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二苯并噻吩-2-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62106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配合物领域,尤其属于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制备的方法,该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应用抗菌治疗。

技术介绍

[0002]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和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包括癌症、抗菌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光动力疗法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即光敏剂、光和氧。它是利用光激发富集细胞内部的光敏剂分子(Photosensitizer,PS)产生活性氧,特别是单线态氧,从而引起细胞损伤以及随后细胞的死亡。光动力治疗的关键是光敏剂。金属酞菁配合物由于结构稳定且易于修饰、最大吸收波长在600~800nm范围内、易于穿透组织细胞、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高等优点,成为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第二代光敏剂。然而,由于酞菁分子之间存在强的π

π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在溶剂中容易聚集,导致单线态和三线态氧的量子产率和寿命降低,光敏效果降低。因此,设计合成不易聚集的光敏剂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0003]含硫杂环化合物中,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是研究热点。因为这些化合物与许多具有已知治疗潜力的天然和合成分子具有结构相似性,有利于在药物研发中产生新的有效分子。苯并噻吩支架是药物发现的优势结构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起到抗微生物、抗癌、抗炎、抗氧化、抗结核、抗糖尿病、抗惊厥剂等作用。
[0004]针对酞菁分子易聚集和溶解度差等的问题,考虑在酞菁轴向位置引入具有稳定性好和结构多样性的苯并噻吩基团,一方面赋予酞菁较大的空间位阻,阻止酞菁聚集体的形成并且提高其溶解度,另一方面将具有生物活性的芳基噻吩基团引入酞菁,有利于提高酞菁的选择性和光动力治疗效果。最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有关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提出一种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作为光动力疗法光敏剂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是将稳定性好和结构多样性的噻吩基团引入酞菁轴向位置,合成芳基噻吩轴向硅酞菁配合物。一方面,噻吩的空间位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酞菁聚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噻吩靶向细胞的特性和抗微生物、抗癌、抗炎作用可以提高酞菁光敏剂的选择性,使得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成为一类有应用潜力的光动力治疗光敏剂。
[0009]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其化学式为: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取代硅酞菁,结构式为:
[0010][0011]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三种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制备噻吩/苯氧基配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1)将2

溴二苯并噻吩、4

羟基苯硼酸、1,3

二溴丙烷和四(三苯基膦)钯加入到四氢呋喃和无水K2CO3的混合溶液中,在80℃条件下搅拌混合,回流制备得到前驱体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简称为BBT

OH);
[0013]所述的2

溴二苯并噻吩、4

羟基苯硼酸钯,其加入量的摩尔比为1:0.25~4,所述的回流,回流时间为:3~15h;
[0014](2)将前驱体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和二氯硅(Ⅳ)酞菁加入到在无水K2CO3存在下甲苯溶液中,140℃搅拌混合,回流制备得到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取代硅酞菁(简称为BBT

SiPc)。
[0015]所述的前驱体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二氯硅(Ⅳ)酞菁混合,其混合摩尔比为2:1,所述的回流,回流时间为:2~20h;
[0016]步骤(1)中所述的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17]将2

溴二苯并噻吩、4

羟基苯硼酸按照1:0.25~4摩尔比在四氢呋喃和无水K2CO3的混合溶液中混合,搅拌回流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混合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水洗有机层3~5次,收集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旋蒸除去溶剂,收集粗产物,粗产物以硅胶柱为固定相,用二氯甲烷为洗脱剂进行分离纯化获得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
[0018]步骤(2)中所述的二氯硅(Ⅳ)酞菁,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0019]将1,3

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四氯化硅在200240℃下按照1:1的摩尔比在喹啉溶液中搅拌回流反应12h,然后降温至70~90℃时,将其倾入甲醇中,趁热过滤,滤渣分别用甲苯、喹啉、甲醇以及丙酮洗涤后干燥后得到二氯硅(Ⅳ)酞菁。
[0020]本专利技术上述的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是在金属酞菁配合物轴向位置引入体积较大且能靶向亚细胞器以及的分子,有望抑制聚集体形成,同时提高光敏剂的光敏活性和选择性。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以前专利文献中的羧基、氟代功能基或三苯胺为端基酞菁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合成三种新型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不仅可以利用芳基噻吩结构的空间位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酞菁聚集体的形成,同时将苯并噻吩引入到酞菁轴向位置,赋予酞菁噻吩靶向亚细胞器的特性和抗微生物、抗癌、抗炎作用,可以提高酞菁配合物的选择性,使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成为一类具有应用潜力的光敏剂。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二

(3,5

二(噻吩
‑2‑
羧酸丙酯)苯甲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对细菌的杀伤效果图;
[0023]图2为大肠杆菌菌落计数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5]图1中,对照组1为加入CBT

SiPc但没有光照条件下暗毒性对照组;对照组2为没加入CBT

SiPc但有激光光照条件下对照组,检测激光对细菌的杀伤;实验组为有加入CBT

SiPc和激光光照条件下,检测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芳基噻吩轴向取代硅酞菁配合物,其化学式为: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取代硅酞菁,结构式为:2.一种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2

溴二苯并噻吩、4

羟基苯硼酸、1,3

二溴丙烷和四(三苯基膦)钯加入到四氢呋喃和无水K2CO3的混合溶液中,在80℃条件下搅拌混合,回流制备得到前驱体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2)将前驱体4

二苯并噻吩
‑2‑
苯酚和二氯硅(Ⅳ)酞菁加入到在无水K2CO3存在下甲苯溶液中,140℃搅拌混合,回流制备得到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取代硅酞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

(4

二苯并噻吩
‑2‑
苯氧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2

溴二苯并噻吩、4

羟基苯硼酸钯,其加入量的摩尔比为1:0.25~4;所述的回流,回流时间为3~15h。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义德管心桥彭亦如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