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683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包装材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包括上压筋轮、与上压筋轮连接的上支撑机构、与上压筋轮配合连接的下压筋轮和与下压筋轮连接的下支撑机构;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环,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远离第一凸环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凸环;所述下压筋轮与第一凸环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凹环,所述下压筋轮与第二凸环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凹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外护角圈宽边一侧轧制出两道加强筋,能有效增加外护角圈的抗弯截面模量,从而提升外护角圈的结构强度;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被动驱动、无需增加额外动力源,整体结构简单,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材料加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
技术介绍
钢卷包装外护角圈是钢卷包装时使用的外包装材料,在钢卷装运、堆存过程中,保护钢卷角部在受外力冲击时钢卷角部不受损坏。目前所使用的钢卷包装外护角圈,均采用1.5mm以上单层带钢冷压折叠而层,这样的结构不仅带钢原料厚度较大,对设备的动力、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公开号为CN2117675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卷包装外护角圈结构,如图1所示,其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采用筒体端面1a和筒体端头部2a均为双层结构,这就可以在实际制作时通过双层折叠工艺制得筒体端面1a和筒体端头部2a,而不是通过传统的较大厚度的带钢来制得。这样的工艺实现了带钢原料厚度较小,对设备的动力、结构强度要求低,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然而,市场上现有的外护角圈生产线压筋结构无法满足上述钢卷包装外护角圈的制作要求,因而,有必要研究一种能够满足上述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制作要求的外护角圈压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包括上压筋轮、与上压筋轮连接的上支撑机构、与上压筋轮配合连接的下压筋轮和与下压筋轮连接的下支撑机构;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环,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远离第一凸环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凸环;所述下压筋轮与第一凸环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凹环,所述下压筋轮与第二凸环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凹环。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环设置为锥形,所述第一凸环的外径沿靠近第二凸环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凸环的一端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机构包括上轴、上轴承和上限位机构;所述上轴穿设在上压筋轮内,所述上轴承设置在上轴和上压筋轮之间,所述上限位机构与上轴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限位机构采用调节板实现,所述调节板上配合上轴开设有上轴通孔,所述上轴穿设在上轴通孔内。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压筋轮包括分别设置在调节板两侧的内压筋轮和外压筋轮,所述调节板靠近下压筋轮的一端设置为与内压筋轮或外压筋轮的外壁相契合的弧形,所述第一凸环位于内压筋轮远离调节板的端部,所述第二凸环位于外压筋轮的中部;所述上轴承设置有两个,两个上轴承分为设置在上轴和内压筋轮之间的第一上轴承和设置在上轴和外压筋轮之间的第二上轴承。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压筋轮的内壁远离调节板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内压筋轮的内壁靠近调节板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安装有第一卡簧,所述第一上轴承设置在第一卡块和第一卡簧之间;所述外压筋轮的内壁靠近调节板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外压筋轮的内壁远离调节板的一端部均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安装有第二卡簧,所述第二上轴承设置在调节板和第二卡簧之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板远离下压筋轮的一端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的轴线与上轴的轴线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下支撑机构包括下轴、下轴承和U型板,所述下轴穿设在下压筋轮内,所述下轴承设置在下轴和下压筋轮之间,所述U型板的两臂分别套设在下轴的两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支撑机构还包括轴承隔套,所述下轴承设置有两个,所述轴承隔套和两个下轴承均设置在下轴和下压筋轮之间,两个下轴承分别位于轴承隔套的两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U型板包括底板和夹板;所述夹板上配合下轴开设有下轴通孔,所述下轴穿设在下轴通孔内,所述夹板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板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1)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安装在外护角圈直角轧机与剪切机之间,其可在外护角圈宽边一侧轧制出两道加强筋,能有效增加外护角圈的抗弯截面模量,从而提升外护角圈的结构强度。