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543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由模组底托、加热膜、电芯组、集成盖板和上盖板依次装配形成,所述锂电池组结构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通过设于模组底托、压板、集成盖板和上盖板第三通孔、第二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将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固定。该锂电池模组结构由多排多列电芯串并联的方式排列,由小电量模组扩展为大电量模组,提高了模组能量密度,达到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的效果,减少零部件的装配,整个结构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
本技术属于锂电池模组
,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对电池包能量密度的要求提高,从而要求电池包内模组的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电芯是向着大电芯大容量的发展方向发展,从而导致小电芯必须要多个电芯并联起来才能达到大电芯的容量;目前所构成的模组电芯数量少,相对电压平台低,容量小,从而模组电量低,相对能量密度低。此外现有的大电量模组装配零部件较多,装配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有必要提供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该锂电池模组结构由多排多列电芯串并联的方式排列,由小电量模组扩展为大电量模组,提高了模组能量密度,达到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的效果,减少零部件的装配,整个结构安全可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由模组底托、加热膜、电芯组、集成盖板和上盖板依次装配形成,所述模组底托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集成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电芯组上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相对的两侧边设有第四通孔;所述锂电池组结构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通过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将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固定,所述连接件其中一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部的端部连接有紧固件。进一步的,所述电芯组由电芯单体按照N排M列堆叠后串并联得到,其中,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优选的,所述电芯单体之间的串并联通过极片连接实现,所述集成盖板与所述电芯组接触的一面上设有凹槽,所述极片固定于所述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集成盖板的侧边还设有卡槽,所述上盖的侧边设有卡扣,所述卡槽和所述卡扣适配锁紧。进一步的,所述电芯组内设有绝缘板。进一步的,所述压板包括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相对的两侧边垂直地延伸有第二压板和第三压板,所述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和第三压板均与所述电芯组贴合,所述第四通孔设于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三压板的侧边。进一步的,所述压板与所述电芯组之间设有阻燃绝缘泡棉。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拉杆。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螺母,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部的端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螺母啮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锂电池模组结构通过合理设计,由多排多列电芯串并联的方式排列,由小电量模组扩展为大电量模组,提高了模组能量密度,达到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的效果,减少零部件的装配,整个结构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锂电池模组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锂电池模组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模组底托1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绝缘板30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集成盖板4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压板6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模组底托10、第一通孔101、第一连接块102;加热膜20;电芯组30、电芯单体301、绝缘板302;集成盖板40、第二通孔401、第二连接块402;上盖板50、第三通孔501、第三连接块502;压板60、第一压板601、第二压板602、第三压板603、第四通孔604;连接件70、限位部701、紧固件70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其由模组底托10、加热膜20、电芯组30、集成盖板40和上盖板50依次装配形成,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具体的,模组底托10为凹槽型,从而可将电芯组30嵌入其中固定,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和图3,模组底托10相对的两侧边设有第一通孔101,用于锂电池模组结构的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101的数量没有具体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侧边各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01,且相对的两侧边的第一通孔101关于模组底托10的中位线对称。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在模组底托10相对的两侧上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块102,第一连接块102与模组底托10的槽底垂直,第一通孔101开设于第一连接块102上,且第一通孔101的轴向与模组底托10的槽底垂直。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的,加热膜20设于模组底托10的槽底,其尺寸与模组底托10适配,加热膜20为本领域中常规的材质,这里不再具体阐述,其主要用于对电芯组30进行加热,具体装配时,将加热膜20放置于模组底托10的槽底,并将加热膜20的线束引出。电芯组30如图2中所示的,其由电芯单体301按照N排M列堆叠后床并联得到,其中,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通过这种多排多列电芯单体301串并联方式排列,获得大电量模组,从而提高模组的能量密度。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电芯单体301之间的串并联通过极片连接实现,由于电芯单体301之间的串并联可根据实际模组的设计需要进行调整,且这种调整属于已知技术,因此,这里不再具体阐述。进一步的,在电芯组30内设有绝缘板302,用于解决电芯组30内串联的绝缘问题,这里的绝缘板302的材质可采用本领域中常规的任意选择,因此,这里不再具体限定。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组30排列为六排三列,各列之间由绝缘板302隔开,每两排之间由绝缘板302隔开,具体可参见图4中。进一步的,集成盖板40的结构如图2和图5中所示的,在集成盖板40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二通孔401,第二通孔401的轴向与集成盖板40垂直,具体的,其在集成盖板40相对的侧边上设有第二连接块402,第二连接块402与集成盖板40垂直,第二通孔401开设于第二连接块402上,同样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孔401的数量与第一通孔101相对应。进一步的,集成盖板40与电芯组30接触的侧面上设有用于电芯组30的极片固定的凹槽,在集成盖板40在背离电芯组30的一侧面上设有固定极片和线束,可以理解的是,这里集成盖板40的结构为本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盖板集成结构,因此,这里不再具体阐述。进一步的,该锂电池模组结构还包括压板60,如图6中所示的,压板60包括第一压板601,第一压板601相对的两侧边垂直地延伸有第二压板602和第三压板603,具体的,压板60设于模组底托10和集成盖板40之间,且第一压板601、第二压板602和第三压板603分别与电芯组30贴合,进一步的,第二压板602和第三压板603与第一压板601相邻的侧边为弯折边,在弯折边上设有第四通孔604,第四通孔604的轴向线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由模组底托、加热膜、电芯组、集成盖板和上盖板依次装配形成,所述模组底托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集成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电芯组上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相对的两侧边设有第四通孔;/n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通过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将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固定,所述连接件其中一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部的端部连接有紧固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由模组底托、加热膜、电芯组、集成盖板和上盖板依次装配形成,所述模组底托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集成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上盖板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电芯组上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相对的两侧边设有第四通孔;
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通过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将所述锂电池模组结构固定,所述连接件其中一端部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限位部的端部连接有紧固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由电芯单体按照N排M列堆叠后串并联得到,其中,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体之间的串并联通过极片连接实现,所述集成盖板与所述电芯组接触的一面上设有凹槽,所述极片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