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芯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463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6
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输入轴件、输出轴件、动力传递模块以及止挡件。装置本体设置在阀装置。输入轴件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本体内。输出轴件可旋转地穿设在装置本体。动力传递模块设置在装置本体,输入轴件由动力传递模块可相对旋转地与输出轴件结合。止挡件设置在装置本体且止挡动力传递模块,动力传递模块可施力移动止挡件而相对于装置本体旋转。从而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不需要进行离合操作,而可在自动驱动的驱动装置无法运作时直接以手动驱动的方式驱动输出轴件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芯驱动装置
本申请有关于一种阀芯驱动的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切换自动或手动驱动阀芯的阀芯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阀装置的阀芯为电力驱动,但是遇到停电或驱动装置故障时,需要手动操作阀芯,因此现有的电动阀装置多半会附加手动操作装置,以便在电力驱动装置无法使用时,可以手动操作阀芯。但是现有的手动操作装置多为离合装置,在手动操作阀芯时,需要额外的离合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阀芯驱动装置,作为自动驱动的第一驱动模块以及作为手动驱动的第二驱动模块均与动力传递模块连接,在第一驱动模块停止运转时,动力传递模块可自动脱离第一驱动模块,由第二驱动模块手动驱动动力传递模块而操作阀芯,从而解决现有技术必须进行离合操作的问题。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阀芯驱动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输入轴件、输出轴件、动力传递模块、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以及止挡件。装置本体设置于阀装置。输入轴件可旋转地设置于装置本体内。输出轴件可旋转地穿设于装置本体。动力传递模块设置在装置本体,且包括第一齿轮件、偏心结合件及第二齿轮件,第一齿轮件结合于输出轴件,输入轴体与第一齿轮件彼此可相对旋转且偏心地结合于偏心结合件,第二齿轮件设于装置本体且环绕且啮合于第一齿轮件。第一驱动模块旋转输入轴件。第二驱动模块旋转输出轴件。止挡件设于该装置本体且止挡第二齿轮件,第二齿轮件可受力移动止挡件而相对于装置本体旋转。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当驱动力施加在输入轴件时(自动驱动),动力传递模块由止挡件所止挡,输入轴件经由动力传递模块将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件而使输出轴件转动。当输入轴件被固定时(自动驱动无法运转),因为输入轴件与输出轴件间可相对转动,驱动力可直接施加在输出轴件,驱动输出轴件并连带驱动动力传递模块施力于止挡件而移动止挡件,使动力传递模块可随着输出轴件转动。从而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不需要进行离合操作,而可在自动驱动的驱动装置无法运作时直接以手动驱动的方式驱动输出轴件转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阀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阀芯驱动装置的前视图;图3为图1的阀芯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的阀芯驱动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1的阀芯驱动装置的又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2的阀芯驱动装置沿A-A线的剖视图;图7为图2的阀芯驱动装置沿B-B线的剖视图;图8为本申请止挡件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为本申请止挡件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阀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前视图及三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阀芯驱动装置100包括装置本体10、输入轴件20、输出轴件30、动力传递模块40、止挡件50、第一驱动模块60以及第二驱动模块70。装置本体10设置于阀装置(未图标)。输入轴件20可旋转地设置于装置本体10内。输出轴件30可旋转地穿设于装置本体10。动力传递模块40设置在装置本体10,动力传递模块40且包括第一齿轮件41、偏心结合件42及第二齿轮件43,第一齿轮件41结合于输出轴件30,输入轴件20与第一齿轮件41彼此可相对旋转且偏心地结合于偏心结合件42,第二齿轮件43设于装置本体10且环绕第一齿轮件41,而且第二齿轮件43与第一齿轮件41啮合。第一驱动模块60使输入轴件20旋转。第二驱动模块70使输出轴件30旋转。止挡件50设于装置本体10且止挡第二齿轮件43,第二齿轮件43可受力移动止挡件50而相对于装置本体10旋转。装置本体10可安装于阀装置的壳体(未图示)。输出轴件30、动力传递模块40以及输入轴件20依序设置于装置本体10中。输出轴件30可旋转地设置在装置本体10的底部并经由开口延伸至装置本体10的外部,输出轴件30可连接于阀装置的阀芯(未图示)。输入轴件20可连接于第一驱动模块60,输入轴件20经由动力传递模块40结合于输出轴件30。第一驱动模块60驱动输入轴件20旋转,并经由动力传递模块40将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件30,从而连动输出轴件30。在本实施例中,输入轴件20与输出轴件30彼此间可相对旋转。