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可将一外护角圈由一条带钢进行部分双层折叠,然后将其放入直角轧机与本实施例中的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及剪切机内,该外护角圈位于外护角压筋装置中的上压筋轮和下压筋轮之间,随后,该外护角圈靠近直角轧机的一端可在直角轧机的作用下弯折成L型角钢,其中的L型角钢的双层部分包括外护角圈端面和外护角圈端头部;与此同时,上压筋轮上的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可将外护角圈轧制出两道加强筋;最后,压制完成的外护角圈即成为外护角圈,剪切机对外护角圈进行切割,由此完成外护角圈的制作,使得外护角圈的抗弯截面模量,从而提升外护角圈的结构强度;2)外护角圈压筋装置为被动驱动、无需增加额外动力源,整体结构简单;具体地,在直角轧机带动外护角圈的一端部进行L型压制的过程中,上压筋轮和下压筋轮卡紧外护角圈,使得上压筋轮可在直角轧机带动外护角圈转动过程中随之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下压筋轮转动,从而无需增加其他驱动装置,即可使外护角圈经上压筋轮和下压筋轮的作用而在外壁形成加强筋,进而有效提高折叠外护角圈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钢卷包装外护角圈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外护角圈压筋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下压筋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结构中内压筋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结构中外压筋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结构中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所示结构中调节板的侧视图;图8是图2所示结构中底板的俯视图;图9是图2所示结构中夹板的侧视图。图中:1a-筒体端面;2a-筒体端头部;3a-梯形凹环结构;4a-梯形凸环结构;5a-单层圆筒结构;1-下压筋轮;2-第一凸环;3-第二凸环;4-第一凹环;5-第二凹环;6-上轴;7-调节板;8-内压筋轮;9-外压筋轮;10-第一卡块;11-第一限位槽;12-第二卡块;13-第二限位槽;14-调节孔;15-下轴;16-轴承隔套;17-底板;18-夹板;19-安装孔;20-第三卡块;21-第三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前”、“后”、“左”、“右”、“底”、“侧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压筋轮、与上压筋轮连接的上支撑机构、与上压筋轮配合连接的下压筋轮(1)和与下压筋轮(1)连接的下支撑机构;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环(2),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远离第一凸环(2)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凸环(3);所述下压筋轮(1)与第一凸环(2)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凹环(4),所述下压筋轮(1)与第二凸环(3)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凹环(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压筋轮、与上压筋轮连接的上支撑机构、与上压筋轮配合连接的下压筋轮(1)和与下压筋轮(1)连接的下支撑机构;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环(2),所述上压筋轮的外壁远离第一凸环(2)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凸环(3);所述下压筋轮(1)与第一凸环(2)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凹环(4),所述下压筋轮(1)与第二凸环(3)相对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凹环(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环(2)设置为锥形,所述第一凸环(2)的外径沿靠近第二凸环(3)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凸环(3)的一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机构包括上轴(6)、上轴承和上限位机构;所述上轴(6)穿设在上压筋轮内,所述上轴承设置在上轴(6)和上压筋轮之间,所述上限位机构与上轴(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机构采用调节板(7)实现,所述调节板(7)上配合上轴(6)开设有上轴通孔,所述上轴(6)穿设在上轴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护角圈压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筋轮包括分别设置在调节板(7)两侧的内压筋轮(8)和外压筋轮(9),所述调节板(7)靠近下压筋轮(1)的一端设置为与内压筋轮(8)或外压筋轮(9)的外壁相契合的弧形,所述第一凸环(2)位于内压筋轮(8)远离调节板(7)的端部,所述第二凸环(3)位于外压筋轮(9)的中部;所述上轴承设置有两个,两个上轴承分为设置在上轴(6)和内压筋轮(8)之间的第一上轴承和设置在上轴(6)和外压筋轮(9)之间的第二上轴承。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亚军青光红陈泽刘嵩赵杰陈建宏高亮邹立波蒋发燕
申请(专利权)人:钢城集团凉山瑞海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