将该车轮用手拉葫芦及钢丝绳封住,再对车轮进行拆除,拆除后通过手拉葫芦配合,将车轮沿其下方铺设的钢板方向侧面移出。安装时以倒序方式进行安装。这种施工方法由于是通过手拉葫芦的拉力将车轮在下方的钢板处拖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产生歪拉斜吊,车轮的安装精度也很难调整。不但影响施工进度,同时在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另在对部分导向轮边上的车轮更换时,还需拆除导向轮框架后,才能进行车轮的更换,十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行车车轮更换效率的行车车轮更换工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滑台、及与滑台相连接的车轮托架,所述滑台能带动车轮托架相对于底座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车轮托架包括与滑台相连接的连接臂、及通过铰接轴与连接臂铰接的活动支架。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支架包括支撑横梁及多个支撑纵梁,全部支撑纵梁沿车轮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且全部支撑纵梁的一端均与支撑横梁固接,所述支撑横梁通过铰接轴与连接臂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纵梁上设有两个限位凸块,两个限位凸块之间具有限位腔。进一步地,所述铰接轴与水平面相垂直。进一步地,所述滑台包括安装在底座上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与第一轨道相配合的第一滑座、与第一滑座相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安装在第一滑座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轨道、与第二轨道相配合的第二滑座、与第二滑座相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第二滑座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轨道、与第三轨道相配合的第三滑座、及与第三滑座相连接的第三驱动装置,所述连接臂与第三滑座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采用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滑座相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采用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三滑座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还包括液压站,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均与液压站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采用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通过丝杆传动机构与第二滑座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丝杆传动机构包括丝杆,所述丝杆通过滚针轴承安装在第一滑座上。进一步地,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还包括多个调节地脚,所述底座通过多个调节地脚安放在地面上。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利用本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对行车的车轮进行更换时,根据需更换车轮的位置将本更换工装就位于厂房的走道面上,即将底座就位于厂房的走道面上,然后利用滑台带动车轮托架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使得活动支架位于旧的车轮的下方、并托起车轮,拆除车轮,再利用滑台带动车轮托架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直至将车轮平稳地移出至厂房走道,从而便于后续利用汽车吊等将旧的车轮吊下,进而再以拆除车轮的逆工序施工将新的车轮安装在行车上,实现了对行车的车轮的更换,且通过利用本更换工装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难度,缩短了更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更换效率。另外,活动支架通过铰接轴与连接臂铰接,在更换过程中,还可根据现场工况特点,带动活动支架绕铰接轴相对于连接臂旋转,以满足不同的工况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车车轮更换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车车轮更换工装的俯视图。元件标号说明1底座333限位凸块2滑台4车轮3车轮托架41主轮体31连接臂42车轮轴承座32铰接轴5液压站33活动支架6减速电机331支撑横梁71电控箱332支撑纵梁72线控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滑台2、及与滑台2相连接的车轮托架3,滑台2能带动车轮托架3相对于底座1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车轮托架3包括与滑台2相连接的连接臂31、及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的活动支架33。在利用本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对行车的车轮4进行更换时,根据需更换车轮4的位置将本更换工装就位于厂房的走道面上,即将底座1就位于厂房的走道面上,然后利用滑台2带动车轮托架3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使得活动支架33位于旧的车轮4的下方、并托起车轮4,拆除车轮4,再利用滑台2带动车轮托架3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直至将车轮4平稳地移出至厂房走道,从而便于后续利用汽车吊等将旧的车轮4吊下,进而再以拆除车轮4的逆工序施工将新的车轮4安装在行车上,实现了对行车的车轮4的更换,且通过利用本更换工装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难度,缩短了更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更换效率。另外,活动支架33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在更换过程中,还可根据现场工况特点,带动活动支架33绕铰接轴32相对于连接臂31旋转,以满足不同的工况要求。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活动支架33包括支撑横梁331及多个支撑纵梁332,全部支撑纵梁332沿车轮4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且全部支撑纵梁332的一端均与支撑横梁331固接,支撑横梁331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在更换过程中,利用活动支架33支撑起车轮4,且车轮4的主轮体41位于相邻两个支撑纵梁332之间,车轮4的两个车轮轴承座42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支撑纵梁332上,从而利用活动支架33托起车轮4。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纵梁332上设有两个限位凸块333,两个限位凸块333之间具有限位腔。车轮轴承座42位于两个限位腔中,以利用两个限位凸块333防止车轮4滚动,同时满足底座1的承载力。支撑纵梁332上至少一个限位凸块333的位置是可调节的,以调整限位腔的大小,进而适用于对多种规格的车轮4进行更换。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铰接轴32与水平面相垂直,使得活动支架33能相对于连接臂31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本实施例中滑台2包括安装在底座1上且沿左右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滑台(2)、及与滑台(2)相连接的车轮托架(3),所述滑台(2)能带动车轮托架(3)相对于底座(1)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车轮托架(3)包括与滑台(2)相连接的连接臂(31)、及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的活动支架(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滑台(2)、及与滑台(2)相连接的车轮托架(3),所述滑台(2)能带动车轮托架(3)相对于底座(1)沿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车轮托架(3)包括与滑台(2)相连接的连接臂(31)、及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的活动支架(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架(33)包括支撑横梁(331)及多个支撑纵梁(332),全部支撑纵梁(332)沿车轮(4)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且全部支撑纵梁(332)的一端均与支撑横梁(331)固接,所述支撑横梁(331)通过铰接轴(32)与连接臂(31)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纵梁(332)上设有两个限位凸块(333),两个限位凸块(333)之间具有限位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32)与水平面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行车车轮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台(2)包括安装在底座(1)上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与第一轨道相配合的第一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秋杰陈俊杰戴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