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066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包括胎体和设置于胎体径向外侧的带束,带束包括沿胎体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叠放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以及位于第三带束层两侧且沿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第二带束层外侧的第四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包括沿胎体的径向相互叠放的两层第四带束分层,带束还包括沿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第三带束层外侧的第五带束层。五层带束层相互作用,共同加强了轮胎的缓冲性能及强度、抗磨性及耐久性,减少轮胎在不平整路面的爆胎率,从而提升轮胎使用寿命,增加轮胎附加值。增加轮胎附加值。增加轮胎附加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轮胎是装配在车辆或各种机械上用于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其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用以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
[0003]为增强轮胎的行驶性能,通常轮胎胎面与胎体之间设置有包括具有多层带束层的带束。带束层的数量及结构对车辆的行驶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若带束层设置较少,会降低轮胎的耐磨性,使轮胎寿命下降,若带束层设置过多,则会增加轮胎的自重,增加燃油的消耗。相应地,各带束层之间的排布方式亦影响轮胎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包括胎体和设置于所述胎体径向外侧的带束,所述胎体包括胎面、胎侧及连接所述胎面和胎侧的胎肩,所述带束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叠放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所述带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带束层两侧且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带束层外侧的第四带束层,各所述第四带束层均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相互叠放的两层第四带束分层,所述第四带束分层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三带束层,另一端朝向所述胎肩延伸;所述带束还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三带束层外侧的第五带束层。
[0007]所述第二带束层作为工作层,所述第二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二平行强度构件,且多个所述第二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2,其中,10
°
≤a2≤20
°

[0008]所述第二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2,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厚度为H2,其中,205mm≤L2≤225mm,1.9mm≤H2≤2.9mm。
[0009]所述第三带束层为缓冲层,所述第三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三平行强度构件,且多个所述第三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所述第三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3,其中,10
°
≤a3≤20
°

[0010]所述第三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3,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厚度为H3,其中,95mm≤L3≤115mm,1.0mm≤H3≤2.0mm。
[0011]所述第四带束分层内嵌设有多个第四平行强度构件,所述第四平行强度构件的布置角度与所述轮胎圆周方向平行。
[0012]所述第四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4,所述第四带束分层的厚度为H5,其中,32mm≤L4≤42mm,1.3mm≤H4≤2.3mm。
[0013]所述第五带束层位于所述胎体径向最外侧的两层第四带束分层之间,且所述第五带束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四带束分层的厚度。
[0014]所述第五带束层为缓冲层,所述第五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五平行强度构件,多个第五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五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第三平行强度构件相互平行;并且/或者,
[0015]所述第五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5,所述第五带束层的厚度为H4,其中,95mm≤L5≤115mm,1.0mm≤H5≤2.0mm。
[0016]所述第一带束层为过渡层,所述第一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一平行强度构件,多个第一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平行强度构件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平行强度构件的倾斜方向沿所述轮胎的轴向对称布置,各所述第一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1,其中,19
°
≤a1≤29
°
;并且/或者,
[0017]所述第一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1,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厚度为H1,其中,175mm≤L1≤195mm,1.9mm≤H1≤2.9mm。
[00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19]1.本技术中,胎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带束,带束包括多层带束层,多层带束层在胎体的径向方向上叠放放置,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带束还包括位于第二带束层的外侧、第三带束层的两侧的第四带束层,以提高第三带束层的稳定性及胎冠连接的强度,增强胎体整体的缓冲性能。第四带束层包括两层相互叠放的第四带束分层,第四带束分层的一端靠近并与第三带束层相抵接,另一端朝向胎肩方向延伸。带束还设置有叠放在第三带束层外侧的第五带束层,第五带束层作能够提高带束的缓冲作用,以便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带束设置的五层带束层相互作用,共同加强轮胎胎体,尤其胎冠的缓冲性能及胎冠的强度,减少轮胎在不平整路面的爆胎率,从而提升轮胎使用寿命,增加轮胎附加值。
[0020]2.第二带束层作为工作层,其内部嵌设有多个第二平行强度构件,多个第二平行强度构件在第二带束层内侧倾斜设置,其与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2,经过试验及结合实践经验发现,当a2的取值小于10
°
或大于20
°
时,第二平行强度构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不能很好的分散轮胎与地面间的挤压力。因此,将a2的取值范围设置为:10
°
≤a2≤20
°
,以更好的发挥第二带束层的作用,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发挥第二带束层的作用及承托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将第二带束层的宽度设置为L2,L2的取值为205mm≤L2≤225mm,第二带束层的厚度为H2,H2的取值为1.9mm≤H2≤2.9mm。
[0021]3.第三带束层作为缓冲层,以减轻轮胎与地面挤压力的直接作用,其内部嵌设有多个第三平行强度构件,多个第三平行强度构件在第三带束层内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第二平行强度构件的倾斜方向不同,并且与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3,经过试验及结合实践经验发现,当a3的取值小于10
°
或大于20
°
时,第三平行强度构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不能很好的分散轮胎与地面间的挤压力。因此,将a3的取值范围设置为:10
°
≤a3≤20
°
,以更好的发挥第三带束层的缓冲作用,与第二带束层共同作用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发挥第三带束层的缓冲作用及与第二带束层的配合,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将第三带束层的宽度设置为L3,L3的取值为95mm≤L3≤115mm,第二带束层的厚
度为H3,H3的取值为1.0mm≤H3≤2.0mm。
[0022]4.第四带束分层内嵌设的多个第四平行强度构件与轮胎圆周方向平行,即其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0
°
,防止在轮胎行驶的过程中,第四带束分层受力挤压发生错位,从而对第三带束层造成的影响,更好的发挥第四带束分层的箍紧作用,从而与第三带束层共同作用提高轮胎的抗磨性及耐久性。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发挥第四带束层的作用,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包括胎体和设置于所述胎体径向外侧的带束,所述胎体包括胎面、胎侧及连接所述胎面和胎侧的胎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叠放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所述带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带束层两侧且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带束层外侧的第四带束层,各所述第四带束层均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相互叠放的两层第四带束分层,所述第四带束分层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三带束层,另一端朝向所述胎肩延伸;所述带束还包括:沿所述胎体的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三带束层外侧的第五带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束层作为工作层,所述第二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二平行强度构件,且多个所述第二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2,其中,10
°
≤a2≤2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2,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厚度为H2,其中,205mm≤L2≤225mm,1.9mm≤H2≤2.9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为缓冲层,所述第三带束层内嵌设有多个第三平行强度构件,且多个所述第三平行强度构件倾斜设置,所述第三平行强度构件与所述轮胎的圆周方向形成夹角a3,其中,10
°
≤a3≤2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带束层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沿所述轮胎轴向的宽度为L3,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厚度为H3,其中,95mm≤L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杰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