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广龙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4001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2 1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包括箱体以及主管,所述箱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箱体内腔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生器本体,所述发生器本体的顶部连通有通管。该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通过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第一输风管、主管、第二输风管以及分管的设计,使得本装置能够从发生器本体的顶部以及前后左右等五个方向进行散热,能够快速的对发生器本体进行降温,使得发生器本体自身的热量不会过高,保持在正常工作水平,不会对电子零件造成损坏,避免出现零件温度过高造成短路烧毁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臭氧发生器
,具体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特殊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储存),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在饮用水、污水、工业氧化、食品加工和保鲜、医药合成、空间灭菌等领域广泛应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混合装置和液体混合参与反应。臭氧发生器以手提式的为主,适合家用或者一些酒店旅馆使用。生活中运用到臭氧发生器的领域很多,臭氧发生器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然而,现有臭氧发生器的散热效果较差,不能够及时将热量进行降低,导致热量聚集在一起,热量过高就会使得臭氧发生器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害,更会导致零件烧毁造成短路的情况,具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臭氧发生器的散热效果较差,不能够及时将热量进行降低,导致热量聚集在一起,热量过高就会使得臭氧发生器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害,更会导致零件烧毁造成短路的情况,具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使用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包括箱体以及主管,所述箱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箱体内腔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生器本体,所述发生器本体的顶部连通有通管,所述通管的顶部贯穿箱体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通管的靠底部位置套设有第一环形管,所述发生器本体的外部套设有第二环形管,所述第二环形管设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箱体内腔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盒体,所述盒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盒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风扇通过其位于一侧开设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贯穿盒体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盒体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输风管,所述主管后表面的靠顶部和底部位置均连通有分管,两个第一输风管相对的一侧均与主管连通,所述分管的后端与第二环形管连通。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块,四个支撑块分别位于箱体底部的靠四角位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管与通管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管的底部环绕设置有出风管。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形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两个固定杆相背的一侧均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形管的内壁开设有出风槽,所述出风槽与第二环形管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优选的,所述主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二输风管,所述第二输风管的后端与第一环形管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通过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第一输风管、主管、第二输风管以及分管的设计,使得本装置能够从发生器本体的顶部以及前后左右等五个方向进行散热,能够快速的对发生器本体进行降温,使得发生器本体自身的热量不会过高,保持在正常工作水平,不会对电子零件造成损坏,避免出现零件温度过高造成短路烧毁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本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分管的后视图。图中:1、箱体;2、支撑板;3、发生器本体;4、通管;5、第一环形管;6、第二环形管;7、盒体;8、风扇;9、进风管;10、第一输风管;11、主管;12、分管;13、支撑块;14、出风管;15、固定杆;16、出风槽;17、第二输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包括箱体1以及主管11,箱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箱体1内腔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两侧均与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生器本体3,发生器本体3的顶部连通有通管4,通管4的顶部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其外部,通管4的靠底部位置套设有第一环形管5,发生器本体3的外部套设有第二环形管6,第二环形管6设置的数量为两个,箱体1内腔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盒体7,盒体7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盒体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风扇8,风扇8通过其位于一侧开设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9,进风管9的一端贯穿盒体7并延伸至其外部,盒体7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输风管10,主管11后表面的靠顶部和底部位置均连通有分管12,两个第一输风管10相对的一侧均与主管11连通,分管12的后端与第二环形管6连通。本技术中:箱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块13,四个支撑块13分别位于箱体1底部的靠四角位置;通过四个支撑块13的设置,能够对本装置进行稳定的支撑。本技术中:第一环形管5与通管4之间固定连接,第一环形管5的底部环绕设置有出风管14;通过出风管14的设置,能够将第一环形管5内的风力排出。本技术中:第二环形管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5,两个固定杆15相背的一侧均与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杆15的设置,对第二环形管6进行支撑。本技术中:第二环形管6的内壁开设有出风槽16,出风槽16与第二环形管6之间为一体化设计;通过出风槽16设置,能够将第二环形管6内的风力排出。本技术中:主管11的顶部连通有第二输风管17,第二输风管17的后端与第一环形管5连通;通过第二输风管17的设置,将主管11内的风力输送进第一环形管5内。工作原理:当发生器本体3工作时风扇8也随之运行,风扇8产生的风力通过第一输风管10流进主管11内,流进主管11的风力就会通过分管12流进第二环形管6内,流进第二环形管的风力就会通过出风槽16向外排出,从而从发生器本体3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散热,同时主管11的风力也会流进第二输风管17内,流进第二输风管17内的风力就会第一环形管5内,流进第一环形管5内的风力就会通过出风管14排出,从发生器本体3的顶部方向进行散热。综上所述:该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通过第一环形管5、第二环形管6、第一输风管10、主管11、第二输风管17以及分管12的设计,使得本装置能够从发生器本体3的顶部以及前后左右等五个方向进行散热,能够快速的对发生器本体3进行降温,使得发生器本体3自身的热量不会过高,保持在正常工作水平,不会对电子零件造成损坏,避免出现零件温度过高造成短路烧毁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本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从而解决了现有臭氧发生器的散热效果较差,不能够及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包括箱体(1)以及主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箱体(1)内腔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两侧均与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生器本体(3),所述发生器本体(3)的顶部连通有通管(4),所述通管(4)的顶部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通管(4)的靠底部位置套设有第一环形管(5),所述发生器本体(3)的外部套设有第二环形管(6),所述第二环形管(6)设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箱体(1)内腔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盒体(7),所述盒体(7)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盒体(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风扇(8),所述风扇(8)通过其位于一侧开设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9),所述进风管(9)的一端贯穿盒体(7)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盒体(7)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输风管(10),所述主管(11)后表面的靠顶部和底部位置均连通有分管(12),两个第一输风管(10)相对的一侧均与主管(11)连通,所述分管(12)的后端与第二环形管(6)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臭氧发生器,包括箱体(1)以及主管(1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箱体(1)内腔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两侧均与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生器本体(3),所述发生器本体(3)的顶部连通有通管(4),所述通管(4)的顶部贯穿箱体(1)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通管(4)的靠底部位置套设有第一环形管(5),所述发生器本体(3)的外部套设有第二环形管(6),所述第二环形管(6)设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箱体(1)内腔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盒体(7),所述盒体(7)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盒体(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风扇(8),所述风扇(8)通过其位于一侧开设的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9),所述进风管(9)的一端贯穿盒体(7)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盒体(7)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输风管(10),所述主管(11)后表面的靠顶部和底部位置均连通有分管(12),两个第一输风管(10)相对的一侧均与主管(11)连通,所述分管(12)的后端与第二环形管(6)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广龙
申请(专利权)人:叶广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