止挡件50设置于装置本体10底部的第一容置槽S3中,且通过卡合于动力传递模块40而止挡动力传递模块40。当对动力传递模块40施加大于既定值的扭力时,动力传递模块40可推移止挡件50而相对于装置本体10旋转。以下分别说明各组件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包括四个侧壁11以及一个底壁12。四个侧壁11以及底壁12连接形成第一容置空间S1,从底壁12形成圆筒状的突出部13,在圆筒状的突出部13中形成壁面呈阶梯状的第二容置空间S2。第二容置空间S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置槽S3、第二容置槽S4以及第三容置槽S5,其中第一容置槽S3的直径大于第二容置槽S4的直径,且第二容置槽S4的直径大于第三容置槽S5的直径。在第三容置槽S5的底部形成开孔。在第一容置槽S3的内周壁上设有容置凹部S6。如图3所示,输入轴件20包括结合部21以及承靠部22,结合部21包括轴体211以及凸块212。轴体211呈圆柱状且内部形成通孔213,通孔213是用于供后述的输出轴件30的输出轴本体31穿设。凸块212设于轴体211的外周壁。承靠部22为形成于轴体211的突缘。输入轴件20可结合于第一驱动模块60,第一驱动模块60驱动输入轴件20旋转。第一驱动模块60包括驱动件61以及动力传递/变速组件62。动力传递/变速组件62连接于驱动件6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61可以是电机,动力传递/变速组件62可以是齿轮组,齿轮组包括驱动齿轮63。齿轮组的驱动齿轮63可结合于结合部21的轴体211,而且在驱动齿轮63的内孔边缘形成凹口631,通过凹口631结合于结合部21的凸块212,且承靠于承靠部22可使输入轴件20旋转。如图3所示,输出轴件30包括输出轴本体31以及突缘部32,突缘部32环设于输出轴本体31且结合于第一齿轮件41的内周壁。输出轴件30还包括阀芯结合部33。输出轴本体31呈圆柱状且内部形成穿孔311,供结合第二驱动模块70的连接件71。突缘部32自输出轴本体31的外周壁径向延伸并在周缘等距离地设有多个卡合缺口321,卡合缺口321用于结合于第一齿轮件41的凸块411(如图4所示)。阀芯结合部33连接于突缘部32,而且自装置本体10的第三容置槽S5的开孔延伸至装置本体10的下方,用于连接阀装置的阀芯。突缘部32及阀芯结合部33分别被容置于第二容置槽S4以及第三容置槽S5中,且受第二容置槽S4以及第三容置槽S5的限制绕第一轴心L1旋转,从而使得输出轴件30绕第一轴心L1旋转(如图6及图7所示)。输入轴件20的结合部21的轴体211内的通孔213配合于输出轴件30的输出轴本体31,且输出轴本体31的轴心与通孔213的轴线重合,从而输入轴件20也绕第一轴心L1旋转。因此输入轴件20及输出轴件30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装置本体,设置于阀装置;/n输入轴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n输出轴件,可旋转地穿设于所述装置本体;/n动力传递模块,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所述动力传递模块包括第一齿轮件、偏心结合件及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一齿轮件结合于所述输出轴件,所述输入轴件与所述第一齿轮件彼此可相对旋转且偏心地结合于所述偏心结合件,所述第二齿轮件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且环绕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n第一驱动模块,旋转所述输入轴件;/n第二驱动模块,旋转所述输出轴件;以及/n止挡件,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且止挡所述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二齿轮件受力移动所述止挡件而使所述第二齿轮件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14 TW 1092005391.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本体,设置于阀装置;
输入轴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
输出轴件,可旋转地穿设于所述装置本体;
动力传递模块,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所述动力传递模块包括第一齿轮件、偏心结合件及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一齿轮件结合于所述输出轴件,所述输入轴件与所述第一齿轮件彼此可相对旋转且偏心地结合于所述偏心结合件,所述第二齿轮件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且环绕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件;
第一驱动模块,旋转所述输入轴件;
第二驱动模块,旋转所述输出轴件;以及
止挡件,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且止挡所述第二齿轮件,所述第二齿轮件受力移动所述止挡件而使所述第二齿轮件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件及所述输出轴件都绕第一轴心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件共轴心地与所述输出轴件结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件绕第二轴心旋转,且所述第二轴心平行且偏离所述第一轴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结合件绕所述第一轴心旋转,且所述第一齿轮件绕所述第一轴心公转且所述第一齿轮件绕所述第二轴心自转。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芯驱动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旻益
申请(专利权)人:欣达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