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4099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包括框架,框架上布满通孔,部分通孔上通过设置的连接件挂设玻璃纤维网,所述框架上设置浮标,所述框架的底部设置配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样玻璃纤维网对微藻进行附着,附着效果好,有利于微藻的采集,能够对相关科学研究有所帮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
本技术属于海洋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
技术介绍
海洋底栖微藻是底栖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不同于浮游型微藻,底栖微藻具有以下特点:在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营底栖附着生活,野外样品不易获得;在海底可形成底栖藻华危害底栖生态系统;许多种类和藻株能产生毒素与活性物质,毒素经食物网累积传递后,对水产品食用安全具有严重威胁。以珊瑚礁海域的底栖微藻—岗比亚藻属(Gambierdiscus)为例,它产生的雪卡毒素/西加鱼毒素每年能令25000-500000人中毒。其它的常见底栖微藻特别是甲藻下的蛎甲藻属(Ostreopsis),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前沟藻属(Amphidinium)和库利亚属(Coolia)也能产生多种有毒和活性物质。因此,了解底栖微藻的基本附着属性是实现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前提。目前,底栖微藻的专利申报集中于底栖微藻对水质的净化和室内培养等方面,现有底栖微藻野外样品采集专利针对浅水体,未考虑对自然海域较深水体如>5m底栖微藻的采集,亦未考虑附着有底栖微藻的装置收集后移出水面过程中大量微藻的损失,而且以往相关专利中附着所用基质为收集管的内壁,并不利于微藻的附着。而自然海域水体交换充分、风浪较大,只有通过良好的附着基质,才能实现微藻的充分附着,并在水下完成样品密封收集,才能带回实验室完成定性定量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框架上布满通孔,部分通孔上通过设置的连接件挂设玻璃纤维网,所述框架上设置浮标,所述框架的底部设置配重块。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扎带,所述扎带穿过玻璃纤维网和对应通孔并系在框架对应部位上。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上框、下框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立架。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上的通孔通过连接件挂设玻璃纤维网。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网沿上框环形分布,且相邻玻璃纤维网按13-20mm的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玻璃纤维网按16mm的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中间固定配合上加强梁。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中间固定配合下加强梁。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多根角钢固定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样玻璃纤维网对微藻进行附着,附着效果好,有利于微藻的采集,能够对相关科学研究有所帮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仅挂出两片玻璃纤维网作为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上布满通孔2,部分通孔2上通过设置的连接件3挂设玻璃纤维网4,所述框架1上设置浮标5,所述框架1的底部设置配重块6。所述配重块6帮助框架1安置于水下不易移位、翻倒,所述浮标5通过绳子系在框架1上,用于标识。作为优化:所述连接件3为扎带,所述扎带穿过玻璃纤维网4和对应通孔2并系在框架1对应部位上。作为优化:所述框架1包括上框10、下框11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立架12。进一步的,所述玻璃纤维网4均是挂设于上框10上,即上框10上的通孔2通过扎带挂设玻璃纤维网4。更进一步的,所述玻璃纤维网4沿上框10环形分布,且相邻玻璃纤维网4按13-20mm的间距间隔设置,优选为16mm。本技术中的上框10中间固定配合上加强梁13,以加强结构强度。本技术中的下框11中间固定配合下加强梁14,以加强结构强度。作为优化:所述框架1由多根角钢经螺丝固定连接而成,此外也可采用焊接固定。本技术以利于微藻附着并便于标准化的玻璃纤维网作为人工基质,构建海洋底栖微藻附着采样装置,将装置投放在海底,经玻璃纤维网与海水充分接触后,潜水用广口瓶密封收集玻璃纤维网带回实验室,晃动释放其上底栖微藻,用于定性定量研究。本技术以玻璃纤维网4作为人工基质。考虑采样装置在野外海域的牢固性、连接人工基质玻璃纤维网4的便利性、以及野外现场组装的便捷性,采样装置主体采用免打孔的万能角钢,主体框架长×宽×高为102cm×45cm×45cm。玻璃纤维网4用塑料扎带固定在框架的通孔处。玻璃纤维网4尺寸为10.2cm×15.2cm。野外部署本技术时时,连接浮标5用以定位,现场用石块等重物作为配重块6固定框架1的四个角。玻璃纤维网4属于人工基质,相对自然基质如大型藻等而言。其原理是以人工基质代替自然基质,将人工基质投放在底栖生态系统中,营造适合底栖生物附着的环境,一定时日后收集人工基质,从而对附着其上的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人工基质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在海水养殖、底栖生物群落调查、水污染监测领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把人工基质运用到海洋底栖微藻研究中,有望实现定量研究全球标准化。玻璃纤维网4利于微藻附着,一般只需短短的1-2天底栖微藻附着后含量即能达到稳定,且材料具有耐化学腐蚀、强度高、韧性强、经久耐用、重量轻易于携带、易根据需要裁剪尺寸等优势。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框架(1)上布满通孔(2),部分通孔(2)上通过设置的连接件(3)挂设玻璃纤维网(4),所述框架(1)上设置浮标(5),所述框架(1)的底部设置配重块(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框架(1)上布满通孔(2),部分通孔(2)上通过设置的连接件(3)挂设玻璃纤维网(4),所述框架(1)上设置浮标(5),所述框架(1)的底部设置配重块(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扎带,所述扎带穿过玻璃纤维网(4)和对应通孔(2)并系在框架(1)对应部位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包括上框(10)、下框(11)和设置于两者之间的立架(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栖微藻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10)上的通孔(2)通过连接件(3)挂设玻璃纤维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轶肖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