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59984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力厌氧反应系统,其中包括进料单元、厌氧反应单元、泥水分离单元、污泥回流单元和沼气排放单元;所述进料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泥水分离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接收端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沼气排放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及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上述系统和控制方法可在避免堵塞的前提下,将厌氧污泥截留在系统内,维持系统内的厌氧污泥存留量,实现高容积负荷及高产气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厌氧反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是水力厌氧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厌氧反应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二者都存在不适应性,使用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厌氧污泥易随排料流失,容易造成有机负荷过高,系统出现酸化;使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污泥浓度分配不均,从下至上逐步降低,且浮渣结壳易堵塞上部三相分离器,造成沼气、水和厌氧污泥的分离困难,难以稳定运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厌氧反应系统,具有厌氧污泥不会随排料流失、反应系统内污泥存留量可控、单位容积有机负荷高、单位物料产气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厌氧污泥分配均匀、厌氧污泥不会随排料流失、反应系统内污泥存留量可控、单位容积有机负荷高、单位物料产气率高、且三相分离器不易被堵塞,可顺畅分离沼气、水和厌氧污泥三相,运行稳定的厌氧反应系统。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水力厌氧反应系统,其中包括进料单元、厌氧反应单元、泥水分离单元、污泥回流单元和沼气排放单元;
[0006]所述进料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泥水分离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接收端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沼气排放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及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
[0007]所述厌氧反应单元包括厌氧反应罐、驱动器、搅拌棒、扰流板和出料管;
>[0008]所述厌氧反应罐设有进料口、出料槽、出料口和第一沼气出口,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罐壁中部任意方位,所述出料槽设于所述进料口的对侧,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出料槽的下方,且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出料槽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一沼气出口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顶部,所述第一沼气出口与所述沼气排放单元连接,所述进料单元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所述出料口通过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出料管设有用于控制出料排放的出料控制阀;
[0009]所述搅拌棒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内腔的中心,所述搅拌棒的外壁设有至少一层桨叶组,每层所述桨叶组包括2~3片桨叶,所述桨叶分别环绕所述搅拌棒的轴心均匀分布;
[0010]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棒,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棒在所述厌氧反应罐内腔内转动;
[0011]所述扰流板设置在所述厌氧反应罐的内壁,且所述扰流板的宽度为厌氧反应罐直径的1/10~1/8,且所述扰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厌氧反应罐设计液位高度的1/3,所述扰流板的数量为每层桨叶数量的1~2倍。
[0012]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进料单元包括进料泵、进料流量计、进料控制阀和至少一根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初始端设有所述进料泵,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所述进料管在靠近其末端处设有所述进料控制阀,所述进料流量计设置于所述进料管。
[0013]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泥水分离单元包括泥水分离池、三相分离器、溢流堰、中心管、排气支管和排水管,所述泥水分离池设置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任意一侧,位于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顶部中心设有接料口,所述厌氧反应罐的出料口通过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接料口连接,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泥水分离池内,所述中心管用于接应所述出料管排出的物料,所述中心管的直径为所述泥水分离池直径的1/8~1/6,且高度为所述泥水分离池总高的0.5~0.6,所述中心管的上沿与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顶部齐平,所述溢流堰设于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内侧,且所述溢流堰的上沿距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顶部距离为1000~1200mm,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于所述中心管与所述溢流堰之间,且所述三相分离器的上沿高于所述溢流堰的上沿100~150mm,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沼气出口,所述排气支管的首端与所述第二沼气出口连接,且所述排气支管的末端与排气管连接,排气支管设有泥水分离池排气阀,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外壁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口,且所述排水口设置的高度与所述溢流堰齐平,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管外接,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与所述污泥回流单元连接。
