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4010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包括进水单元、反渗透单元和排放单元;所述反渗透单元包括一级反渗透单元、二级反渗透单元和浓液缓存管,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和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均设有进水口、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总管、进水支管、第一进水循环泵和第二进水循环泵,所述第一进水循环泵设置于所述进水总管。所述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对进水水质适应性高,且出水率高、出水量稳定,在同等的产水效果下可实现更高的综合利用率,解决了现有膜组出水率低、对污水的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逐年增多,产生的垃圾渗滤液、餐厨沼液等污水的量也越来越多,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愈加重视,对污水处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装置中,原水进入高压泵进行增压,但高压泵在保证压力的同时,往往较难保证同等压力下流速的要求,导致反渗透处理单元的压力容器内的流体流速较低,膜元件容易造成结垢堵塞,且出水率低,对污水的综合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对进水水质适应性高,且出水率高、出水量稳定,在同等的产水效果下可实现更高的综合利用率,解决了现有膜组出水率低、对污水的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包括进水单元、反渗透单元和排放单元;
[0006]所述反渗透单元包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单元、反渗透单元和排放单元;所述反渗透单元包括一级反渗透单元、二级反渗透单元和浓液缓存管,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和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均设有进水口、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总管、进水支管、第一进水循环泵和第二进水循环泵,所述第一进水循环泵设置于所述进水总管,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循环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的浓液出口与所述浓液缓存管相连通,所述浓液缓存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总管连接且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循环泵的输入端,所述浓液缓存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的浓液出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循环泵设置于所述进水支管,所述第二进水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循环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浓液缓存管连接;所述排放单元包括浓液排放管和清液排放管,所述浓液排放管与所述浓液缓存管相连通,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的清液出口和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的清液出口分别与所述清液排放管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包括两个相并联的压力容器组,所述二级反渗透单元包括一个压力容器组,每个压力容器组包括两个相并联的压力容器;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中,两个所述压力容器组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循环泵的输出端连接,两个所述压力容器组的浓液出口分别与所述浓液缓存管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排放回用水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液排放管包括清液排放总管、第一清液排放支管和第二清液排放支管,所述第一清液排放支管和所述第二清液排放支管分别与所述清液排放总管相连通,所述一级反渗透单元的清液出口与所述第一清液排放支管相连通,所述二级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杨荣梅刘川
申请(专利权)人:瀚蓝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