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8535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6
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电池防护箱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铜导线和铝导电块相结合,在不增加过多铝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导电柱之间的电阻率,有效减少了两个导电柱之间连接导体的发热量,避免电极轻易过热造成的电池损坏。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维护系统,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的电池模块往往集中叠放,相邻的磷酸铁锂之间一般使用铝制导电片连接实现串联,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较大时,铝制导电片由于经过电流较大,容易产生过热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能够通过将铜导线和铝导电块相结合,在不增加过多铝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导电柱之间的电阻率,有效减少了两个导电柱之间连接导体的发热量,避免电极轻易过热造成的电池损坏。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电池防护箱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电池本体的上部具有导电柱,两个电池本体上的接线柱通过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导通,所述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包括铝导电块,铝导电块为长条形块状结构,铝导电块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母槽和一个透孔,铝导电块两侧的透孔分别与两侧电池本体的导电柱插接配合,透孔的一端内部与螺母槽的内部连通,导电柱与透孔插接后,导电柱的端部位于螺母槽的内部,铝导电块的中部开设铜线槽,铜线槽内部插接铜导线,铜导线的中部与铜线槽插接配合,铜导线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螺母槽的内部,导电柱上螺纹连接螺母,螺母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配合夹住铜导线的端部,铜线槽内部加入导热硅脂。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电池防护箱的侧壁上开设数个螺孔,电池防护箱通过螺孔螺纹连接第一限位螺栓和第二限位螺栓,第二限位螺栓的丝杆端部连接第二橡胶垫,第一限位螺栓的丝杆端部连接第一橡胶垫。所述相邻的电池本体之间安装电池间辅助散热装置,所述电池间辅助散热装置包括分隔板,分隔板上安装四个以上固定管,固定管的中部穿过分隔板,固定管的内部开设内螺纹,固定管通过螺纹连接丝杆,丝杆的两端均连接第三橡胶垫,分隔板位于两个相邻的电池本体之间,丝杆两端的第三橡胶垫分别与两侧的电池本体壳体配合,电池本体的侧部安装风机,风机能够将外界空气吹入到电池防护箱的内部,所述分隔板的一侧设置插接杆,电池防护箱的内壁连接插接管,插接杆和插接管能够插接配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将铜导线和铝导电块相结合,在不增加过多铝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导电柱之间的电阻率,有效减少了两个导电柱之间连接导体的发热量,避免电极轻易过热造成的电池损坏。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三。标注部件:1第一限位螺栓2第一橡胶垫3第二橡胶垫4第二限位螺栓5电池防护箱6电池本体7分隔板8固定管9丝杆10第三橡胶垫11铝导电块12螺母槽13螺母14铜线槽15导电柱16插接管17插接杆18风机19铜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如图1-图3所示,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5,电池防护箱5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5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6,电池本体6的上部具有导电柱15,两个电池本体6上的接线柱通过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导通,所述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包括铝导电块11,铝导电块11为长条形块状结构,铝导电块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母槽12和一个透孔,铝导电块11两侧的透孔分别与两侧电池本体6的导电柱15插接配合,透孔的一端内部与螺母槽12的内部连通,导电柱15与透孔插接后,导电柱15的端部位于螺母槽12的内部,铝导电块11的中部开设铜线槽14,铜线槽14内部插接铜导线19,铜导线19的中部与铜线槽14插接配合,铜导线19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螺母槽12的内部,导电柱15上螺纹连接螺母13,螺母13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11配合夹住铜导线19的端部,铜线槽14内部加入导热硅脂。本技术通过将铜导线19和铝导电块11相结合,在不增加过多铝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导电柱15之间的电阻率,有效减少了两个导电柱15之间连接导体的发热量,避免电极轻易过热造成的电池损坏。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适用范围具体实施的选材和可行性分析:我们实际制作的样品以说明书附图作为图纸,按照说明书附图中各个部件的比例和配合方式实施,所述的连接为强力胶黏剂连接焊接铆接法兰连接一体成型式连接等常用的连接方式,实际制作时可以根据实际连接强度需要无需创造性的选择对应的连接方式连接点的厚度和强度。