[0014]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污泥回流单元包括排泥管、支路回流管、污泥回流控制阀、污泥回流流量计、污泥回流口和污泥排放控制阀,所述排泥管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的排泥口连接,且所述排泥管设有所述污泥泵,所述排泥管设有两个分路:
[0015]一个分路连接所述支路回流管,所述支路回流管依次设有所述污泥回流控制阀和所述污泥回流流量计,所述支路回流管的末端连通所述污泥回流口,所述污泥回流口连通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罐壁中部,且所述污泥回流口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进料口相邻设置;
[0016]另一个分路为污泥排放分路,污泥排放分路设有所述污泥排放控制阀。
[0017]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沼气排放单元包括厌氧反应罐排气阀和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第一沼气出口外接,所述排气管的初始段设有所述厌氧反应罐排气阀,所述排气管的末端设有沼气流量计。
[0018]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泥水分离池的直径和高度比为1:1.5,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底部为倒锥台结构,且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底部高度为总高的1/3,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锥底角度不小于60度。
[0019]优选地,上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所述厌氧反应罐的直径与高度比为1:1,每层桨叶组的间距为所述厌氧反应罐的设计液位的1/4~1/3,位于最底端的桨叶组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罐底距离为所述设计液位高度的1/4~1/3。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1)首先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厌氧反应罐后,通过厌氧反应罐顶部的驱动器驱动搅拌棒进行转动,再通过在搅拌器和扰流板的配合作用下搅拌棒将厌氧反应罐内的物料和厌氧污泥进行充分搅拌混合,从而使得单位容积有机负荷和单位物料产气率得到提高。
[0022](2)由于出料口通过出料管与泥水分离单元连接,从而可以对泥水进行有效的分离作用,由于污泥回流单元的接收端与泥水分离单元连接且污泥回流单元的输出端与厌氧
反应单元连接,这样的设计形成污泥回流通道,从而可以避免厌氧污泥随排水流失,保证厌氧反应罐内的厌氧污泥的存量和有效分散,提高系统的容积负荷。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进料单元100、进料泵101、进料流量计102、进料控制阀103、进料管104;
[0025]厌氧反应单元200、厌氧反应罐201、驱动器202、扰流板203、进料口204、出料槽205、出料口206、第一沼气出口207、搅拌棒209、桨叶组210、出料管211、出料控制阀212;
[0026]泥水分离单元300、泥水分离池301、中心管302、溢流堰303、三相分离器304、接料口305、排水口306、第二沼气出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厌氧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单元、厌氧反应单元、泥水分离单元、污泥回流单元和沼气排放单元;所述进料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泥水分离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接收端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污泥回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连接,所述沼气排放单元与所述厌氧反应单元及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厌氧反应单元包括厌氧反应罐、驱动器、搅拌棒、扰流板和出料管;所述厌氧反应罐设有进料口、出料槽、出料口和第一沼气出口,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罐壁中部任意方位,所述出料槽设于所述进料口的对侧,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出料槽的下方,且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出料槽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一沼气出口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顶部,所述第一沼气出口与所述沼气排放单元连接,所述进料单元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所述出料口通过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连接,所述出料管设有用于控制出料排放的出料控制阀;所述搅拌棒设于所述厌氧反应罐内腔的中心,所述搅拌棒的外壁设有至少一层桨叶组,每层所述桨叶组包括2~3片桨叶,所述桨叶分别环绕所述搅拌棒的轴心均匀分布;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棒,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棒在所述厌氧反应罐内腔内转动;所述扰流板设置在所述厌氧反应罐的内壁,且所述扰流板的宽度为厌氧反应罐直径的1/10~1/8,且所述扰流板的高度为所述厌氧反应罐设计液位高度的1/3,所述扰流板的数量为每层桨叶数量的1~2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单元包括进料泵、进料流量计、进料控制阀和至少一根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初始端设有所述进料泵,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所述进料管在靠近其末端处设有所述进料控制阀,所述进料流量计设置于所述进料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厌氧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单元包括泥水分离池、三相分离器、溢流堰、中心管、排气支管和排水管,所述泥水分离池设置于所述厌氧反应罐的任意一侧,位于所述泥水分离池的顶部中心设有接料口,所述厌氧反应罐的出料口通过所述出料管与所述接料口连接,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泥水分离池内,所述中心管用于接应所述出料管排出的物料,所述中心管的直径为所述泥水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荣梅李罕罗鸿昇潘炳新谭毅良
申请(专利权)人:瀚蓝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