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486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沿筒状结构体外壁,紧贴固定有可转动的螺纹输送轴,并布置有可沿外壁移动的清污刷;筒状结构体外壁、螺纹输送轴和清污刷在筒状结构体轴向上的结构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对潜水泵进水处的污泥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潜水泵进水畅通,从而确保水泵叶轮不被损坏;工作原理清晰,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推广;便于自动化、智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属于建筑施工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潜水泵保护装置主要是由骨架和过滤网组成,能有效隔离一定的外物不被吸入水泵叶轮。但是该保护装置是被动式的保护,当吸附在保护网上的外物足够多时,保护网外侧的水难以进入,当通过保护网的水量小于潜水泵的排水量时,潜水泵的叶轮在无水的情况下运行,轻则会造成水泵电机烧毁,重则会因为潜水泵的的损坏造成后续工序无水可用或淹没周围的现象。现有技术的清污类技术方案,一般都是直接用清洁刷直接刷去保护网外的污泥。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在实践当中,清洁刷排下的污泥中,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泥水混合物构成的易脱落部分,另一部分是带有纤维组织(如毛发、编织带等)纠缠成团的不易脱落部分,易脱落部分刷下之后很容易随着进水流再次覆盖在保护网外,而如果单纯考虑易脱落部分而设置污泥输送结构,则不易脱落部分又容易卡在污泥输送结构中,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现有技术中对此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该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能对潜水泵进水处的污泥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潜水泵进水畅通,从而确保水泵叶轮不被损坏。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沿筒状结构体外壁,紧贴固定有可转动的螺纹输送轴,并布置有可沿外壁移动的清污刷;筒状结构体外壁、螺纹输送轴和清污刷在筒状结构体轴向上的结构一致。所述清污刷为电动清污刷。所述筒状结构体为防护网罩,或筒状结构体上罩有防护网罩。在筒状结构体内壁和外壁位置分别装有浮动水位探测器。所述螺纹输送轴位于输送管中,输送管上对应螺纹输送轴和清污刷对接的位置上开有开口。所述螺纹输送轴端部伸至集污盒中,集污盒相对固定于筒状结构体。所述清污刷固定在转动杆上,转动杆带动清污刷沿外壁移动。在筒状结构体的轴向上,螺纹输送轴的长度大于筒状结构体的长度。在筒状结构体的轴向上,清污刷的长度小于筒状结构体的长度。所述筒状结构体为圆筒状结构体;所述转动杆由驱动电机带动,转动杆为L形杆体,驱动电机与筒状结构体同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对潜水泵进水处的污泥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潜水泵进水畅通,从而确保水泵叶轮不被损坏;工作原理清晰,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推广;便于自动化、智能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防护网罩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防护网罩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螺纹输送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转动杆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为表示清楚,图中未示出拉索。图中:1-防护网罩,2-驱动电机,21-卷线轮,22-卷线轴,3-转动杆,4-清污刷,5-输送管,6-集污盒,7-螺纹输送轴,8-开口,9-浮动水位探测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沿筒状结构体外壁,紧贴固定有可转动的螺纹输送轴7,并布置有可沿外壁移动的清污刷4;筒状结构体外壁、螺纹输送轴7和清污刷4在筒状结构体轴向上的结构一致。由此,吸附在筒状结构体上导致潜水泵进水受阻的污泥,由清污刷4移动而清理,其中易脱落的部分由螺纹输送轴7转动带离清污刷4并沿螺纹输送轴7输送至预期位置,避免清污刷4清理后经由筒状结构体的进水流再次覆盖而阻碍进水,不易脱落的部分(例如有毛发的部分)亦留置清污刷4上不影响潜水泵进水。