本申请为申请人在实际应用中无意组合而成的一个发现,分析其原因,在铝导电块11上增加铜导线19后,由于铜导线19电阻率较低,铜导线19区域会有较大电流,而铜线由于电阻较小,发热量更低,并且铜导线19发出的热量,会很快通过导热硅脂传导到铝导电块11上,由于铝导电块11表面积相比铜导线19更大,会加速散热,从而使铜导线19能在相对低温、低电阻下工作,二者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导电柱15的发热,上述为申请人分析的其中原因,或许其中有更深层的原因等待科技人员发掘,实际应用中,应用于相同的电池组上,充电至一半电量时,本技术比未使用铜导线19和铝导电块11结合的方案,铝导电块11温度低18度左右。螺母13在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11配合夹住铜导线19的端部,从而有效减少铜导线19和导电柱15之间的接触电阻。实施例2: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如图1-图3所示,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5,电池防护箱5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5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6,电池本体6的上部具有导电柱15,两个电池本体6上的接线柱通过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导通,所述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包括铝导电块11,铝导电块11为长条形块状结构,铝导电块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母槽12和一个透孔,铝导电块11两侧的透孔分别与两侧电池本体6的导电柱15插接配合,透孔的一端内部与螺母槽12的内部连通,导电柱15与透孔插接后,导电柱15的端部位于螺母槽12的内部,铝导电块11的中部开设铜线槽14,铜线槽14内部插接铜导线19,铜导线19的中部与铜线槽14插接配合,铜导线19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螺母槽12的内部,导电柱15上螺纹连接螺母13,螺母13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11配合夹住铜导线19的端部,铜线槽14内部加入导热硅脂。所述电池防护箱5的侧壁上开设数个螺孔,电池防护箱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5),电池防护箱(5)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5)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6),电池本体(6)的上部具有导电柱(15),两个电池本体(6)上的接线柱通过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导通,所述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包括铝导电块(11),铝导电块(11)为长条形块状结构,铝导电块(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母槽(12)和一个透孔,铝导电块(11)两侧的透孔分别与两侧电池本体(6)的导电柱(15)插接配合,透孔的一端内部与螺母槽(12)的内部连通,导电柱(15)与透孔插接后,导电柱(15)的端部位于螺母槽(12)的内部,铝导电块(11)的中部开设铜线槽(14),铜线槽(14)内部插接铜导线(19),铜导线(19)的中部与铜线槽(14)插接配合,铜导线(19)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螺母槽(12)的内部,导电柱(15)上螺纹连接螺母(13),螺母(13)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11)配合夹住铜导线(19)的端部,铜线槽(14)内部加入导热硅脂。/n...

【技术特征摘要】
1.动力电池气流循环维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锂电池组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循环电池维护系统包括电池防护箱(5),电池防护箱(5)为上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箱体结构,电池防护箱(5)的内部设置锂电池组系统,锂电池组系统包括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电池本体(6),电池本体(6)的上部具有导电柱(15),两个电池本体(6)上的接线柱通过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导通,所述低耗能降温导电系统包括铝导电块(11),铝导电块(11)为长条形块状结构,铝导电块(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母槽(12)和一个透孔,铝导电块(11)两侧的透孔分别与两侧电池本体(6)的导电柱(15)插接配合,透孔的一端内部与螺母槽(12)的内部连通,导电柱(15)与透孔插接后,导电柱(15)的端部位于螺母槽(12)的内部,铝导电块(11)的中部开设铜线槽(14),铜线槽(14)内部插接铜导线(19),铜导线(19)的中部与铜线槽(14)插接配合,铜导线(19)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螺母槽(12)的内部,导电柱(15)上螺纹连接螺母(13),螺母(13)拧紧后能够与铝导电块(11)配合夹住铜导线(19)的端部,铜线槽(14)内部加入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永智孟磊超张怡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领瑞达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