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7713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该酸洗槽系统包括:槽本体,在槽本体的底部设有托石,酸洗带钢设置于托石上,槽本体的宽度侧壁上设有入口挡石和出口挡石;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对称设置于槽本体的上方,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之间的距离要长于槽本体的长度;喷嘴,均匀设置于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上,喷嘴朝向槽本体;第一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槽本体的两侧,第一组侧喷口倾斜设置,第一组侧喷口朝向槽本体内的入口挡石方向。能够提高酸溶液的紊流强度,对带钢表面充分酸洗,提高了侧喷口动能的效率,并能够消除了侧喷口旋流对酸洗槽两端喷射梁射流的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材表面质量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对热轧带钢的酸洗是利用酸溶液去除钢铁表面上的氧化皮和锈蚀物的方法。其中,加大酸洗槽内酸溶液的流动性,使带钢表面酸溶液不断快速地更新,从而提高酸洗速度和酸洗质量的方法称为紊流酸洗。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酸洗槽的示意图(通常酸洗生产线3个酸洗槽对带钢进行酸洗),酸洗槽的两侧上端分别设有入口喷射梁1’和出口喷射梁2’,入口喷射梁1’和出口喷射梁2’上设有喷嘴3’,酸洗槽两侧设有溢流槽4’,酸洗槽底部设有托石5’,酸洗槽的侧壁设有入口挡石6’和出口挡石7’,酸溶液从酸洗槽入口和酸洗槽出口的镶嵌多个喷嘴3’的喷射梁喷射到带钢9’表面,由此建立的紊流主要分布于酸洗槽的两端,酸洗不充分,此外,还有在酸洗槽的两侧设置侧喷口的,现有的侧喷口8’与入口挡6’石相距只有0.1m至1m,生产时,大量侧喷酸溶液越过入口挡石6’前一级酸洗槽,给各酸洗槽的浓度控制带来困难,大部分侧喷口8’的动能没有转换为紊流动能;如图3所示,德国西马克公司在酸洗槽侧壁增加多个侧喷口8’,侧喷口8’相对错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整个酸洗槽内的紊流强度,但靠近酸洗槽两端的侧喷口8’产生的旋流减弱了喷射梁的射流对带钢9’的冲击,一部分侧喷口8’动能推动酸溶液直接涌进两端的溢流槽4’而浪费,此外,由于侧喷口8’方向垂直于带钢9’运行方向,紊流动能扩散范围小,紊流效能发挥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能够提高酸溶液的紊流强度,对带钢表面充分酸洗,侧喷口的位置设置能够避免侧喷口动能的浪费,提高了侧喷口动能的效率,并能够消除了侧喷口旋流对酸洗槽两端喷射梁射流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酸洗槽系统及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酸洗槽系统,所述酸洗槽系统包括:槽本体,在槽本体的底部设有托石,酸洗带钢设置于所述托石上,所述槽本体的宽度侧壁上设有入口挡石和出口挡石;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上方,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之间的距离要长于所述槽本体的长度;喷嘴,均匀设置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上,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槽本体;第一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组侧喷口朝向所述槽本体内的所述入口挡石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侧喷口与所述出口挡石相距2m至5m,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与所述入口挡石相距2m至5m。进一步地,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第二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二组侧喷口位于所述入口挡石和所述第一组侧喷口之间,所述第二组侧喷口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组侧喷口朝向所述槽本体内的所述入口挡石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侧喷口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的距离d=(L-d1×2)/2,其中,L为槽本体的长度,d1为第一组侧喷口与出口挡石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相同。进一步地,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第一酸泵,所述第一酸泵的一端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连接,所述第一酸泵的另一端与酸罐连接;第二酸泵,所述第二酸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和所述第二组侧喷口连接,所述第二酸泵的另一端与所述酸罐连接;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酸泵连接;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酸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侧喷流量控制单元,所述侧喷流量控制单元包括: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酸洗带钢传动辊的轴头上,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酸洗带钢的运行速度;计算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酸洗带钢的运行速度和所述酸洗带钢的宽度,获取采集数据,将所述采集数据与所述计算单元内的参数表对照,获取侧喷流量值;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根据所述计算单元的所述侧喷流量值控制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和所述第二组侧喷口的喷出流量。进一步地,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酸泵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的连接管道上;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酸泵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和所述第二组侧喷口的连接管道上。进一步地,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所述酸罐和所述第一酸泵之间;第二过滤器,设置于所述酸罐和所述第二酸泵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所述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包括:根据酸洗槽系统的要求,安装第一组侧喷口和第二组侧喷口位置和角度;通过速度传感器采集酸洗带钢的运行速度,并将所述运行速度和所述酸洗带钢的宽度输送至计算单元;将所述运行速度和所述宽度与所述计算单元内的参数表对照,获取侧喷流量值;所述计算单元将所述侧喷流量值输送至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侧喷流量值控制第二酸洗泵的转速;启动第一酸洗泵和所述第二酸洗泵,通过喷嘴、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和所述第二组侧喷口对所述酸洗带钢的表面进行酸洗。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组侧喷口的倾斜设置,并且喷射方向与酸洗带钢的运行方向相反,提高了酸洗带钢与酸溶液的相对速度,从而提高了酸溶液的紊流强度,对带钢表面充分酸洗,通过第一组侧喷口和第二组侧喷口的合理布局,避免了侧喷动能的浪费,提高了侧喷动能的效率,并能够消除了侧喷口旋流对酸洗槽两端喷射梁射流的干扰。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酸洗槽的侧视图;图2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种酸洗槽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酸洗槽系统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槽本体连接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提高酸洗紊流强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入口喷射梁,2’出口喷射梁,3’喷嘴,4’溢流槽,5’托石,6’入口挡石,7’出口挡石,8’侧喷口,9’带钢;其中,图4和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槽本体,2入口挡石,3出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槽系统包括:/n槽本体,在槽本体的底部设有托石,酸洗带钢设置于所述托石上,所述槽本体的宽度侧壁上设有入口挡石和出口挡石;/n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上方,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之间的距离要长于所述槽本体的长度;/n喷嘴,均匀设置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上,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槽本体;/n第一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组侧喷口朝向所述槽本体内的所述入口挡石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槽系统包括:
槽本体,在槽本体的底部设有托石,酸洗带钢设置于所述托石上,所述槽本体的宽度侧壁上设有入口挡石和出口挡石;
入口喷射梁和出口喷射梁,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上方,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之间的距离要长于所述槽本体的长度;
喷嘴,均匀设置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上,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槽本体;
第一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组侧喷口朝向所述槽本体内的所述入口挡石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与所述出口挡石相距2m至5m,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与所述入口挡石相距2m至5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
第二组侧喷口,对称设置于所述槽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二组侧喷口位于所述入口挡石和所述第一组侧喷口之间,所述第二组侧喷口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组侧喷口朝向所述槽本体内的所述入口挡石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侧喷口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的距离d=(L-d1×2)/2,其中,L为槽本体的长度,d1为第一组侧喷口与出口挡石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喷射至所述槽本体内壁的酸溶液位置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酸洗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槽系统还包括:。
第一酸泵,所述第一酸泵的一端与所述入口喷射梁和所述出口喷射梁连接,所述第一酸泵的另一端与酸罐连接;
第二酸泵,所述第二酸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组侧喷口和所述第二组侧喷口连接,所述第二酸泵的另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鹏张勇杜江
申请(专利权)人: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