筒状结构体外壁和清污刷4的结构一致确保清污刷4能有效对任意规则形状的筒状结构体(即筒状结构体截面形状一致),而清污刷4和螺纹输送轴7的结构一致确保螺纹输送轴7能有效带离清污刷4上的污泥。可见,对于上述筒状结构体,一种情况是,筒状结构体为防护网罩1,罩在潜水泵进水位置,防护网罩1实现对污泥的过滤,在具体实施时将防护网罩1套装在潜水泵上即可;而另一种情况,筒状结构体为潜水泵进水结构,其上罩有防护网罩1,此时防护网罩1作为潜水泵出厂自带结构。经由清污刷4清理的污泥中,不易脱落的部分如纠缠至螺纹输送轴7上,会严重影响螺纹输送轴7的清污效果,因此清污刷4为电动清污刷,清污刷4和螺纹输送轴7在清理过程中均保持转动,由此不易脱落的部分必定纠缠于清污刷4,确保清污效果。具体的,为提高清污刷4在沿外壁移动过程中的工作稳定性,清污刷4固定在转动杆3上,转动杆3带动清污刷4沿外壁移动。进一步的,为减少无效工作时间,在筒状结构体内壁和外壁位置分别装有浮动水位探测器9。由此,两个浮动水位探测器9对筒状结构体的内外水位差实现检测,内部水位低于外部水位时说明有需要清污,仅在此时开始工作至少到内外水位一致。显然的,裸露的螺纹输送轴7清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螺纹输送轴7位于输送管5中,输送管5上对应螺纹输送轴7和清污刷4对接的位置上开有开口8。更进一步的,螺纹输送轴7端部伸至集污盒6中,集污盒6相对固定于筒状结构体。以集污盒6作为污泥的缓存装置,由维护人员定期清理,更有利于结构简化,也更符合现实使用需求。显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a.在筒状结构体的轴向上,螺纹输送轴7的长度大于筒状结构体的长度。b.在筒状结构体的轴向上,清污刷4的长度小于筒状结构体的长度。c.筒状结构体为圆筒状结构体;d.转动杆3由驱动电机2带动,转动杆3为L形杆体,驱动电机2与筒状结构体同轴。实施例1采用上述方案,如图1所示,防护网罩1为圆筒结构,在防护网罩1顶部中央设置驱动电机2,该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与防护网罩1的中轴线重合,在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设置有L形转动杆3且该L形转动杆3贴附在防护网罩1外表面上,在L形转动杆3下部设置有电动清污刷4,该电动清污刷4与防护网罩1外表面贴附,在防护网罩1一侧设置有输送管5,在输送管5顶部设置有集污盒6,在输送管5内设置有螺纹输送轴7,且在输送管5下部设置开口8该开口8可与电动清污刷4位置对应。该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最优选方案,制造成本低,清污效率高,通用性较强。实施例2如图2所示,防护网罩1为不等径圆筒结构,其他设置同实施例1。该实施例主要适配于部分有凸起结构的潜水泵。实施例3如图3所示,防护网罩1为等径椭圆筒结构,其他设置同实施例1。该实施例主要适配于部分有轴向条状凸台结构的潜水泵。实施例4如图5所示,在输送管5外侧有轴向安装的卷线轴22,卷线轴22上固定有卷线轮21,卷线轮21上绕绳索带动转动杆3移动。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由驱动电机2带动的清污刷4动力结构,尤其适用于不便于在筒状结构体端面设置电机的情况。由上述实施例可见,本专利技术可以适用于多种结构的潜水泵,筒状结构体须是等径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筒状结构体外壁,紧贴固定有可转动的螺纹输送轴(7),并布置有可沿外壁移动的清污刷(4);筒状结构体外壁、螺纹输送轴(7)和清污刷(4)在筒状结构体轴向上的结构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筒状结构体外壁,紧贴固定有可转动的螺纹输送轴(7),并布置有可沿外壁移动的清污刷(4);筒状结构体外壁、螺纹输送轴(7)和清污刷(4)在筒状结构体轴向上的结构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污刷(4)为电动清污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结构体为防护网罩(1),或筒状结构体上罩有防护网罩(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筒状结构体内壁和外壁位置分别装有浮动水位探测器(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智能清污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输送轴(7)位于输送管(5)中,输送管(5)上对应螺纹输送轴(7)和清污刷(4)对接的位置上开有开口(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雄陈朝静杨晶杨乐乐陶豫苏魏李扬穆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